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美食 > 正文

餘修生的隨筆|特色美食成吾愛

2022-07-15由 荊楚作家 發表于 美食

餘修生的隨筆|特色美食成吾愛

赤水湘江美,大美遵義城。遊走深溪鎮,觀光播州區。

且看燈紅酒綠處,滿目是店鋪。飯館挨著飯館,商鋪連著商鋪,明碼標價,公平買賣。在這裡只有你想不到的天下美食,沒有人們做不出來的特色美味。安得一個悠閒,約了同事,一碟特色菜,半口茅臺酒,特色美食成吾愛。

南方的夏天,就是舒服,並且還不是特別的炎熱。因為恰逢梅雨季節,雨事較多,陰雨連綿,絲絲不斷,偶爾刮來一陣微風,造就了特有的溼潤清爽的舒適氣候。

由於生活習慣和風俗的不同,南北區域還是存在著很大的差異。長嶺特殊鋼專案副總經理鄭總關切的問我:“來這裡你適不適應貴州的天氣啊?”我笑著禮貌的說:“鄭總,我在這裡除了飯食的辣和油之外,氣候還是蠻好的,特別是炎炎熱日的夏天還不怎麼熱。”

銀河系有奇蹟,自然界很奇怪。你看北方多風沙,氣候多幹燥。南方陰雨又連綿,潮溼而潤澤。適者惠蒼生,天涯應蔥蘢。

如果歷史不轉折,遵義會址誰人知?如果不是仙境在,黃果瀑布怎彩排?如果沒有黃果樹,西遊記中缺憾生。如果沒有一座城,世人誰知大遵義?如果沒有一瓶酒,貴州茅臺無人知?如果沒有一隻眼,天下誰知平塘縣?如果沒有一座橋,世人誰知北盤江?大資料時代已到來,紮根貴安新區在。

常言說,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

東北人愛吃燉菜,豬肉燉粉條,小雞燉蘑菇,菜包飯,野菜小蔥沾大醬。吃米飯,吃饅頭,吃青菜,燉排骨,不喝湯。

我愛人是東北人,第一次來我家,吃不慣中原炒菜,飯途中,看見菜園子有蔥有青菜,索性拔了幾顆,洗乾淨了,拿出豆瓣醬,蘸著吃起來。我母親看見了,一個勁兒的看,吃驚的說:“我的娃啊,那是生的,那是生的,不好吃……”我媳婦呵呵的笑著,說:“俺老家都這樣吃,葉綠素多,吃著清香味道,嗯呢唄!香著呢!”

我在廊坊工作的時候,我們最簡單的生活就是,白開水下麵條,下青菜。愛人說我白水煮雞,就是不炒菜的意思。有時候,打幾個荷包蛋,油鹽醬醋,雞精味精,王守義十三香,再加點香味醇正的老乾媽,味道好極了,現在想想都還想吃,想起來那味道,還流口水,而且情有獨鍾。

吃一頓麵條,特別是吃一頓芝麻葉面條加蒜汁,吃一次,好再來,再吃一口,忘不了。芝麻葉,乃植物芝麻的葉子,中秋前夕,此時還沒有下霜,正是採葉子的好時候,經過蒸煮,晾曬,揉搓,最後成型。是冬季最佳的乾菜,吃了芝麻葉面條,則天下無名吃也。

據說芝麻葉,乃中洲名菜,吃多了可以增發,很多脫髮的朋友,不遠千里,來到中原鄭州,來到南陽鎮平,專程趕來吃一頓芝麻葉面條,據說可以烏髮增黑增福增壽。

河南鄭州,乃是中原神州之地,有宋王皇陵的神秘點綴,增添了不少帝王將相的古老韻味,令人膜拜恭敬之意。我們在那裡工作和生活了將近三年的時間,留給我下不盡的思索和人生困惑。令我欣慰的是,美食菜餚,酒肉穿腸過,美味心中留。地方小吃,名不勝舉:炒菜,米飯,饅頭,包子,大餅,油餅,油條,雞蛋湯,麵湯……

記得有位叫做龐紅梅的大姐,當初應聘時。我第一眼就發現此人非同尋常,只見她面色紅潤,銀盤大臉,濃眉大眼,乾脆利落。幾句簡單問話,便讓我聽出了弦外之音。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她是個有著豐富經驗的面案師。

龐大姐真是不負眾望,一手好烹飪,名副其實的面案大師。手工的饅頭是一流的,大小均勻,篜出來玩饅頭和賽麵包。做的小菜,鹹淡可口。

貴州的菜品,以油以辣為主,不油不辣,不符合本地人的飯食要求。

我曾經詢問過這裡的朋友。突然明白了很多:油多油大的習慣,由來已久。一筷子下去,油順著菜,不住的往下流,吃著飯,才叫味美香甜甜,回味到永遠。吃辣可以排除體內溼氣毒素,這是歷史的見證也是毋庸置疑的不爭事實。

我從來不挑食,從來不鬧飯,從小就養成的好習慣。吃飯時,多位同事不約而同的問我:“您咋不點菜呢?”我笑著說“簡簡單單即生活,簡約飯食填飽一副皮囊足以。”

我小時候,記得我母親說過:“可口的就多吃點,不可口的就少吃點。少數服從多數,不能因為一個人,就改變別人的習慣計劃,做人要顧全大局,不要以個人為中心,讓人厭惡的事情咱們不幹。”

吾母傳家風,吾受吾已知。具有善念善心善舉的人,都明白一個道理: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睡前低頭思過,醒來原諒一切。我與眾位有緣,相識長嶺特鋼。潔閣智勇雙全,叱吒風雲總辦。

亦師亦友,懺悔覆盤。只有修煉心性,持之以恆,才能活出人生高度,那種高度是自帶光環發熱發光的,後來,人們把這種人生叫做豁達和灑脫。

貴州天氣炎熱,深溪稍稍雨歇,我夜觀天象,似乎天又將雨。此時我略有睏倦,杜工裴工見我有些心情,隨相邀出去走走,散散步,換換環境,調劑一下心情。我懷著隨喜心,一同前往。大路朝天,各走半邊。廣場歌舞,韻律相伴。

走走看看,轉了又轉。轉了一圈,圍山而行。

一路上,杜澤雲先生滔滔不絕,一直在講本地的風土人情,特別是這裡的吃,更是五花八門,豐富多彩。眾多飯品中,最令我和裴工驚奇的便是,本地一個名吃居然叫做冰飯,也叫冷飯。

顧名思義,有冷粉,加黑米飯,才叫冷飯。杜工說,這種飯,在本地是很火的,愛吃的人很多,基本上形成了獨特的美食氣候。在悶熱的夏季,吃碗冰飯便是人們解暑消暑的必備夜宵。

最初的果粉,是一種樹上的果子。需要帶著手套,把果子摘下來,用手工方法制成粉面,放在一邊,留作備用。現在各大超市均有銷售。就像中原的涼粉一樣,把粉面用水攪勻,再把水燒開,把粉倒入鍋中,燒開冷卻,即製成了涼粉。在貴州本地,因為材料不同,而製成了一種晶瑩剔透的精粉,被當地人稱呼為冰粉。

她們事先把山泉裡清澈的水燒開,放冷,再放在冷櫃中,冷卻成大大小小不規則顆粒狀的冰塊。

再把芝麻、花生米、葵花籽等香料炒好備用,黑米煮熟備用,西瓜,菠蘿,或者蜜桃、櫻桃等,都可以做成果脯,可以臨時調劑,也可以根據客人需要而增減果脯數量。

在客人到來時,迅速的把冷卻的開水,按比例放進紅糖,被稱為紅糖水,把已經雜碎的芝麻和葵花籽花生米,連同果粉,切好備用的果脯,黑米飯,一併放進透明的塑膠碗裡,再把紅糖水輕輕倒進去,於是,幾分鐘的時間,好吃的冰飯就做好了。

杜澤雲先生是個老學究,經驗豐富。他介紹說,他愛人是做冷飯的行家。幾年前,在繁華的街市上,做過這個生意,當初生意火爆,很不錯的收入。只因為製作工藝相對簡單,過程很短,不需要投入太大太多的資本,一個小攤位,就可以開門經營。

杜工熱情的說:“有時間來家中做客,讓我愛人給做一做地地道道的純貴州冰飯,讓大家嘗一嘗這少有的人間美味。”

吃一碗麻辣燙,吃出來又麻又辣又燙的感覺。吃一碗胡辣湯,吃出來中原人思念的情懷。吃一碗粉飯,吃出來水飯的地方特色和天南海北有緣千里來相會,無緣對面不相逢的哥們情義來。

朋友說:北方多仕途,南方多經商。

思想不同,結果不同。出發點不同,效果截然不同。起點高與低,本來就懸殊。南北之差異,皆在天地大。眼看觀不盡,發展飛速中。區域文化大不同,讓人們久久不能忘卻的,還是本土文化和老祖宗留下的習俗和生活習慣。

傳承文明,砥礪前行。發展進步,互相提高。泱泱華夏兒女,勤勞致富的雙手,開拓創新的智慧,多姿多彩的特色文化和文明小吃,將來會是一個時代發展的醒目的記憶。

諸如美食一條街,給食客們留下了難忘的印象。

美食城,紅色橫幅,映入眼簾,真是應有盡有,琳琅滿目。猶如羊肉粉、牛肉粉、各種腸粉,豆花粉,赤豆粉,蘑菇羊肉粉,雞丁粉,蹄花粉,還有各種小碟小菜,辣油相間……各種各樣的名吃,讓食客們流連忘返,讓吃貨們樂不思蜀。

遵義長嶺特殊鋼有限公司,安全部長樊戶東先生堪稱大才之人,便提筆作詩,對我這位小哥讚不絕口。當年他是哥,如今我是哥,只因比他白髮多,他比我快活。他初來此地,也對遵義的飲食文化大為讚賞。尤其是看到我為積極挖掘貴州本土文化,宣傳企業文化,給予了強烈厚望,成為我堅強後盾和人生貴人。勉勵我繼續書寫大美遵義和金盛安集團旗下的長嶺特鋼,續寫出華夏文明進步的歷史和戰天鬥地鋼鐵人追求理想和幸福生活的壯麗詩篇。

贈運生

書香門第春常在,

積善人家慶有餘;

大仁大智行大運,

著書立傳濟蒼生。

樊工的一首《贈運生》,讓我感到他才華橫溢非同一般,才是令我敬佩值得學習的人。看如今,這哥們對我的無上褒獎和給予的無限厚望,朗朗乾坤之地,唯有感恩出彩來相報。時不我待,攜手並肩,努力奮進,見賢思齊,努力精進,腳踏實地,登高望遠。

天上人間各種吃,被人們吃了個遍。愛吃葷的朋友,一不小心吃出了三高鬱鬱寡歡,渾身都不得勁,看誰都不順眼;愛吃素食的朋友,卻吃出了精瘦身材,也吃出了健康體魄。

地方小吃,反映出來濃郁的地方文化。特色小吃,反映出日益提高的生活水平和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強烈願望。感恩時代賦予人們的福祉,感恩國家給予人民幸福安定的生活。

人活一世,草木一秋。生容易,活容易,生活不容易。看人之短,天下無一可交之人;看人之長,世界一切盡是吾師;近觀一地,特色之處無處比擬;山水俱佳有風水,人美歌甜獻才藝,有趣故事紅花崗,特色小吃更傳奇。

誰能想到樹上結出的果子,可以製出晶瑩的果粉來;誰能想到,這個看似平常的植物,居然是人們生活當中追逐的最愛。

我把聽到的看到的吃到的統統都寫下來,寫成一篇動聽的故事,速寫一篇感恩的文字,轉發給我的廣大朋友們,傳給千里之外家鄉的父老鄉親們。

生活是美好的,也是富有情調的。熱愛生活,勤奮工作。分享是幸福的,也是快樂的,我把所見所聞分享給了我遠在福州的愛人,她答應說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既然製作工藝這麼簡單,何不動手學習一下呢。

此正是:

行走留心寫文章,

吃碗冰飯心不慌;

山珍海味遍華夏,

特色美食傳四方。

附大美遵義城深溪鎮美麗的人行大道:

附具有地方特色佳餚樊府趙氏美食展品實景圖:

餘修生的隨筆|特色美食成吾愛

餘修生的隨筆|特色美食成吾愛

餘修生的隨筆|特色美食成吾愛

作者簡介

餘修生, 筆名: 運生, 男, 七零後, 漢族,河南省南陽市鎮平縣大餘營人。

熱愛生活,熱愛文學。閒暇時間,喜愛寫點心得。

2021年《玉都文藝特刊》《滿江紅盛世百年》榮獲一等獎;同年在《華夏文學》大獎賽中榮獲第五名。

電子作品《村史記憶——大餘營失寨系列傳》繼續編寫中。

微影作品《蒲公英花開》《大餘營傳》劇編完成靜待制作。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