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美食 > 正文

湘西味道:酸到搖頭,辣出汗水,鮮得清脆,臘的出味

2021-12-17由 封面湘西 發表于 美食

味道,詞典上有多個意義,我這裡對我的湘西的味道的表達,是要將本源意義的感受,從口腹的層面上把些許美好的記憶傳達給讀者。

湘西,從行政上而言,的的確確屬於湖南範疇,但是從文化上而言,更多介於湖湘文化和巴渝文化之間,是一種過渡,是一種融會多家的綜合,是一種山地的產物。

從飲食來說,狹義的湘菜,是以湘江流域、洞庭湖地區等地方菜發展而成。製作精細,用料廣泛,品種繁多,其特色是油多、色濃,講究實惠。在品味上注重香酥、酸辣、軟嫩。而川菜則取材廣泛、調味多樣、菜式適應性強。其風味則是清、鮮、醇、濃並重,並以麻辣著稱。所用的調味品既複雜多樣,又富有特色;尤其是號稱“三椒”的花椒、胡椒、辣椒,“三香”的蔥、姜、蒜。

湘西飲食的味道,立足於武陵山區的物產、氣候,多取材本地豐富的資源,藉助特有氣候條件,形成酸、辣、鮮、臘的特色,自成一家。

酸到搖頭

歷史的湘西,傳說的湘西,神話的湘西,終究在現實的湘西中體現。湘西貧瘠的土地,南方多雨溼潤的氣候,山地和河流之間一步一步地的遷徙,使湘西人將湘西的飲食定格在“酸”上,因為只有“酸辣”才能使食物得以不變質的貯存。苗族傳說:歷代湘西因不產鹽,而飽受缺鹽之苦,顧而藉助酸。酸味首創者來源於無意的創造。

湘西味道:酸到搖頭,辣出汗水,鮮得清脆,臘的出味

在湘西,不論在土家山寨,還是苗族村落,家家戶戶都有大大小小的罈罈罐罐,那是醃製酸菜的工具。湘西的酸菜,在我看來,無非兩類。一類,醃製時間比較長的,一類時間比較短。前者如大頭酸、酸辣子、酸魚等等,短則數十日,長則數年;後者如醋蘿蔔、豆夾酸等等,一般一至數日而已。聊舉數例。

湘西味道:酸到搖頭,辣出汗水,鮮得清脆,臘的出味

苗家酸魚 攝

酸魚一種。這是湘西苗族最具有代表性的,花垣、保靖盛行。鯉漁論魚,鮮為第一,肥次之。這第三種嫩卻未論及。每到秋天,稻田裡的稻穀熟透,鄉親將穀子收割回家。滿壩滿溝的稻田裡,一尾尾魚兒經過幾個月,已經長到兩三把掌寬。此時,大人、小孩用背籠、用撮箕、用羅筐,甚至放乾田水,將魚兒弄回家。然後,剖開魚腹,塞入小米或者糯米,當然小米較糯米為佳,再重重抹上鹽,放進大大小小的罈子密封。幾個月後,待魚變酸,取出炸食。炸時,用清亮香純的茶油,小火細細烹,裡裡外外變得金黃即可食用。酸魚,酸中帶鹹,鹹中帶香,風味別具一格。苗鄉有貴客登門,好客的主人肯定備上一大碗酸魚,讓你大快朵頤。

湘西味道:酸到搖頭,辣出汗水,鮮得清脆,臘的出味

石曉蘭 攝

大頭酸二種。湘西產兩種蘿蔔,皆宜作酸菜。其中一種叫大頭蘿蔔,質地硬扎。將大頭蘿蔔,切成塊後細絲,至於陰涼處晾至半乾,然後裝壇貯存。儲存好的可以至多年。傳說,龍山第一,保靖第二。這在沈從文先生的文章有所記載。

醃菜三種。我家鄉的鄉親,有醃製青菜的習慣。四五月份,青菜出世,大張大張的特別誘惑人。將青菜洗淨,用開水焯過,殺青。然後在磨子下壓幹,拌上包穀粉後入壇貯存。每到夏季,鄉親在田地裡勞作時,就用此和井水解渴,味道十分特別。可惜,其他地方少見此種作法,而且我家鄉也很少有人了。

辣出汗水

四川人辣不怕,貴州人辣不怕,湖南人怕不辣。這話近乎饒口令,各說各話,個講各狠,其實難分出高下。不過對湖南人的辣,我卻自有自己的看法,覺得真正的愛辣的人在湘西。“三日不吃酸和辣,心裡就像貓爪抓,走路腳軟眼也花”。湘西吃辣椒,生吃有幾法:一種將生辣椒在灶的火燼中煨熟,和大蒜在擂缽中擂爛後食用;一種辣椒者將其洗淨後沾鹽吃。熟吃,大多數作調料。但是真正要從經驗中找出十分具有辣味特色的菜來,卻有一下子想不出來,很可能是湘西的辣已經完全溶入菜中,浸透到湘西人的骨子裡去了。無法,只好聊舉幾例。

湘西味道:酸到搖頭,辣出汗水,鮮得清脆,臘的出味

血鴨。該菜以湖南土生土長、戶外放養的麻鴨為主料,而且確保均選用紫鴨,肉質鮮美而過老。鴨子在宰殺時先要提取其本身的鮮血,完全搗均勻,防止鮮血生塊,用於配合後面的烹調工序。配以辣椒、八角、桂皮、花椒等,用純正菜籽油爆炒,上桌時重新灑上事先準備好的新鮮鴨血。湘西血鴨以辣為主,辣中又略帶些許麻,十分爽口。

湘西味道:酸到搖頭,辣出汗水,鮮得清脆,臘的出味

苗魚。取鯉魚剁塊,入油炸到酥脆變黃。然後將大量青椒一起煮透。初入口很濃香的味道撲鼻而來,外脆內滑,辣味十足。

鮮得青脆

湘西山地,物華天寶,野菜的種類就極其繁多。這些野菜,營養豐富,青脆可口,堪為飲食中的極品。

筍。李漁對筍評價極高。湘西山地多筍,絕對無汙染,純粹的綠色食品。大體有兩類,一是山竹,筍小而洗,味道很清新。宜於與酸辣子同煮。酸辣子是將辣椒用磨推細,用碓壓碎,現在今用機器打粉,與包穀粉子拌和,然後入壇壇灌酸而成。其二是楠竹筍。個頭較大,肉頭較厚,用作與肉燉炒為宜。兩種皆鮮美無比。

地木耳。地木耳不從地上來。湘西多石頭,特別是遍地多青石頭。在青石頭高低不平的表面,生長著菌類。每到下雨,菌類猛長。看起來黑釉釉的,透亮亮的,摸起來滑滑的,聞起來淡淡的香。這就是地木耳。採摘回來洗淨。先將酸辣子煮成糊,再放地木耳,熟透起鍋,放少許野蔥。地木耳黑中發亮,酸辣子黃中透紅,野蔥綠中帶青,色澤十分可愛,味道尤其清純,營養豐富,為野菜中之極品。

香椿。很多湘西地方叫椿木顛,十分貼切。春季,香椿發出嫩葉,一一採摘下來,在開水裡焯過後,食用方法大體有三。一是切細與雞蛋調和煎食。二是用醋涼拌食用。三是曬乾後,與雞蛋煎食等等。

湘西味道:酸到搖頭,辣出汗水,鮮得清脆,臘的出味

樅菌。湘西起伏的山巒,松林疊嶂,樅菌飄香。樅菌也叫松菌,是樅樹底下長出的菌子。橙紅色的叫紅樅菌,紫褐色的叫烏樅菌,均屬山珍。 用樅菌煮豆腐味道格外鮮美;樅菌拌野葫蔥爆炒,滿屋飄香,引人垂涎;樅菌湯的鮮香美味更是食中一絕。樅菌還可加工成一種上等的佐料——菌油。煮麵條、米粉或炒湯菜時,加上一點菌油,格外醇香味美。加工菌油要選擇肉質厚實、新鮮嫩小的樅菌,尤其以烏樅菌最佳。樅菌拌和鮮茶油,再添少許黃豆、花椒等配料,文火煎熬後,再裝入容器密封,可較長時期食用。

菜豆腐。網上有朋友介紹其做法是豆腐文火煮開,與南瓜花、青菜、胡蔥合蒸,用油爆辣椒粉與之混合即成,實際不完全是這樣一回事情。將大豆磨成漿,與適量的水煮開,然後加入蔬菜調和即可。蔬菜以青菜為佳,白菜次之。在南邊數縣,如保靖、花垣等,豆漿含量不大,以菜為主,故名,以保持蔬菜的香味聞名,味清淡。在北邊,如龍山,豆漿含量很足,菜也很大片,謂之合渣,以體現豆香見長,味道純厚,可謂各具特色。

臘得出味

臘味在湘西味道中份量很重。臘味出自熏製。因為從前湘西的臘味製作都集中在臘月,所以冠之以“臘”。進了冬月,在冬至後立春前,天氣轉到很冷,家家戶戶將餵了一年的年豬宰殺,出去春節期間需要食用的外,將餘下的豬肉切成三至五斤一塊,擦抹鹽椒粉後,將其裝入大缸醃漬,讓鹽椒充分溶粘在肉條上。 七八天後將醃漬好的肉條懸掛在火堂燻烘。經過數月的燻烘後,肥肉變成亮晶晶的深色,精肉紅色,此時可下架食用或貯藏。一是將燻烘好的肉條藏在谷堆或穀殼中。二是藏入鋸木屑中。三是掛在通風乾燥的壁板上。四是用稻草包裹放在乾燥處。

梁實秋先生對飲食很有研究,在雅舍中提到湘潭的臘肉很好,我無從對比。但是,現在湘西臘肉的名氣在已經遠遠超過湘潭,可惜先生已經無從來湘西大飽口福。

湘西味道:酸到搖頭,辣出汗水,鮮得清脆,臘的出味

湘西臘肉,在現今既是一份驕傲的美食,也是痠痛的記憶。以往的湘西經濟落後,十分貧窮。農人一年到頭辛勤勞作也吃不上幾頓肉。到了春節時,才一年辛苦餵養出來的大肥豬宰殺熏製成臘肉,用應不時之需。

此外,臘舌子、臘豬蹄、臘乳豬更加味道醇美。現今,魚、蛇、狗等等,皆可熏製臘味。

臘肉炒鱔魚。鱔魚剖開洗淨的鱔魚,剔去頭和骨,與臘肉同炒。

白椒炒臘肉。臘肉切成片,放滾水裡過一下,去掉鹹味,與白椒炒。白椒並非是白色的辣椒,而是辣椒煮過之後曬乾而成的。白椒炒臘肉裡面,最好再加一點蒜苗,使臘肉的臘味和辣味充分體現。

湘西味道:酸到搖頭,辣出汗水,鮮得清脆,臘的出味

歐勇 攝

社飯。二月二的社日前上山扯來野蔥、社菜,洗淨剁碎,放於鍋中焙乾。煮飯時,先將肥臘肉炒香,剷出待用。煮飯時以三分糯米和一分粘米混煮,粘米半後方下糯米,然後將米湯濾淨,放進社菜、胡蔥和臘肉,攪拌均勻,陰火燜熟。其為有臘肉之肉香,稻米之谷香,野菜之清香,妙不可言 。

湘西味道:酸到搖頭,辣出汗水,鮮得清脆,臘的出味

湘西味道:酸到搖頭,辣出汗水,鮮得清脆,臘的出味

湘西味道:酸到搖頭,辣出汗水,鮮得清脆,臘的出味

湘西味道:酸到搖頭,辣出汗水,鮮得清脆,臘的出味

·END·

監製/角角 廣林君

主編/巴洽巴千

編輯/阿鵬哥 石群芳 李金沙 王向遠

稽核/黃沙沙 角角 尚欣

更多資訊

持續關注!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