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戴寧教授:關於便秘的9個認識誤區 | CGC 2021

2022-01-09由 醫脈通消化科 發表于 歷史

戴寧教授:關於便秘的9個認識誤區 | CGC 2021

2021年12月16-18日,由中華醫學會、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主辦、江西省醫學會、江西省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承辦、南昌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協辦的中華醫學會第二十一次全國消化系病學術會議(CGC 2021)在南昌召開。

戴寧教授:關於便秘的9個認識誤區 | CGC 2021

大會上,來自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的戴寧教授以“走出慢性便秘診治誤區”為主題進行了精彩的學術報告,醫脈通對主要內容進行了彙總,現為您呈現如下。

戴寧教授:關於便秘的9個認識誤區 | CGC 2021

戴寧教授:關於便秘的9個認識誤區 | CGC 2021

戴寧 教授

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消化科主任

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胃腸動力學組委員

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功能性胃腸病學組副組長

浙江省醫學會消化分會副主任委員

浙江省醫師協會消化醫師分會副會長

浙江省胃腸動力學組組長

主要進行功能性胃腸病、胃腸動力障礙性疾病和炎症性腸病的研究

誤區一:排便頻率是診斷功能性便秘最主要的指標

事實:功能性便秘最常見的症狀是排便困難,排便頻率不是診斷功能性便秘最主要的指標。

2019中國慢性便秘專家共識意見將便秘定義為一種(組)症狀,表現為排便困難和(或)排便次數減少、糞便乾硬。排便困難包括排便費力、排出困難、排便不盡感、肛門直腸堵塞感、排便費時以及需要手法輔助排便。

羅馬Ⅳ功能性便秘診斷標準為:

1。必須滿足下列2項或以上專案:

①>25%用力排便;

②>25%排糞塊或糞球[Bristol糞便性狀量表(BSFS)1-2];

③>25%排便不盡感;

④>25%肛門堵塞感;

⑤>25%輔助排便(手指輔助、盆底支撐);

⑥自行排便<3次/周。

2。不用瀉藥情況下,幾乎不排不成形便

3。不滿足腸易激綜合徵(IBS)診斷標準

在診斷之前症狀出現至少6個月,且近3個月症狀符合以上診斷標準。

誤區二:功能性便秘和便秘型IBS(IBS-C)是兩種不同的疾病

事實:功能性便秘和IBS-C不是兩種截然不同的疾病,而是同一個疾病譜的不同表現,可以相互轉換。

IBS的羅馬Ⅳ診斷標準為:反覆發作的腹痛,過去3個月內每週發作至少1天,伴有以下2項或以上:

①與排便有關;

②發作伴隨排便頻率的改變;

③發作伴隨大便性狀的改變。

在診斷之前症狀出現至少6個月,且近3個月症狀必須符合診斷標準。

由於功能性便秘和IBS的診斷標準不同,所以通常認為這是兩種不同的疾病,其實不然。功能性便秘和IBS-C均可出現排便障礙症狀,因此,羅馬Ⅳ診斷標準提出,功能性便秘和IBS-C是同一個疾病譜的不同表現(圖1)。

戴寧教授:關於便秘的9個認識誤區 | CGC 2021

圖1 功能性便秘和IBS-C症狀相同但程度不同,可以相互轉換

事實:功能性便秘和

IBS-C不是兩種截然不同的疾病,而是同一個疾病譜的不同表現,可以相互轉換。

功能性便秘的診斷主要基於症狀,其並非排除性診斷,對有警報徵象的患者(圖2),必要時應有針對性地選擇輔助檢查,以排除器質性疾病。

戴寧教授:關於便秘的9個認識誤區 | CGC 2021

圖2 警報徵象

誤區三:結腸鏡是評估功能性便秘的必要條件

事實:功能性便秘可以根據症狀作出診斷,結腸鏡不是評估功能性便秘的必要條件。

症狀學對於慢性便秘的分型有一定參考價值,但明確診斷仍需進行腸道動力、肛門直腸功能檢測。相關研究顯示,糞便性狀與結腸傳輸時間相關,排便次數與結腸傳輸時間的相關性尚存在爭議。

誤區四:功能性便秘是由於結腸傳輸緩慢所致

事實:功能性便秘分為慢傳輸型、排便障礙型(出口梗阻型)、正常傳輸型和混合型4種類型。

除便秘外,容量介導內臟-軀體反射異常也可引起腹脹。正常情況下,進食後人體橫膈膜處於放鬆狀態,腹肌處於收縮狀態,如果內臟-軀體反射異常,則橫膈膜收縮下降,腹肌放鬆膨出,引起腹脹。

這種型別的腹脹可透過肌電圖引導呼吸定向生物反饋治療,利用肌電圖訊號提供的視覺引導,使患者有效控制胸腹肌肉活動,從而改善腹脹。

事實:功能性便秘分為慢傳輸型、排便障礙型(出口梗阻型)、正常傳輸型和混合型

4種類型。

雖然適度體育活動和增加液體攝入可以緩解便秘症狀,但多數研究表明:僅僅透過改變生活方式只對少數患者有效。此外,臨床醫生需正確認識瀉劑。瀉劑無依賴性,容積性瀉劑、滲透性瀉劑長期使用安全有效,部分慢性便秘患者需小劑量維持治療。方秀才教授提出,瀉劑應避免按需用藥,應保持正常排便生理。

誤區五:功能性便秘的腹脹均由便秘引起

事實:功能性便秘的腹脹除便秘之外,還應關注內臟-軀體反射異常。

世界衛生組織和食品法典將膳食纖維定義為:不被小腸消化吸收的碳水化合物。可改善便秘的膳食纖維包括可溶性不發酵纖維(如車前子)和不溶性低發酵纖維(如麥麩),此外,研究顯示部分水果(如西梅、獼猴桃、芒果、無花果)也具有通便作用。

事實:功能性便秘的腹脹除便秘之外,還應關注內臟

-軀體反射異常。

目前FDA對便秘的臨床試驗療效終點是∶患者每週達到3次完全自發性排便。因此,臨床醫生應瞭解患者以前的排便基線,治療目標是基線恢復,如果過分強調每天排便,可能會加重患者的症狀。

誤區六:瀉劑有成癮性,大多數功能性便秘可透過改變生活方式來糾正

事實:改變生活方式只對少數患者有效,多數患者(尤其是中重度便秘患者)需要積極藥物治療。瀉劑無成癮性。

臨床醫生可能錯誤地認為結腸冗長會導致結腸內水分被過多吸收,從而引起便秘。但實際上,結腸長度的正常值在不同的研究中並不一致,具有很高的異質性。相關研究顯示,結腸長度在便秘患者組與對照組中無顯著差異,尚無相關證據表明結腸冗長與便秘症狀相關。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