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美食 > 正文

給山西人一袋麵粉,他們做出的麵食,吃一年都不帶重樣的

2021-12-25由 十七耶 發表于 美食

有種說法是“世介面食在中國,中國麵食在山西”,你要是給山西人一袋麵粉,他們能做出上千種麵食,說吃一年都不帶重樣的絕不誇張。但是外地人一般只知道山西刀削麵,別的好像不太有名,山西人為什麼愛吃麵呢?

給山西人一袋麵粉,他們做出的麵食,吃一年都不帶重樣的

中國人傳統飲食習慣形成的原因很簡單,地裡有什麼就吃什麼。山西地處黃土高原,氣候偏乾旱,盛產五穀雜糧,包括小麥、高粱、黍、稷等主糧,以及豌豆、黃豆、綠豆、黑豆等不同品類的豆子。還因山西冬季寒冷乾燥,冬天比較漫長,過去山西人想在冬天吃到時鮮蔬菜很困難。

種種原因使得山西人習慣以麵食和雜糧為主食。當然,以前吃雜糧可能是無奈之選,但如今已是飲食習慣中重要的一部分。而且在飲食越來越精細的今天,很多人也意識到適當地吃些雜糧更有利於身體健康。我們一起看看山西人到底有多會吃麵吧。

磨刀霍霍向麵糰

給山西人一袋麵粉,他們做出的麵食,吃一年都不帶重樣的

山西最廣為人知的麵食就是大名鼎鼎的刀削麵了,看廚師現場削麵感覺像看一場表演——一手託成麵糰,另一手拿著特製的刀迅速掠過麵糰表面,麵條就直接飛進鍋了。做法看似簡單,其實對廚師要求很高,運刀的角度和力度每次都要保持基本一致,才能削出厚薄均勻的麵條,同時一直舉著一塊幾斤重的面也是個體力活。現在不少飯店都改為機器削麵了,個人覺得口感差不多,只是等待一碗麵出鍋的過程少了些期待。

給山西人一袋麵粉,他們做出的麵食,吃一年都不帶重樣的

另一種做法是刀撥面,與刀削麵僅一字之差,名氣卻小了很多。做刀撥面會用專門的雙柄大刀,把擀薄的麵皮切成條,因每刀下去總有個把麵條向前撥出的動作而得名。嫻熟的廚師做出的麵條呈三稜狀,吃起來爽滑利口。

晉中一帶有“貴客登門不動刀”的傳統,因此招待客人時,拉麵就成了最好的選擇。做拉麵有個專有名詞,把拉麵拉開再捲起的動作稱為“一扣”。飯店做拉麵一般就6、7扣,山西人在家做龍鬚麵能拉到10扣左右且面不斷,一般人很難做到。

不動刀,換種工具山西人照樣做出一桌面食

對於山西人來說,不動刀也可以製作麵食,因為還有剪刀啊。剪刀面相傳起源於隋朝時,做法是用剪刀把麵糰剪成小條,兩端細中間粗,下鍋後特別像小魚,因此也叫剪魚子。剪刀面因形狀特殊,吃起來更加滑潤彈牙。

給山西人一袋麵粉,他們做出的麵食,吃一年都不帶重樣的

如果連剪刀也不讓用,山西人表示給根尖筷子就行。剔尖是一種與刀削麵有點類似的麵食做法,只是用筷子取代削刀,麵糰也要和得軟一些。把軟黏的麵糰放在圓盤中,一手托盤,另一手將盤子邊緣的面剔進鍋裡,速度要快,不帶一點遲疑,同時還要不停轉到盤子,製作有一定難度。剔尖形似銀魚,比剪刀面更粗壯一些,口感也更緊實。

我們做土豆絲會用到擦板,晉中和晉南人家裡會有帶網眼的架子叫擦床,像放大的擦板,是用來擦面的。把麵糰擦到鍋裡的做法叫擦圪(gē)蚪兒,形似小蝌蚪的面短小彈滑,老人和小孩吃最適合。除了擦,還可以把麵糰抿過網眼,就有了另一個名字——抿圪蚪兒。

給山西人一袋麵粉,他們做出的麵食,吃一年都不帶重樣的

逢年過節,山西人化身麵食雕塑家

一種食物在中國人心中的地位,可以在逢年過節時的餐桌上看出來。麵食不僅是山西人日常餐桌上的主角,在年節慶典時更是不可或缺,還有了更豐富的形式。

每逢春節,山西、河南一帶很多人家裡都要蒸棗饃、花饃,這種習俗一直代相傳。山西有句俗語是“晉南的饃,晉中的面,雁北的糕吃不厭。”把麵糰像變魔術一樣,做成花瓣的形狀,中間裹入甘甜的大棗,就是棗饃。

給山西人一袋麵粉,他們做出的麵食,吃一年都不帶重樣的

甜似蜜的棗饃是對一年辛勞最好的犒勞,不過相比起棗饃,小孩子更期待從姥姥、媽媽手裡變出的各種小動物。剪刀、牙籤、梳子都是日常生活用品,主婦們卻用它們把麵糰做成千姿百態的面饃,還有燕子、小兔子、刺蝟、蛇等各種動物形狀。雖說是饃,但把它當成一件民間藝術品也不為過,是人們用食物寄託對美好生活的祝願。花饃以山西運城市聞喜縣最為出名,已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今隨著生活變好,花饃也越做越大,花樣百出,已經有比食用更重要的意義。

給山西人一袋麵粉,他們做出的麵食,吃一年都不帶重樣的

如果你也愛吃麵食,要不要考慮把山西加入旅行願望清單,等有機會親自去吃一趟?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