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美食 > 正文

明朝“吃貨”說“吃貨”:不“好吃”的人是成不了藝術家的

2022-01-20由 東方文化雜誌 發表于 美食

今天人們所說的“吃貨”,是把“貨”擬人化,指的是美食喜好者。本文要說的明朝“吃貨”,既是指“人”,“吃貨”的衍生義,也是指“物”,“吃貨”的原生義。

中國人有句古話:“有錢沒錢,回家過年。”還有一句:“掙不完的錢,過不完的年。”無論家境是貧是富,無論事業是成是敗,過年的時候都應該和家人在一起,和父母、和長輩在一起。過年是一種信仰,也是一個情結。什麼信仰?這些天發生的事情,這些天自己的行為,有可能影響一年,甚至影響一生。什麼情結?全家團聚、孝敬長輩的情結,自我放鬆、友善鄰里的情結。所以過年不能發脾氣,過年要善待家人,過年要答謝鄰里。

過去日子窮,小孩子天天盼過年,因為只有到過年,才有好東西吃,才有新衣服穿;因為只有過年才可以肆無忌憚地鬧、肆無忌憚地玩,鬧過了頭、玩過了頭,也不會捱罵捱打。但是,在許許多多的貧苦家庭,為了使孩子過年能夠吃上好的東西、穿上新的衣服,大人得承擔更多的生活壓力。

現在情況發生了變化。人們的生活水準提高了,只要願意,天天可以有好東西吃卻要剋制,天天可以換著衣服穿如果不嫌麻煩。過去過年才有的東西,現在天天可以有,所以,天天可以是過年。但是,為了保護環境、避免汙染,鞭炮、焰火在許多城市不可以放了;由於生活節奏加快、人們都在忙於事業,過去那樣從“小年”玩到“元宵”的熱鬧也沒有了;火爆二十年,“春晚”再翻新也翻不出什麼新花樣了。所以,對於傳統意義上的“過年”,剩下的就是家人團聚、吃團圓飯了。

明朝“吃貨”說“吃貨”:不“好吃”的人是成不了藝術家的

但是,現在的許多家庭,兒子心疼母親、丈夫心疼妻子,於是,“年夜飯”成為各家飯店的商機。好一些的飯店的“年夜飯”,要提前一個月乃至更長的時間才能訂上。但就我看來,最不好吃,就是這種“年夜飯”,雖然錢花了很多,品質卻是旅遊景點“經濟團”的標準。如果要我選擇,與其在飯店訂一桌“年夜飯”,還不如一家人在家裡包一頓餃子、炒一盤花生米,喝兩杯小米酒,或者乾脆煮一碗麵吃。

有朋友問,你是研究“明史”的,明朝人過年的時候吃什麼?這個問題很有意思,但有一個前提——明朝人有什麼可以吃?所以,我們先說說明朝人的餐桌上會有哪些吃的東西。

明朝人的餐桌

明末清初的李漁,既是大藝術家,又是一位“吃貨”。坦率地說,不“好吃”的人是成不了藝術家的,你連“吃”都不“好”,你怎麼可能“好玩”?你不好吃、不好玩,怎麼可能體驗不同人群的生活,你的藝術靈感從何而來?李漁是吃貨,能吃會玩,所以在他那部著名的《閒情偶寄》中,就從戲曲、歌舞,說到服飾、器物,從園林、建築,說到飲食、養生,一句話,說的就是吃喝玩樂、飲食男女。其中的《飲饌部》,向我們歷數了明朝的人們,清朝前期的人們,吃什麼、餐桌上有什麼可吃的。

李漁把明朝可吃的東西分為三大類:

蔬食類、穀食類、肉食類。

蔬食類有:

筍,蕈,蓴,菜,瓜茄、瓠、山藥,蔥、蒜、韭,蘿蔔,芥辣汁。當然,“菜”裡面又有許多種菜。

穀食類有:

飯粥,湯,糕餅,面,粉。同樣,“湯”裡面也有許多種湯;“餅”裡面也有許多種餅。

肉食類有:

豬,羊,牛、犬,雞,鴨,野禽、野獸,魚,蝦,蟹,零星水族。地上跑的、天上飛的、水裡遊的,也是多種多樣。

明朝“吃貨”說“吃貨”:不“好吃”的人是成不了藝術家的

蔬食類

李漁如此排列,有他的講究。他是一個可以把藝術和飲食打通的人,所以從藝術感悟飲食。先以“聲音”為例:“絲不如竹,竹不如肉。”什麼意思?絲絃彈撥出來的聲音,不如用竹器吹奏出來的聲音;竹器吹奏出來的聲音,不如人體歌唱出來的聲音。為什麼?“為其漸近自然。”李漁認為,越是接近自然的,越是純粹而優雅。第一,無論絲絃還是竹器,都是身外之物,唯有歌喉,才是人的本體。第二,絲絃彈撥靠的是手指,竹子吹奏靠的是嘴唇,但人體歌唱,卻是發肺腑,是最為自然的流露。如果可以以此類推,則比較自然的“民族唱法”,優於有點故作的“通俗唱法”;有點故作的“通俗唱法”,優於更加故作的“美聲唱法”。特別宣告,純屬個人喜好。喜歡美聲唱法的朋友、從事美聲唱法的朋友,千萬不要和我這個缺乏文藝細胞的樂盲計較。

李漁用音樂比食物:“吾謂飲食之道,膾不如肉,肉不如蔬。”馴養的豬、羊、牛,犬、雞、鴨,不如野生的禽與獸、魚與蝦。肉類的禽與獸、魚與蝦,又不如草木的穀食、蔬食,原因還是這一個,“亦以其漸近自然也。”李漁特別糾正了一個觀點,草衣木食,本是中國的“上古之風”,是炎黃、堯舜時代的遺風,後世竟然將“蔬食”稱為“素食”,以為是佛教的宣導,這就大錯而特錯了。

明朝“吃貨”說“吃貨”:不“好吃”的人是成不了藝術家的

穀食類

對於蔬食類,李漁極力推崇筍、菇。說到“筍”,李漁極力說其“自然”,稱為“第一品”、稱為“熊掌”:惟山僧野老躬治園圃者,得以有之,城市之間賣菜傭求活者,不得與焉……此蔬食中第一品也,肥羊嫩豕,何足比肩!但將筍、肉齊烹,合盛一簋,人止食筍而遺肉,則肉為魚而筍為熊掌可知矣。(《閒情偶寄 飲饌部》)

筍之外,李漁將蕈即菇類排在第二位:

至鮮至美之物於筍之外,其惟蕈乎?蕈之為物也,無根無蒂,忽然而生,蓋山川草木之氣,結而成形者也。然有形而無體,凡物有體者必有渣滓,既無渣滓,是無體也。無體之物,猶未離乎氣也。食此物者,猶吸山川草木之氣,未有無益於人者也。

希望竹筍和菌菇不要因此漲價。如果竹筍、菌菇漲價,李漁給我們推薦的第三個“最淨”食物,十分便宜,那就是豆芽。他說:“蔬食之最淨者,曰筍,曰蕈,曰豆芽。”

有“最淨”的,自然有“最穢”的。李漁認為,在“蔬食”中,家裡種的菜是最“穢”的,因為要催長,要加肥,肥以人和動物的排洩物即糞尿為主;一瓢之下,無論是葉、莖還是根,無一倖免。洗菜之人又偷懶,洗兩遍了事。李漁問:這洗得乾淨嗎?能把糞便除去嗎?當然,我們現在的蔬菜已經無糞尿可施了,用的是化肥,還要用農藥。我們也可以用李漁的話自問:用水洗一兩遍,洗得乾淨化肥和農藥嗎?

明朝“吃貨”說“吃貨”:不“好吃”的人是成不了藝術家的

肉食類

那怎麼辦?“吃貨”李漁告訴我們,該如何“洗貨”。第一,先用清水漂洗,把能夠洗乾淨的汙漬洗乾淨;第二,用水浸透。蔬菜經過浸透,已經固化的殘留物才容易軟化;第三,再次用清水洗,並且用刷子刷,高低、曲折處才可以刷乾淨。

在諸多的蔬菜中,李漁最推崇的是“黃芽”,也就是黃芽白、黃芽白菜,認為這是除了筍、蕈、豆芽之外,“菜”中的“第一品”。一直到現在,地無分南北,黃芽白菜也都是人們喜歡的蔬菜,不但營養豐富,便於儲存,而且味道鮮美,李漁說是吃著黃芽白,可以忘記肉是什麼味道。

一邊歷數各地美食,“吃貨”李漁一邊悠然神往:“物之美者,猶令人第食不忘,況為適館授餐之人乎?”(《閒情偶寄》)

明朝“吃貨”說“吃貨”:不“好吃”的人是成不了藝術家的

說到這裡,我們會發現,李漁的這個“食譜”,缺漏了三類食物:酒、茶、水果。但李漁不是遺忘、疏漏,而是有意為之,所以特別加了一段說明,叫“不載果食茶酒說”:

果者酒之仇,茶者酒之敵,嗜酒之人必不嗜茶與果,此定數也。凡有新客入座,平時未經共飲,不知其酒量淺深者,但以果餅及糖食驗之。取到即食,食而似有踴躍之情者,此即茗客,非酒客也;取而不食,及食不數四而即有倦色者,此必巨量之客。

這倒有意思,以後如果有人假裝謙虛說不會喝酒,那我們在喝酒前先上水果和糖果進行測試。感興趣的,可能真沒什麼酒量;不感興趣的,那一定是海量。但李漁所說,恐怕也有一些絕對。我的一位已故老師,自稱是煙、酒、茶“三好學生”,只是好像還不吃糖、少吃果。但是,按李漁的說法,“茶”也是“酒”之敵啊,是否因為“煙”協調了酒和茶之間的關係,不但菸酒不分家,茶酒也不為敵了?那個時候菸草已經從海外傳到了福建、江西一帶,或者李漁還沒有開始食用,所以只知道酒和茶的關係,不知道煙、茶、酒的關係。

明朝“吃貨”說“吃貨”:不“好吃”的人是成不了藝術家的

對於蔬食類,李漁極力推崇筍、菇。說到“筍”,李漁極力說其“自然”,稱為“第一品”、“熊掌”。

當然,像李漁這樣“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人,還真不是太多。

明朝人的“過年”

李漁是明朝浙江金華府蘭溪縣人,出生在南直隸通州雉皋縣,長期居住在杭州、南京,又遊歷北京及北方各地。如果按傳統的說法,以淮河劃分南北,李漁是遊歷過各地的南方人。透過李漁的介紹,我們大概知道明朝各地人特別是明朝的南方人有什麼可吃、餐桌上有些什麼食物。我們再看看明朝北方的“吃貨”,是怎麼介紹明朝的宮中、明朝的北京、明朝的北方,當然也包括明朝的中國,“年”是怎麼過的,過年的時候,都吃什麼、怎麼吃。

明朝“吃貨”說“吃貨”:不“好吃”的人是成不了藝術家的

明末清初的李漁,既是大藝術家,又是一位“吃貨”。

“過年”是大事,各家商鋪年前已經籌備大量的“年貨”,供消費者採購。人們從臘月二十四日“祭灶”,即我們通常說的“小年”開始,置辦“年貨”,主要是肉類和主要的食品,這些要從除夕吃到上元即元宵節。因為“掙不完的錢、過不完的年”,消費者要過年,商家和夥計也要回家過年,所以許多商鋪從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是要“歇業”的。

臘月三十日或二十九日,這是除夕夜,也就是“三十晚上”,明朝的人沒有“春晚”可看,也沒有電視圍觀,他們從那個時候,第一,開始“互相祝拜”,名為“辭舊歲”;第二,“大飲大嚼”,吃“年夜飯”;第三,請得起吹鼓手的家庭,則鼓樂齊鳴,以示慶賀。當然,還要做幾件事情:第一,在門旁掛上桃木符、立起將軍炭,室內張貼鬼判及鍾馗等畫,這些是為了“驅鬼”的。第二,室內和床頭,貼上福神,懸掛起金銀八寶,以及藏族和尚銷售的“經輪”,這是為著祈福的。第三,在屋簷下、門楹上插上芝麻秸,在庭院裡焚燒柏枝柴,這叫“ 火”,表示節節高、步步高,事業“跑火”。當然,這些都是家庭內部的事情,透過做這些事情,表達心願,來年全家平安,趨福避禍。

正月初一,當時稱為“元旦”或“正旦節”。這天從五更即快要天亮但尚未天亮的時候,按農曆的說法,是寅正四刻,按西曆的時鐘,大約凌晨四點四十八分左右。其實並沒有那麼標準,城鎮是聽“更夫”敲更,鄉村則是聽雞叫。從這個時候開始,焚香放鞭炮,並且在開大門的時候,跑到庭院中,把門閂或閘槓向上拋三次,並讓其掉落地上。這也有講究,名叫“跌千金”,猶如“天上掉餡餅”。隨後,全家吃早餐,吃什麼?喝“椒柏酒”、吃“水點心”。這些倒不是明朝特有,都是流傳下來的習俗。東漢崔寔《四民月令 正月》就有“椒柏酒”的說法,“正日進椒柏酒。”“椒”是花椒,“柏”為柏汁,因為“辣椒”“胡椒”東漢還未進入中國。“椒柏酒”屬“藥酒”,也可以說是“養生酒”。“水點心”就是水餃,表示一家人團團圓圓。有些家庭喜歡在水餃中包一小塊銀子或一枚銅錢,說是吃到的有福氣,這種做法現在也偶爾還有,但已經不是虔誠,而是好玩。有的研究說,稱水餃為“水點心”是在清朝,其實不然,明朝已如此。接著就是互相“拜年”了,叫“賀新歲”,以別於除夕的“辭舊歲”。

明朝“吃貨”說“吃貨”:不“好吃”的人是成不了藝術家的

李漁給我們推薦的第三個“最淨”食物,十分便宜,那就是豆芽。

北方正月初一時興吃“百事大吉盒兒”,裝的是柿餅、荔枝、圓眼、栗子、熟棗,都是表示祝福的。另外有個小盒,裝的是驢頭肉,北方稱驢為“鬼”,吃驢頭肉就是“嚼鬼”。不知四川人吃兔頭肉、江西人吃豬頭肉,是否也是這個意思。

初七被稱為“人日”,時興吃春餅和菜,並且以綿塞耳,說是可以使人聰明,當然也是一種期待。現在的人不會這樣做,本來就不怎麼聰明,把耳朵塞住,不是更愚蠢了?

初九開始,有些商家開始賣燈了,為過元宵做準備,同時也開始吃“元宵”。以核桃仁、白糖為餡,一面灑水,一面將餡在糯米細面上滾,滾成核桃大小,這就是北方人的“元宵”、南方人的“湯圓”。

正月十五為“上元節”,也就是“元宵節”,燈市從這一天開始。有個自然現象,說是“十五的月亮十六圓”,為了呼應天象,十六的燈市也比十五更盛。由於是都城,明朝北京的燈市,猶如隋唐的長安、洛陽,兩宋的開封、杭州,為天下之極盛,所以說“天下繁華,鹹萃於此”。

正月十九,北京稱為“燕九”,當時北京宮城的西南、現在北京西客站東北的白雲觀,車水馬龍,凡是想修長生不死術者,都來到這裡尋丹祈福。這個地方據說是元朝丘處機得道之處。

明朝“吃貨”說“吃貨”:不“好吃”的人是成不了藝術家的

《明憲宗元宵行樂圖》

一直到正月二十五日,才是“過年”的最後一頓醉酒飽肉之日。

這是從除夕到正月,整個“過年”的“吃程”。但是,我們還得回過頭來,歷數一下當年北京以及各地的“吃貨”,當然,這個“貨”是指物,而不是指人。

第一,吃各地時鮮。

那時過年的時鮮有:當地的冬筍、銀魚、鴿子蛋、麻辣活兔,塞外的黃鼠、半翅鶡雞,江南的密羅柑、鳳尾橘、漳州橘、橄欖、小金橘、風菱、脆藕,西山的蘋果、軟籽石榴等,以及鮮魚活蝦之類,等等。

第二,吃本地特色。

北京過年通常吃的有:燒鵝、燒雞、燒鴨、燒豬肉,冷片羊尾、爆炒羊肚、豬灌腸、大小套腸、帶油腰子、羊雙腸、豬膂肉、黃顙管、脆糰子,冬筍燒鵝、燒雞,醬爆鵝、醬爆雞,炸魚、蒸魚、煎魚,滷煮鵪鶉,雞醢湯、米爛湯、八寶攢湯,羊肉包、豬肉包,棗泥卷、糊油蒸餅、乳餅、奶皮,等等。

第三,吃各地特色。

各地運進北京的年貨有:雲南的雞樅菌、山西的天花羊肚菜及雞腿銀盤等,這都屬菇類;又有東海的石花海白菜、龍鬚、海帶、紫菜,這是海鮮類;江南的蒿筍、糟筍、香蕈,蘇北的黃花、金針,淮南的土藥、土豆,南京的苔菜,武當山的鷹嘴筍、黃精、黑精,北山的榛、慄、梨、棗、核桃、黃連茶、木蘭芽、蕨菜、蔓菁,等等。

當時的好茶,有六安松蘿及天池,紹興的岕茶,以及徑山虎丘茶。好酒不知道有沒有考古學認定的中國最早的“燒酒”,江西進賢的“李渡高粱”、四川成都的“水井坊”,還有瀘州老窯1572的?前者說是始於元末,後者說是始於明中、後期。

對於明朝的“吃”,宮中“吃貨”,萬曆、天啟時期的宦官劉若愚用了四個字:“不可勝數”(《酌中志》),同時特別說到,“先帝”即明熹宗最喜歡吃的,是炙蛤蜊、炒鮮蝦、田雞腿及筍雞脯,以及將海參、鮑魚、鯊魚筋、肥雞、豬蹄筋燴成一鍋的“混燉”,這應該我們現在所說的“佛跳牆”之類的高檔“混燉”,不知道是否因為吃得過於講究,過於奢侈,所以吃到二十二歲就吃完了一生。

所以,李漁的觀點還是有道理的,無論是平日,還是過年,吃的食物,還是越接近“自然”的越好。

(作者系江西師範大學教授、中國明史學會副會長)

如轉載請註明來源版權,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

轉載請註明來源:東方文化雜誌(ID:dfwh-hk)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