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美食 > 正文

湖南,糯嘰嘰的米制小吃天堂

2022-07-26由 食上百味 發表于 美食

三聯生活週刊

湖南,糯嘰嘰的米制小吃天堂

『湖南的米制小吃,各有各的風味。』

作者 / 丘濂

說到湖南的米制小吃,大部分人都會想到米粉。然而除了米粉之外,其實你還可以有更多的選擇。若想一次多嘗幾樣,長沙的火宮殿就是個不錯的起點。這裡因為有火神廟的緣故,香火旺盛,民國時代聚集了不少小吃攤。

現在火宮殿裡的“小吃王國”就呼應著舊時格局。火宮殿不僅是遊客的打卡地,也是本地人經常光顧的地方,食物出品屬於上乘。但如果你對某種米制品特別喜愛,也不妨多走幾處來比較,同一種小吃,不同的店鋪,都有更加豐富的演繹。

姊妹糰子

姊妹糰子是長沙火宮殿最負盛名的小吃之一,起源於火宮殿,幾乎算是這裡所獨有。

這種以糯米細粉為主要原料蒸出來的糰子,色澤瓷白,通常成對出售。

其中,個高、頂尖、平底的是“姐姐”甜味糰子,北流糖、桂花糖、紅棗肉拌炒而成的糖餡入口即化,甜香不膩;個矮、頂圓、球狀的則是“妹妹”鹹味糰子,裡面的肉餡是取五花鮮豬肉,配以香菇,有人還會用泡香菇的水調製肉餡,使味道更加醇香可口。若遇上年節等喜慶的日子,

還可以在糖餡糰子上撒些紅絲,與本身玉雪晶瑩的糰子紅白相映,更顯悅目。

湖南,糯嘰嘰的米制小吃天堂

紀錄片《非遺美食》

姊妹糰子的得名不僅因其形態,更源於它們的製作者——長沙一對姜氏姐妹。20世紀20年代初,姜氏姐妹在火宮殿圩場擺了一個賣糯米糰子的攤擔。她們製作的糰子賣相玲瓏剔透,軟糯而不粘牙,因此深得食客喜愛,有食客乾脆將其命名為“姊妹糰子”,這一名字就流傳開了。姊妹糰子的樣貌、做法在那時就由姜氏姐妹創制並保留了下來。這也被記錄在長沙民謠中代代傳唱:“火宮殿,樣樣有;有飯有菜有甜酒,還有白糖鹽醋藕;油炸豆腐噴噴香,姊妹糰子數二姜……”

糖油粑粑

湖南人對甜有種極致的追求,就像這糖油粑粑,對我來說就是極端甜蜜的東西,咬一兩口就不能再多。但在當地,無論男女老幼,對它都充滿了熱情。遇到合適的攤子,一人捧著一份,臉上會洋溢著幸福。

湖南,糯嘰嘰的米制小吃天堂

圖 / 視覺中國

湖南人管圓形的餅狀食物叫粑粑。糖油粑粑的老式做法,需要用到廣西的冰片糖。糖是金色的,在油鍋裡化成糖漿,把溼糯米粉搓成圓形下鍋炸。

油溫是成功的關鍵。

溫度過高,糖油粑粑的顏色發黑,顏色發苦;溫度不夠,表皮那層酥脆的硬殼就形成不了。分寸正好的糖油粑粑,顏色金黃,外皮脆硬,內芯軟糯,扯起來拉絲。

按照傳統來做的店鋪,就要推薦位於蔡鍔北路荷花池菜市場門口的“劉記”。店主劉中球和妻子廖細珍搭檔,1991年就開始賣糖油粑粑,每天要製作3000多個,手法相當嫻熟。糖油粑粑一定要出鍋就吃,否則外面變硬,就不好咬動了。

湖南,糯嘰嘰的米制小吃天堂

圖 / 視覺中國

學院街55號的“金記糖油坨坨”人氣更為火爆,排隊要甩到邊上的巷子裡。

它是圓球的形狀,穿在木籤子上,質地要硬一些,所以叫作坨坨。

還有一種糖水裡來煮糯米球的方式,算是一種新式的糖油粑粑,為火宮殿首創。這樣做就是為了防止油炸糖油粑粑變涼之後,口味打折的情況。這種改良雖然不再是正宗,但能夠在出鍋後較長時間裡儲存風味,適合餐館的經營。可以看出本地人對糖油粑粑的欲罷不能,火宮殿的桌子上還專門寫有提示,提醒老年人食用時要當心咽哽。

米豆腐

普通豆腐是豆製品,而湖南的米豆腐卻是用大米做成的。大米要取非糯性的秈米為好,粳米和糯米因為黏性強,都不適合做米豆腐。

將大米浸泡一晚、洗淨磨漿以後,米豆腐的做法就和製作普通豆腐類似,同樣要加入“滷水”了。

湖南當地流傳的做法是用草木灰或石灰水點滷,現在也多改用食用鹼。此時再將米漿盛入洗淨的大鍋,先開大火煮沸,再轉為小火,在熬製過程中還要不停地攪動。等到米漿黏稠呈豆腐狀,就可以關火冷卻了。

湖南,糯嘰嘰的米制小吃天堂

美食節目《美食中國》

冷卻成型的米豆腐比普通豆腐更加爽滑細膩。為了避免粘刀,可以用棉線將其切為塊狀、條狀,再根據自己的喜好進行烹飪,較為家常的做法是和肉末、辣椒、蔥薑蒜等一起炒制。但在湖南不同地區,米豆腐的顏色、吃法都各不相同:如長沙的米豆腐多用黃梔子水染成黃色,而常德等地區則會加入蔬菜汁使其呈綠色;再如郴州的米豆腐喜加熱後入湯食用,而湘西地區則要加入辣椒末和西紅柿醬作為澆頭。僅就長沙而言,如“壹盞燈”餐廳的紅燒米豆腐綿軟厚實,辣度適中,格外下飯;“娟娟餐館”的小炒米豆腐鹼水味不重,香香糯糯,更接近家常風味;“伍厚德堂”的酸冬瓜米豆腐酸辣開胃,獨具特色。

湖南以外,四川、湖北、貴州、江西等地也都流行米豆腐這道美食,做法更是從涼拌到煎炒蒸炸煮不一而足。

如果趁米豆腐還未冷卻,讓米漿從帶小孔的模具中自然流出,落入冷水成圓球狀,就做成了另一道長沙特色小吃——白粒丸。

熬一鍋骨湯或雞湯,盛出一碗撒上鹽、蔥花、麻油,以及切成丁的排冬菜、油蘿蔔、醬榨菜頭、小黃幹辣椒,再把白粒丸在清水中煮熟,撈出放入湯碗中。

火宮殿的白粒丸就是雞湯作底,鹹辣鮮香,廣受好評。

蔥油粑粑

蔥油粑粑是一種中間空心、夾有小蔥的圓餅。但和北方的蔥油餅不同,

湖南的蔥油粑粑是用米做的,一般會選取粳米作為主要原料,也可以加一些糯米和黃豆。

將粳米浸泡6~8個小時後,瀝乾、磨粉,摻入少量剩米飯,再加水、切碎的小蔥和食鹽等調味品攪拌均勻。之後靜置30分鐘,讓米糊充分發酵,然後就可以下鍋了。炸制蔥油粑粑講究油熱火小,油到六七成熱時,用圓形、中部有鐵棍的模具舀一勺米糊伸入油鍋中,等米糊在模具中定型後翻面,炸至兩面金黃就可以出鍋了。

湖南,糯嘰嘰的米制小吃天堂

紀錄片《更長沙》

蔥油粑粑最好吃的就是外面那層又酥又脆的殼,剛出鍋的時候咬上一口,熱氣、香氣都一起湧了出來。

裡面的餅卻蓬鬆綿軟,夾著的小蔥還泛著青翠。蔥油粑粑算得上湖南街頭最常見的小吃之一,巷子裡一個不起眼的推車上,說不定就有這種味香價廉的美食。比如在長沙,興漢門的“湘潭蔥油粑粑”蔥多且鮮、油好不膩,炸出來的粑粑更加香酥;南門口菜市場入口處的“湘潭易哥蔥油粑粑”則蓬鬆個大、外脆裡嫩。這兩家雖然都是小攤位,但在當地頗具名氣。

白糖餃子

長沙糖餃子雖含“餃子”二字,外觀卻與人們熟悉的帶褶元寶狀相去甚遠。經民俗研究者任大猛考證,糖餃子的餃是“巧”或“絞”的諧音。

這種用糯米油炸而成的小吃,就是古長沙人過七夕節吃的“乞巧果”。

糖餃子外表蓬鼓,咬一口金黃的脆皮,糖粉融化在口中,裡面熱乎乎的糯米還是香甜鬆軟的。

做糖餃子,要用湖南產的圓糯米磨漿,這樣做好後才夠“餈”,能拉出長絲。揉好面後左右手拿住兩頭扭成“S”形,這一動作就是“絞”,寓意同心。下鍋炸要控制好油溫,在炸熟糯米芯的同時,確保外皮不被炸焦。瀝乾浮油,放進綿白糖盆裡拌滾,

趁著高溫在金色的脆皮上裹一層糖粉。糖粉中和了油膩,還能保持外皮的酥脆,舊時雅稱為“金風玉露一相逢”。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糖餃子是風靡長沙的美食。嗜甜的細伢子著急吃燙嘴,吃完連糖粉都舔得乾乾淨淨。傳統老味還隱藏在尋常巷陌裡,不少“沙碼子”(土生土長的長沙人)去稻穀倉巷子裡買一對湘潭夫婦做的“白糖酥餃”,做法正宗,比老式糖餃子更酥脆。北正街“魯哥飯店”的糖餃子裹的是豆粉,多了幾分細膩。湘菜館的師傅們則將糖餃子製成精緻的湘點。“伍厚德堂”的糖餃子在純糯米粉外加入澄面定型,以保留挺立的形狀。

燈芯糕

燈芯糕的名字由明人所取。古法制作的燈芯糕不僅細白柔潤,狀如油燈之芯,而且用火點燃後還有桂香——燈芯糕的用料是優質晚糯米,輔以豬油及肉桂提煉出的桂子油。拈一根含在嘴裡,

糯米的香甜中纏繞著桂油的辣味,留有一絲甘草、薄荷等藥材的清涼。

湖南,糯嘰嘰的米制小吃天堂

紀錄片《芯火湘傳》

湘潭有一則關於燈芯糕起源的傳說:一個窮書生趕考回家,發現老母已病重不省人事,口裡銜著一根燈芯。書生在家裡東翻西找,找到僅剩的一點糯米,趕緊磨碎放糖,蒸好後切成燈芯狀,一根根餵給母親,母親這才甦醒過來。書生的急中生智經民間作坊改良,製作過程更為講究精細。首先將糯米炒熟磨成細細的糕粉,綿白糖加水用文火熬製,調入豬油、桂子油,缸內發酵數天製成“泡糖”。

糕粉和泡糖按比例混合拌勻,傳統的做法還要撒紅絲——由橘子皮製成。裝盆後從盆角向中心舂糕,用力壓實後放入蒸爐。蒸透的糕晾乾後才能切絲,有經驗的老師傅能用一把闊刀切出5毫米寬的細絲。

早在清咸豐年間,食不厭精的燈芯糕就在全國名特產品博覽會上被列為“一等特產”。如今,湖南不少老字號還保留著老手藝。在長沙的馬復勝、沙利文、南北特等油貨鋪及湘潭的“義和齋糕點”屋都能嚐到傳統的燈芯糕,不過年節前後可能會斷貨。

八寶飯

一頓正宗長沙年夜飯,離不開收尾的八寶果飯。

“八寶”的搭配各家稍有不同,可以是紅棗、蓮子、橘餅、青紅絲、桂圓肉、枸杞、冬瓜糖、葡萄乾。在火宮殿裡,師傅要將這些食材過豬油炒過,再將浸泡了兩個小時的糯米和它們拌在一起,上鍋蒸半小時。蒸好的糯米飯倒扣在盤中,上面淋上白糖和清水勾成的芡汁。八寶飯在火宮殿也有小份提供,用小的磨具來製作,讓食客不至於飽肚,只嚐個滋味。

湖南,糯嘰嘰的米制小吃天堂

紀錄片《年的味道》

以農業文明為底色的八寶果飯,也隨著時代的發展推陳出新。民國時期,徐長興烤鴨店獨創“幹煎雞油八寶飯”,調以雞油,將八寶飯煎製成兩面金黃;當代湘菜名廚許菊雲還創制過一道雙味八寶飯,在“甜八寶”外另加入

“鹹八寶”:金鉤、火腿、瑤柱、魷魚、海參、香菇、雞脯肉、肥膘肉,製成的八寶飯呈紅白分明的太極圖案。

現在的長沙家庭已經很少自制八寶飯了,年節大多去超市訂購八寶果飯。一碗八寶飯,濃縮著豐富的傳說和意象:蓮子由和合二仙轉化而來,象徵婚姻和諧;桂圓象徵團圓;金橘象徵吉利……

果乾的甜脆,糯米的香軟,豬油的醇滑,都融化在對來年的美好期盼中了。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