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美食 > 正文

在湖南,辣是一種語言。

2022-06-06由 地理知識精選 發表于 美食

在湖南,辣是一種語言。

文字 |「誰最中國」

圖片 |「來自網路」

長沙火車站頂端的標誌,是一支熊熊燃燒的火炬。但是湖南人寧願相信,那是一隻鮮豔而巨大的紅辣椒。

辣椒,是湖南人日常必不可少的食物。無辣椒不能炒菜,無辣椒不能下飯,無辣便使人索然無味。

辣椒,也是湖南人的精神圖騰。

辣椒的烈,是湖南人的性格。辣椒的紅,是湖湘子弟的血色。辣,與湖南人文脈脈相通。

辣,是湖南菜的統帥和靈魂。湖南人擅長吃辣,也生了個辣脾氣。辣,形成了湖南刀剛火辣的地域性格,人們勇敢豪爽、熱情向上,連說話也帶著辣味。

湖南人不怕辣,湖南人辣不怕。湖南人對辣的眷戀,是比口音更明顯的特徵。在湖南,辣本身就是一種語言。

在湖南,辣是一種語言。

如果要一個湖南人穿越回古代,他未必願意回到明代以前。因為,至少在16世紀之前,中國是沒有辣椒的。

辣椒是起源於美洲的農作物。在它未傳入中國的時候,中國人餐食裡的辛辣味,主要靠花椒、姜、食茱萸來調製,其他還有蔥、蒜、胡椒、芥、蒟醬等等。大概在16世紀,令我們欲罷不能的辣椒,才終於進入了中國人的生活。

有意思的是,辣椒在中國最初進的不是菜譜,卻是花譜:萬曆年間,浙江人高濂寫的《遵生八箋》最早將辣椒登記在冊,稱其為“番椒”,但只是將辣椒花當作一種花色。

在湖南,辣是一種語言。

時至今日,在中國地圖上,如果按照“辛辣度”塗上不同層次的紅色,長江中上游地區會是最深的一塊。

湖南、湖北、江西、貴州、四川、重慶、陝西南部等地,今天都是有名的重辣區。不過,歷史上最先接觸到辣椒的,可能是浙江附近的沿海地區,只是這裡的人不好辣,至今仍是典型的淡食區。

但是,辣椒一路溯江而上,很快征服了大片地區,並從花譜普及到了菜譜上。

湖南是最早形成的嗜辣區,

以湖南為大本營,隨著“湖廣填四川”等大規模移民,又將這一飲食習慣傳播到川、貴,併兼及鄂、滇、贛等地。

大概在清代中期,中國飲食重辣區的格局已基本形成。

如果辣是一種語言,那麼它的鄉音會是湖南味。

在湖南,辣是一種語言。

重辣區地域範圍很廣,但也有些共同的環境特徵,比如冬天溼冷、夏季溼熱,通風不足、水質寒涼等等。

辣椒選擇湖南並非偶然。

在辣椒傳入以前,湖南人就已經養成了重口味。辣椒是強烈辛香食材,能下飯,也有利於袪除人們體內嚴重的溼寒、溼熱,在日照不足的冬日裡,緩解人們的焦慮和抑鬱。

同在重辣區,在不同的地域,人們喜歡的辣味也有所不同:四川的辣,顯著特徵是麻辣,在辣中佐以花椒,麻木人的味覺,消減了辣的刺激,還產生了別緻的香味。貴州多酸辣,辣椒常被泡製成酸菜,令辣椒素損失大半。陝西人喜歡鹹辣,鹹辣並重,辣味被鹹味掩蓋。雲南的辣多為糊辣,辣椒經油炸焦、炸糊後,辣味也大大損耗……

唯獨湖南的辣,是純辣,是鮮辣,辣得鮮明,辣得地道,辣得本色,辣得透徹,辣得痛快,辣得不遮不掩,辣得義無反顧。湖南人把對辣的愛,用最直白的方式講出來。

在湖南,辣是一種語言。

湖南人從來不掩飾對辣椒的喜愛,也對自己吃辣的能力頗為自信。

湖南人的廚房裡,少不了各種辣椒:

剁辣椒、泡辣椒、蒸辣椒、燒辣椒、白辣椒、芝麻辣椒、油淋辣椒、皮蛋辣椒、豆豉辣椒……家常口味的菜,如麻辣仔雞、口味雞、口味鴨、口味蝦等,都是重重地加辣,菜上一片紅粉,湯裡一層紅油……

對湖南人來說,沒有辣味,就等於無味。湖南廚師離了辣椒幾乎無法炒菜,不管什麼菜,要是不撒上一把辣椒,總感覺不到位、不放心。連素炒大白菜,也演化為剁辣椒炒芽白:在白菜上點綴一撮紅辣椒,既增了味,也添了色。

更有甚者,在湖南還有一道極品菜:青辣椒炒紅辣椒,還要再配幹辣椒、豆豉、大蒜。外鄉人連看一眼都要冒汗的辣味,卻只是湖南人舌尖上最家常的味道而已。

在湖南,辣是一種語言。

剁椒,對湖南人來說,是最親切的辣椒形態。

先將新鮮辣椒洗淨,晾曬後,去蒂剁碎,再加入大蒜、姜、鹽或者白酒,裝進壇中醃製,製作出“鮮鹹味辣”的口味。一罈色彩豔麗的剁椒,混雜著鮮紅的汁水,湖南人光看這畫面,就已經愛上了。

在湘菜的世界裡,沒有人不愛剁椒。

剁椒既是寵兒,也是百搭款,無論什麼食材,放上幾勺剁椒,就能散發出湘菜的香味。

剁椒魚頭是湖南傳統名菜,肥美的鱅魚遇上鮮紅的剁椒,也是辣椒與當地物產完美結合的典範。

在湖南,辣是一種語言。

如果剁椒魚頭是湘菜經典的“排面”,那麼辣椒炒肉就是普通湖南人的鄉愁。

青紅辣椒和豬肉,兩種平凡的食材碰到一起,成了湖南人可以吃一輩子的下飯美味。肉嫩椒香,油脂入味,一道菜還被開發出了許多吃法:早上一碗辣椒炒肉粉,中午一份辣椒炒肉蓋飯,晚上一個辣椒炒肉捲餅,一份辣椒炒肉,可以從早吃到晚。

長沙本地有一家餐廳,靠著辣椒炒肉成為了當地美食名片,一年能賣出100萬份辣椒炒肉。

辣,像是湖南人隨便談著家常,一不小心就談出了驕傲的名聲。

在湖南,辣是一種語言。

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

湖南人同好一辣,但因風土民情的差異,嗜辣程度和烹辣技法也不盡相同。

如果湖南是中國吃辣的中心,那麼邵陽就是湖南吃辣的中心。

論猛辣之冠,非邵陽莫屬。

邵陽人性格剛烈,是湖南人個性鮮明的代表,那裡人吃辣的能力更是超乎想象。一碗又香又濃又辣又爽的邵陽米粉,對邵陽人來說,儼然一種價值取向般的存在。

湘西土家人極喜食辣,有“辣椒當鹽”的說法。

土家族人居住的地理條件不佳,吃辣有利於禦寒、健脾胃。那裡每家每戶都曬乾辣椒,以備冰凍雪封、農忙季節和蔬菜淡季食用。辣椒的地位不是佐料,而是最常見的蔬菜,長期盤踞在人們的餐桌上。

在湖南,辣是一種語言。

外人認識湘菜,容易陷入誤區,以為湘菜就是辣,別無他味。

辣,的確是成就湘菜的要素,然而

湖南的辣,不是一辣到底,而是層次分明的辣:

酸辣,油辣,脆辣,鮮辣,苦辣……粗一嘗,都是辣味,但細細品嚐,五味俱全。

湖南廚師擅長駕馭辣味,既考慮市肆、宴會、家常等不同物件,又注意地域、氣候、季節,還有原料、菜式的因素,使辣分出清濃、輕重層次,適當用辣,辣而不燥,“蓋味而不搶味”。

湖南人在辣椒的掩蓋下調和百味:

湖鮮、海鮮、鮮筍、鮮菌,乃至本地特產的豆豉、臘味、菜油、菌油等風味,都能從辣中透溢位來。這種功夫,惟在三湘表現得淋漓盡致。

在湖南,辣是一種語言。

上世紀末,一曲《辣妹子》唱紅了大江南北。一個“辣”字,令熱情潑辣的湖南妹子,在人們心目中活靈活現。

倒也說不清,是湖南人因為性情火爆,所以愛吃辣椒;還是湖南人因為愛吃辣椒,所以性情火爆。無論如何,湖南人堅忍剛烈、驍勇強悍的性格,恰與辣椒的氣質相通。

辣椒與“辣人”,一拍即合。

紅火飽滿的辣椒,在湖南這片土地上,已經昇華為一種文化精神。

在湖南,辣是一種語言。

在湖南,辣是一種語言。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飲食文化也影響了一方水土。

民間有言:

近代湖南有兩大土特產,一出辣椒,二出名人。

不過說來奇怪,在中國古代史上,湖南人是比較沉寂的,《二十四史》記載的名人中,湖南人的比例還不足一成。

但是近三百年來,湖南人在各領域異軍突起,人才輩出。是不是辣椒刺激了不甘寂寞的湖南人?從小在辣的環境下長大,湖南人也養成了不怕艱苦、剛猛熱烈、敢為人先的性格。

食辣的文化,融匯在氣勢磅礴的湖南山水中,也流淌在湖南人蠻霸、火爆的血液裡。

湖南人的辣勁,就是一種勇敢豪爽、敢想敢做的精神。

近代湖南仁人志士以天下為己任的使命感,在中國各省份中尤為突出。《西行漫記》裡提到,有一首叫《紅辣椒》的歌曲在當時很受歡迎:“它唱的是辣椒對自己活著供人吃食沒有意義感到不滿,它嘲笑白菜、菠菜、青豆的渾渾噩噩、沒有骨氣的生活。”

在湖南,辣是一種語言。

湖南民歌唱道:

“遠方的客人莫見笑,湖南人最愛吃辣椒。”

不過,時至今日,不僅是湖南人愛吃辣,吃辣在全國內都已經成為了一種潮流。

比如,上世紀90年代,口味蝦走上了湖南人的餐桌,並且在短短几年時間裡,成為全國人民喜聞樂見的“麻辣小龍蝦”,並且影響著原本不嗜辣的地區:上海、寧波、北京、廣州,這些原本的淡食區或輕辣區,都入圍了最能吃小龍蝦的城市榜單。

在各大城市的大街小巷,也有數不勝數的湘菜館,鮮辣的口味、家常的價效比,令湘菜在每個角落飄香。

幾百年前,辣椒進入中國,豐富了中國的飲食文化。今天,湖南人把辣味推向了全國,也在促進著各地之間的交流。

辣,不只是湖南人的眷戀,也成為了中國人舌尖上的歡愉。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