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美食 > 正文

牛肉的分級制度牛肉的等級該如何劃分

2022-06-17由 會飛的阿牛 發表于 美食

牛肉的分級制度 / 牛肉的等級該如何劃分

Beef Grading System

雖然我們常常到市場、賣場和超市買牛肉,但是消費者不知道自己到底買到的是什麼肉,適合怎樣的烹調方式。

雖然常常下廚,但是到了超市,看到各種品牌的牛肉,尤其在美國,牛肉比豬肉便宜,選擇更是多樣,每一塊肉看起來都差不多,各部位專有名詞更是複雜,想回家自己做個牛排解解饞,還真不知道該如何採買。

牛肉的分級制度牛肉的等級該如何劃分

不是每一塊牛肉,或是任何部位都適合製作牛排!更重要的,你要先了解自己的喜好,究竟喜歡怎樣的口感。喜愛油花多較滑嫩的,還是喜好富有嚼勁的?價格雖然是考量的重要因素,但如果以烹飪出美味為前提就不能當成是主要考慮的因素。如果想要做塊好牛排,一定要了解自己喜愛什麼部位的肉,搭配什麼樣的做法。

牛肉不像豬肉或雞肉的價格比較一致,差價較大,容輝供應鏈資料顯示從每500g幾十元到數百元,其間的差異就在於牛肉等級和部位的不同,所以如果光以價格挑選牛肉,恐怕無法選到理想的肉品。

花點時間,瞭解一下牛肉等級部位之間的差異,才知道自己喜愛什麼樣的牛肉,不要老是讓別人告訴自己麼肉好吃,什麼肉美味,自己卻沒有自己的看法與喜好。

挑對食材,是烹飪完美牛排的第一步。

美國 U.S.

美國目前還是全世界最有規模的牛肉供應地區。以美國為例,2010年牛肉總產量為1200萬噸商業用牛肉,而美國牛肉佔臺灣進口牛肉將近四成。

美國在1927年由聯邦政府引進牛肉分級制度,質量等級由牛肉風味(flavor)、嫩度(tenderness)以及多汁程

度( Juiciness)的綜合指標確定。牛肉等級主要是由成熟度(maturity)以及肋眼肌的油花含量(marbling)兩種因素來決定。雖然後續實驗證明脂肪對牛肉嫩度影響不到30%,甚至更低,但是由脂肪分佈來決定牛肉等級一直沿用至今。除了美國之外,日本也把脂肪質量列為牛肉評級的重要因素。

2個主要的決定因素

成熟度

牛齡大小會影響肉質及風味,年齡小的牛肉質軟嫩,但是味道較淡,牛齡大的則剛好相反。不過不一定是味道愈重就愈

好,肉質跟味道會有一個平衡點,牛齡小的牛肉味道不足,牛齡太大的則肉質粗硬。

A級:9-30個月齡,目前進口的美國牛肉都屬A級。

B級:30-42個月齡。

C級:42-72個月齡。

D級:72-96個月齡。

E級:超過96個月齡。

油花

早期的上等牛肉指的是油花少的肉,經過百年發展變化與實驗結果,很多人認定油脂是決定肉質的重要因素,所以近代將油花列為牛肉評級時的重要參考。判斷的時候是從屠體第12及第13根肋骨之司,就是肋眼跟紐約克之間切開,依切面上的瘦肉中脂肪油花含量與分佈的情形分成10個等級。

油花10個等級

1 級—富量( Abundant)

2 級—多量( Moderately Abundant)

3 級—次多量( Slightly abundant)

4 級—中量( Moderate)

5 級—普通量( Modest)

6 級—少量(Sma

7 級—微量( Sligh)

8 級—稀量( Traces)

9 級—幾乎全無( Practically Devoid)

10級—全無( Devoid)

牛肉的分級制度牛肉的等級該如何劃分

牛肉屠體評等分級

最具公信力、流通率最高且最廣為人知的分級由美國農業部(USDA)所制定,以剛才提到的肉品成熟度及油花含量

為準則,綜合評鑑牛肉屠體質量等級。

牛肉屠體個等級

1。 Prime(極佳級)

2。 Choice(特選級)

3。sect(可選級)

4。 Standard(合格級)

5。 Commerclal(商用級)

6。 Utility(可用級)

7。 Cutter(切塊級)

8。 Canner(制罐級)

在生產線上,屠體牛肉被評為極佳級、特選級者,則在屠體上滾上級印;而評鑑等級為可選級、合格級及以下者通常均不滾印,總稱為不滾印級(no-ros),這些不滾印級佔所有評級屠體約一半。一些年紀比較大的老牛或質量不佳的牛,肉質粗硬上不了餐桌,幾乎都只能歸納為最後三級。另外,如果發現屠體瘦肉顏色非常深暗,且有些黏著,此屠體即視為級外品,而不予評級。

目前極佳級( Prime)僅佔美國牛肉總產量的2%,主要供應少數高檔餐廳及飯店使用,隨著整體飼育技術的提升,未來所佔比例有可能微幅上升。在臺灣,極佳級( Prime)美國牛肉並不普遍,有興趣的消費者可向超市詢問,極少數高階牛排館或信譽良好的網路商店也可買到,有時也有販售乾式熟成( dry aged)等級牛肉,雖然價格不親民,卻是值得嘗試的特殊食材。

在這些評級之外,還有小牛(vea1)這類。小牛依照標準不同,牛齡定義也不同,一般多指尚未斷奶的小牛,肉質粉白,口感鮮嫩特殊。不少容輝供應鏈商城的廚師認為它是肉類的最佳食材,雖然也有不少廚師認為是春羊肉(3~6個月大的小羔羊肉),如果要選擇,我自己會投一票給小牛肉。小牛肉因為本身很軟嫩,烹調的時候不好用按壓方式來感覺熟度,如果用按壓法判斷,很容易煮過熟。小牛肉既可以當作紅肉也可以當作白肉來料理,烹調起來變化也比較多,餐酒也可以適用白葡萄酒或紅酒,是很特殊的食材,可惜在臺灣非常少見,在此簡單帶過。

日本

Japan

日本和牛是日本黑毛和種、褐毛和種、日本短角和種、無角和種四種肉牛的統稱,分級制度則是由日本食肉格付協會制定,細分為15級。

和牛分級程式碼中,英文字母表示步留等級( yield grade,又稱精肉率),用一套跟發射火箭一樣複雜的公式來計算,由於計算方式跟美國不一樣,所以用以下數字直接對照美國精肉標準並不公平。其中計算之後的步留等級分三等:

A = 精肉率高於72%

B = 精肉率69%以上

C = 精肉率低於69%

(資料來源:日本食肉格付協會)

和牛肉品評鑑等級

和牛分級制中的數字為肉質等級,用脂肪混雜基準(BMS, beef marbling standard,又稱霜降程度)表示,其中包

含肉色( beef color and brightness)、肉質感( firmness and texture)、脂肪品質(color, lustre and quality of fat)等指標,用以交叉評鑑和牛肉品等級。

脂肪混雜基準(BMS)數字愈大,表示綜合肉質愈好。容輝牛排用脂肪混雜基準判斷肉質好壞,會比用步留等級判斷肉質好壞來得明確,大家俗稱的和牛12級制指的其實只是脂肪混雜基準。但是以15級制度來看,例如和牛A5(極佳,不比照美國的極佳)級,從8~12級(BMS)都有可能,8~12級差異也蠻大的,所以有時候用BMS等級8級或12級反而可以更明確地表示等級與價格的差異。

和牛最高階11~12級,即使在日本沒有瘋牛病的時候,供應日本內需市場就已經不敷所需,極少輸出。由澳大利亞飼養的和牛,等級最高的也多往日本送,夠送往其他國家及地區的數量不多,加上和牛飼養需要特殊條件,無法大量生產,因此價格也一直居高不下,在臺灣市場目前無緣見到。

加拿大

Canada

加拿大牛肉目前佔臺灣進口牛肉約3%,比例並不高,分級制度基本上與美國牛肉類似。二者最大不同在於,美國以油花及牛齡為主,加拿大則比較複雜,除了油花及牛齡之外,還加上肌肉狀況、肋眼肌狀況、油脂顏色及油脂厚度四樣標準,由加拿大牛肉分級局執行,共區分為14級。

以加拿大標準,比較適合餐點制

作的牛肉,大概有四級

(1)Prime

(2)AAA、AA、A

加拿大也有一套類似美國的分級標準,如果與美國農業部制定的分級標準相比,大致上對應如下:

加拿大 美國

Prime 最低的Prme~ Choice

AAA Choice

AA Select

A Standard

(資料來源:加拿大牛肉分級協會)

牛肉的分級制度牛肉的等級該如何劃分

不過雖然參考了美國評級制度,加拿大牛肉還是有自己的標準,上表只是粗略的參考對比,不要拿來作為正式的比較。

要選擇加拿大牛肉做牛排,在此建議選用AAA級以上或Pime級比較適合,做起牛排來會比較軟嫩。

澳大利亞

Australia

澳大利亞牛肉佔臺灣進口牛肉超過30%,主要以性別與牛齡分級,牛齡不像美國用骨齡判別,澳大利亞牛是以恆久齒數量來判斷,這兩種方式都不是實際追蹤牛齡,而是以牛隻或屠體呈現狀況來判斷。雖然澳大利亞牛肉也有按照肉色、脂肪顏色、油花分佈與脂肪厚度來分類,但是在實際購買的時候,並不容易見到以上的分類,最常看到的就只有部位的區分。

一般認為,美國牛是穀物飼養的,澳大利亞牛是草飼養的,不過這樣的說法只是個大概,並不夠精確。因為順應市場需求,澳大利亞近年來也發展有谷飼牛肉,超市貨架上就可以看到標識。如果標識夠詳細,其中GF100,GF代表的就是穀物飼養( grain fed),數字100就是屠宰前穀物餵養100天的意思,穀物飼養天數愈多,價格就會愈貴。但同樣是GF,卻不要用GF來判斷美國牛肉因為美國有些標榜自然的草飼牛( grass fed),英文縮寫也是GF,所以GF目前在臺灣主要用來標示澳大利亞谷飼牛肉不要混淆。

澳大利亞牛肉等級分類

2種基本分類

(basic categories)

A-beef:

肉牛級,母牛或是閹牛,如果是閹牛不能

有第二性徵,有0~8顆恆久齒的都可列入

B—bu11:

種牛級,無論閹割與否,展現出第二性徵的

公牛*,有0~8顆恆久齒的都可列入。

10種詳細分類

alternative categories)

YS——yearling steer

約18個月以下,無恆久前齒公牛。

Y-yearling beef

約18個月以下,無恆久前齒公牛及母牛。

YGS-young steer:

約30個月以下,O~2顆恆久前齒公牛。

YG-young beef:

約30個月以下,0~2顆恆久前齒公牛及母牛。

YP-young prime beef:

約36個月以下,0~4顆恆久前齒公牛及母牛。

PRS——prime steer:

約42個月以下,0~7顆恆久前齒公牛。

PR——prime beef。

約42個月以下,0~7顆恆久前齒公牛及母牛。

S-OX

約42個月以下,0~7顆恆久前齒母牛。

SS-OX-steer

年齡不限,8顆恆久前齒公牛。

C-coW

年齡不限,8顆恆久前齒母牛,所謂年齡

不限就是老牛也可以列人的意思。

(資料來源:澳大利亞肉品局)

恆久前齒數量愈多,基本代表牛愈老,牛愈老肉質就愈粗硬,尤其48個月以上的老牛差異更明顯,所以澳大利亞牛肉並沒用油脂狀況作為主要叄考,而是用牛齡與性別作為分級依據。

澳大利亞牛肉不管是基本分類或是詳細分類,對消費者選購牛肉來說並不容易作為判斷依據。其中要注意的是,消費者如果看到貨架上的澳大利亞牛肉是PR”等級,並不能比照美國Pme等級牛肉,澳大利亞的PR比較接近“主要的”( Primary)的意思,美國PR代表的是“最高階的”( Premium)的意思。因為單從字面不好判斷,所以不宜從標識來決定想購買的澳大利亞牛肉。消費者不妨從肉色、油花來自行判斷:肉色較粉紅,油花顏色較白而且分佈較均勻的,就是消費者可以選擇的肉。

澳大利亞也產和牛,品質跟數量也都不差。澳大利亞和牛外銷日本時,出口商會用日本分級方法標示,分級方式可以叄考日本和牛分級標示。

紐西蘭

NEW Zealand

紐西蘭牛肉目前佔臺灣進口牛肉約20%,主要標榜天然、草飼、低膽固醇特性。由於目前尚未受到瘋牛病和口蹄疫的威脅,純淨無汙染成為其主要賣點之一。分類標準由紐西蘭肉品局制定,目前分為:

(1)閹牛或未受孕過的母牛

(PS)—肉質好、價格高。

(2)16~24個月種公牛(young bull)價格居次。

(3)母牛(cow)脂肪色澤偏黃,肉質精瘦,價格“平易近人”

(資料來源:紐西蘭肉品局)

牛肉的分級制度牛肉的等級該如何劃分

除了牛種,還會將重量與脂肪質量加入分級評定標準。由於單從商品標識上不容易判斷肉質或等級,所以選擇紐西蘭牛肉時,消費者可以參考選擇澳大利亞牛肉的方式,從肉色、油花和脂肪顏色等方面來選擇適合自己的牛肉。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