首頁美食 > 正文

美文推薦:懶豆腐

2022-06-15由 現代詩歌文化藝術 發表于 美食

沈克讓

懶豆腐

沈克讓

週末幾人小聚,餐桌上了一盆豆花湯,作為一道菜,又一下子吸引了我。其實這種菜我們就叫它懶豆腐。

既然叫豆腐,為什麼又加個“懶”字呢?

在我們臨泉東南一帶,農家人做豆腐過程中,將黃豆和水用石磨打磨成漿,後不用包袱布過濾豆渣,直接將其放入鍋中,加入各種青菜葉和油鹽佐料等,用火熬製,熟後即食。因不用過濾和滷水點制,十分方便,故得名“懶豆腐”。它的基本做法是:取黃豆半斤,用溫水泡脹。如果有石磨的話,用石磨把黃豆兌水,比例為(豆)1:8(水)後的黃豆磨成豆漿。如果需要營養成分多一些,可以少量加一些花生米、薏仁、芝麻一起泡好磨漿;洗淨的青菜葉一斤左右,切碎備用;將磨好的豆漿連水帶渣放鍋裡煮,豆漿煮開後放青菜進去,沸騰兩次即可直接食用,可根據自己的喜好調鹹淡加肉末增味。

美文推薦:懶豆腐

我對懶豆腐不陌生,它是我小時的家常飯。

在“紅芋湯紅芋饃,離了紅芋不能活”的年代,一天兩頓飯是常有的事。那時的飯食是隨著季節,結著啥吃啥。秋季紅芋收穫季節也是大豆收割季節。地裡的莊稼收歸生產隊後,趁放工空閒,大人們便到收過紅芋的地裡瞄(扒地尋找)紅芋。起個大早,背個糞箕子,扛把釘耙,甩掉上衣,光著膀子,在秋霜薄霧裡掀大土塊,一釘耙一釘耙地扒,要掀好大一片土塊才能瞄到一個或半塊遺漏在土裡的紅芋,運氣好的有時可能扒到一棵漏在地裡的紅芋,很欣喜。就是這樣,一早晨也能瞄半糞箕子紅芋頭或紅芋行條(比較粗的根)。日子一長,一家也能瞄個百兒八十斤紅芋。大的切片曬乾磨面,小的放院子裡太陽下曬軟乎,烀著吃或者燒紅芋茶喝。

小孩子和婦女在收秋後的豆地裡拾豆秧拾豆莢拾豆粒。一個秋季下來也能拾個三五碗豆子。

這拾的豆子便是娘做懶豆腐的主要材料。娘把小半碗豆子用水泡一夜,第二天一大早,到誰家借來小磨子,在灶鍋上先放好磨架子,然後把帶臍的公磨放下邊,再把帶眼兒的母磨對準臍兒放上邊,把泡好的發胖的黃豆用勺子舀起放到磨眼裡,攥住磨把兒一圈兒一圈地轉著磨豆沫。小磨一圈一圈地轉,雪白泛香的豆沬便從兩磨之間滴瀝到灶鍋裡。雖然大豆是做懶豆腐的主材料,但卻不捨得磨多,為了節省著多吃幾頓。一鍋懶豆腐用料最多的是菜,青菜或乾菜,再就是曬在院裡軟乎的小紅芋,再擀上紅芋面葉兒,在大鍋裡一熬,一家人的美餐便做成了。大人小孩五六個,一人能吃三大碗。我小時只要吃娘做的懶豆腐,肚子肯定撐得圓圓的。

美文推薦:懶豆腐

我對懶豆腐情有獨鍾。

有人說吃過貧窮時的飯,現在想想就胃就滿了。可我不一樣。小時吃過的懶豆腐到現在我還很愛。那時雖然家裡窮,但娘煮的懶豆腐卻非常好吃,想起來,那種香味彷彿還在鼻尖縈繞呢。

娘做的懶豆腐用乾菜下的居多。娘在幹完隊裡活後,把一些蘿蔔纓、芥菜纓拾回家擇淨放鍋裡煮,然後搭在繩上晾乾。吃的時候先用水泡開洗淨,再下到鍋裡,與曬軟乎的小紅芋一塊煮,然後下上擀好的紅芋面葉兒。這樣做出的懶豆腐,融合了豆瓣的香和乾菜的香加上小紅芋的吸溜甜,別具風味。

改革開放後,家境有了好轉,娘把紅芋面葉兒換成麥面葉兒,再剁上一點五花肉丁,這樣煮出的懶豆腐又加上了肉的油香,味道更美了。每次不吃到發撐是不放下飯碗的。

懶豆腐是我的最愛。

對於我來說,滿桌的大菜不如一碗懶豆腐。去年暑假,華魁曾邀我們幾人去廣英家吃懶豆腐。廣英非常熱情,直徑兩米的大圓桌上擺滿了雞魚肉蛋,加之廣英巧手宴兮,人沒上桌,那誘人的菜香便勾得人味蕾碩碩。另外,每人面前盛一碗懶豆腐。朋友們喝酒吃菜,我只對溢滿豆香的懶豆腐充滿興趣。

現在雖然早已不是懶豆腐是主食的時代,但每每看到秋天田野顆粒飽滿的豆莢或金燦燦的黃豆,就油然想起了懶豆腐的清香。每每看到飯桌上以一道菜出現的豆花湯(和懶豆腐做法一樣,只是把磨的黃豆漿換成了石臼搗碎的青豆花),我便忍不住要比別人多吃上一小碗。我喜愛這種飯食,吃起它,我便想起過去那貧窮而幸福的日子,想起巧手做饌的娘來。

(圖片來自網路)

【個人簡介】:

沈克讓,男,1965年10月生,中共黨員,高階教師,阜陽市作家協會會員,臨泉縣作協會員,中國老年書畫協會會員,現就職於臨泉縣高塘鎮楊新中學,系臨泉縣語文骨幹教師,縣第三屆教壇新星,潁淮鄉村好校長,獲得過縣委縣政府和市局多次表彰,常於工作之餘吟詠作誦,現存詩文2200餘篇首。

美文推薦:懶豆腐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