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寵物 > 正文

秋季養生:一定要謹記“六防四養”

2022-05-30由 荷風吹笛文集 發表于 寵物

立秋一過,氣候將逐漸轉涼,也是陽氣漸收,陰氣漸長,由陽盛逐漸轉變為陰盛的時期,是萬物成熟收穫的季節,也是人體陰陽代謝出現陽消陰長的過渡時期。因此秋季養生,凡精神情志、飲食起居、運動鍛鍊皆以“養收”為原則,專家提醒人們立秋後養生調養要謹記“六防四養”。

立秋養生要做好六防

秋季養生:一定要謹記“六防四養”

1

秋季養生要防“秋燥症”

秋季燥邪傷人,尤易傷人體津液。津液既耗,就會出現“燥像”,表現為口乾、唇乾、鼻幹、咽乾、舌幹少津、面板乾燥甚至皸裂。肺喜潤而惡燥,肺的功能必然受到影響,就會出現“秋燥症”。防秋燥要多吃芝麻、蜂蜜、銀耳、青菜之類的柔潤食物,以及梨、葡萄、香蕉等水分豐富、滋陰潤肺的水果。要早睡早起,早起呼吸新鮮空氣,以利舒肺,能使機體津液充足,從而精力充肺。

2

秋季養生要防“溼邪”

秋季雨水還是很多的,此時防溼氣陰邪困傷脾陽而發生水腫、腹瀉。防溼主要應以祛溼化滯、和胃健脾的膳食為主,如蓮子、藕、山藥等。

3

秋季養生要防“賊風”

立秋之後雖然天氣仍會持續炎熱,但整體溫度有所下降,且秋天氣候變化大,早晚溫差大,冷熱失常,這往往使人措手不及,使得“賊風”(外邪侵襲人體所發生的疾病,比如感冒)會乘虛而入,易讓人生病。防“賊風”的方法有:一方面晚上應注意關窗,或者睡覺空調開放時間不易過長,最好不開或只開除溼。另一方面注意穿衣、蓋被,不要隨意減衣,同時天氣轉涼後,也不要過早穿上厚衣服,“秋要凍”,才會對“賊風”有抵抗力。

秋季養生:一定要謹記“六防四養”

4

食品、衣物需防黴變

立秋之時降雨增加溼度大,天氣悶熱,食品、衣物很易發生黴變。一般來說,如果氣溫達到35℃以上,而相對溼度也會增加,這就很容易產生黴變。食用黴變的食物後會發生胃腸疾病,如腹瀉、嘔吐、腸炎和痢疾等。

5

需防“空調病”

立秋後,辦公室的空調照舊,但人們在享受清風涼意的同時,也容易患上空調病,尤其在立秋之後,天氣早晚較涼,稍不注意,就會出現腹痛、吐瀉、傷風感冒、腰肩疼痛等症狀。立秋以後,早晚天氣偏涼,空調開放時間不宜過長,夜裡最好不開或只開除溼。

6

需防“情緒中暑”

立秋後還應當避免出現心情煩躁,應積極防範“情緒中暑”。出現“秋老虎”天熱之時應減少外出,外出時也要記得隨身備好藿香正氣、人丹等防暑用品,並採取防曬措施。

秋季養生要做好“四養”

秋季養生:一定要謹記“六防四養”

1

立秋飲食宜祛暑滋陰

立秋時節,晝夜溫差加大,在飲食上應堅持祛暑清熱,多食用一些滋陰潤肺的食物。醫學專家認為,秋季燥氣上升,易傷津液,因此,在飲食上應以滋陰潤肺為宜,可適當食用芝麻、糯米、粳米、蜂蜜、枇杷、菠蘿、乳品等柔潤食物,以益胃生津。另外,多吃豆類等食物,少吃油膩厚味之物。

2

著重養陰補虛

秋天正是養陰補虛的好時節,但是秋補可不能亂補,只有瞭解自己的體質才好對症進補。

如果呼吸淺短,聲音低微,神倦懶言,動則汗出,食慾減少,舌質淡就屬於氣虛體質。用黃芪、黨參、西洋參沏水喝,或者做粥喝是最簡單的方式。

如果面色蒼白,口唇淡白,夜熱盜汗,肌膚枯澀,舌淡紅無苔就屬於血虛體質。可以用當歸、紅棗、何首烏、桑椹做粥,在燉雞湯、燉肉時也可以加點。

如果顴面潮紅,口燥咽乾,盜汗,尿少而赤,大便秘結,舌紅少苔就是陰虛的體質。可以用麥冬、五味子、山藥、百合等,熬粥的時候可以放幾味。

秋季養生:一定要謹記“六防四養”

3

立秋時節宜養肺護肝

立秋將至,初秋時節應重點養護哪些部位?預防哪些疾病?可選用何種方法來調理、養護身體呢?中醫專家認為,立秋過後,肺與秋季相應,而秋季乾燥,氣燥傷肺,容易產生疾病,因此需要潤燥、養陰、潤肺。而此時,肝臟、心臟及脾胃還處於衰弱階段,因此,立秋過後肺功能開始處於旺盛時期,因此要加強調養,使肺氣不要過偏,影響機體健康。

專家指出,要適當多潤肺,多補充水分,少食辛辣、燒烤、油膩、傷胃的食物,相反,可多吃點果仁類的食物。起居還宜早起早臥,多呼吸新鮮空氣,多做深呼吸,以及時排出體內的有害物質。注意不做劇烈運動,不過度勞作,可適度慢跑,促進血液迴圈,增強體質。另外,在肺盛之時易影響到肝,而肝主情志,疏洩氣血,肝氣受制的秋天,人們容易出現情緒低落等表現,表現在生理方面則為容易引起氣血失調等疾病的發生,比如:內分泌紊亂等問題,像月經失調、心慌心悸、失眠問題等。當出現此類現象時,可透過養陰、柔肝、疏解等方法調理。

4

立秋將至最宜強健身心

立秋節氣過後可逐漸增大運動量,多做戶外運動,能增強血液迴圈,改善心肺功能和腦的血液供應。

儘管一年四季皆可減肥,但以秋季減肥效果最好。秋天,脂肪細胞開始逐漸積聚,以防止熱量擴散。如果這時不加以抑制,人體就開始趨於肥胖。此時可逐漸增大運動量。

秋天在運動的時候,要科學選擇一些使情緒穩定、安定心神的運動方式,如太極拳、瑜伽,八段錦、五禽戲等中醫養生操都是不錯的選擇。要顧護陽氣,不適合選擇運動量大的運動,避免運動後出汗過多,容易使邪氣趁虛而入。尤其是老人、體質虛弱者更要注意運動適度。秋雨過後,景色宜人。與親朋好友,登高遠眺,既能觀初秋美景,又可強健身心。

此外,秋季運動還要格外留意防秋燥,每次鍛鍊後應多吃些滋陰、潤肺、補液生津的食物,若出汗較多,可適量彌補些鹽水,彌補時以少數、屢次、緩飲為原則。

秋季養生:一定要謹記“六防四養”

立秋一過,氣候將逐漸轉涼,也是陽氣漸收,陰氣漸長,由陽盛逐漸轉變為陰盛的時期,也是人體陰陽代謝出現陽消陰長的過渡時期。因專家提醒人們立秋後飲食上要注重養生調養。

秋季養生飲食原則:“潤燥、補肺、養陰、多酸、進補”

秋季養生:一定要謹記“六防四養”

秋季養生要遵從“潤燥、補肺、養陰、多酸”的原則。酸味收斂肺氣,辛味發散瀉肺,秋天宜收不宜散,所以要儘量少吃蔥、姜等辛味之品,適當多食酸味果蔬;秋季燥氣當令,易傷津液,飲食應以滋陰潤肺為宜。

《飲膳正要》說:“秋氣燥,宜食麻以潤其燥,禁寒飲”。所以主張入秋宜食生地粥、蓮子百合湯、雪梨銀耳湯等以滋陰潤燥、健脾祛溼,可適當食用芝麻、糯米、蜂蜜、枇杷、菠蘿、乳品等柔潤食物,以調理脾胃功能,為中、晚秋乃至冬季健康奠定基礎。

根據中醫“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原則,立秋時節為人體最適宜進補的時候,人們可以根據這一節氣的特點,科學地攝取營養和調整飲食,以補充夏季的消耗,但不能“亂補”。因為經過炎熱的夏季,人的胃腸功能較弱,還沒有調理過來,如果吃太多的肉類等高蛋白食品,會增加腸胃負擔,影響胃腸功能,因此秋季進補要適當。

患有胃腸道疾病、高血脂等疾病的人不宜攝入太多肉食。與肉食相比,葉類、花菜和部分瓜果蔬菜淡補功效更為突出,如茄子、鮮藕、綠豆芽、絲瓜、黃瓜、冬瓜、苦瓜等清淡食物都具有清暑化溼的功效。

秋天的主要氣候特點是“燥”,空氣中缺少水分,人體同樣缺少水分。古代就有對付秋燥的飲食良方:“朝朝鹽水,晚晚蜜湯。”白天喝點淡鹽水,晚上喝點蜂蜜水,既是補充人體水分的好辦法又是秋季養生、抗衰老的飲食良方。

多吃清熱利溼的食物

秋季養生:一定要謹記“六防四養”

秋季應多清熱利溼的食物。如冬瓜、藕、扁豆、紅小豆、薏苡仁、山藥等。西瓜、梨亦可適當吃一點。此外,古人特別推崇此時要多喝點粥,如金元時期的大醫學家李東垣認為:“益晨起食粥,推陳致新,利脾養胃,生津液,令人一日清爽,所補不小”,這是很有道理的。因為溼熱交蒸,致脾胃內虛,抵抗力下降,這時若能吃些溫食,特別是喝些粥對身體很有好處,原因是作為粥中的主要成分粳米,有極好的健脾胃、補中氣的功能。

秋天臉上易起疙瘩的女性要多喝蜂蜜

秋季養生:一定要謹記“六防四養”

由於北方的秋冬季氣候乾燥,有的女性臉上起了疙瘩,有的要應付便秘等尷尬問題。面對這些問題,專家指出,喝些蜂蜜水也許就能解決問題。

有的人體質愛上火,炎熱的夏天反倒沒事,可越到秋冬季天氣乾燥時就越容易上火,便秘就是表現之一。對於一些年輕女人來說,還有一個表現就是臉上起包、口腔潰瘍。專家指出,這種時候越是著急上火越解決不了問題,而是心平氣和地在飲食調理上下功夫。可以多吃一些水果、蔬菜以及一些潤腸通便的食品,如蜂蜜就是個很好的選擇;多喝水也是個簡單有效的好辦法。牛羊肉和烹飪得比較油膩、辛辣的食物要少吃,這些食物都容易上火,而海鮮及深海魚類可以多吃一些,可以起到滋陰的作用。

補充鈣質吃帶魚

秋季養生:一定要謹記“六防四養”

帶魚肉肥刺少,味道鮮美。其鈣含量特別高,多吃能預防骨質疏鬆症,適合中老年人。中醫講,帶魚可補五臟、祛風、殺蟲,對脾胃虛弱、消化不良、面板乾燥者尤為適宜。可用作遷延性肝炎、慢性肝炎輔助療法。常吃帶魚還可滋潤肌膚,保持面板的潤溼與彈性。帶魚腥氣重,最好不要清蒸,紅燒和糖醋都可,另外,還可以和南瓜一起做成帶魚南瓜湯,湯快熬好時可放一些蒜汁,遮蔽腥味。

秋季的飲食禁忌

秋季養生:一定要謹記“六防四養”

秋季養生:一定要謹記“六防四養”

秋天應當少吃一些刺激性強、辛辣、燥熱的食品,如尖辣椒等。另外,還要避免各種溼熱之氣積蓄,凡是帶有辛香氣味的食物,都有散發的功用,因此提倡吃一些辛香氣味的食物如芹菜。

由於秋季天氣由熱轉涼,人體為了適應這種變化,生理代謝也發生變化。飲食特別注意不要過於生冷,以免造成腸胃消化不良,發生各種消化道疾患。

中醫學認為,苦燥之品易傷津耗氣。秋季燥邪當令,肺為嬌髒,與秋季燥氣相通,容易感受秋燥之邪。許多慢性呼吸系統疾病往往從秋季開始復發或逐漸加重。所以,秋令飲食養生應忌過燥的食物,比如一些煎炸類的食物。

溫馨小貼士:立秋飲食要“三多”

立秋多吃三種菜

1

菜花——預防感冒

季節交替,氣候變化無常,人體一時難以適應,免疫力也不知不覺地在下降,這時就容易讓感冒病毒鑽空子。補充足夠的維生素C是一個預防感冒的好辦法。菜花含有的維生素C含量比大白菜、黃豆芽菜要高3~4倍,還是一種非常好的血管清理劑。

2

菠菜——防治口腔潰瘍

初秋氣候開始變乾燥,一旦蔬菜、水果、水分攝入不夠,就容易上火,口腔裡也會跟著出現潰瘍、發炎等問題。菠菜中豐富的核黃素是有效預防口角潰瘍、唇炎、舌炎、皮炎的重要營養素。

3

芹菜——降壓促睡眠

夏秋交替的時節,溫差較大,早晚涼,中午熱,對於體質較敏感的老年人來說,身體很難馬上適應這種變化,直接影響到內分泌和神經系統,導致睡眠質量下降。芹菜有降血壓、降膽固醇和鎮定神志的作用。

立秋多吃三種瓜

1

絲瓜——清香通便

絲瓜可以從春末吃到初秋,有利尿涼血、解毒通便的作用。清蒸絲瓜,加點肉末和蒜末,稍微蒸一下就熟,淋點海鮮醬油,味道非常好。

2

木瓜——祛燥潤腸

木瓜除了當水果,一到秋天,可以用它煲湯喝,補水祛燥。木瓜中富含的酶還能幫助消化,適合便秘和消化不良者食用。

3

瓠瓜——清熱開胃

初秋氣溫仍較高,很多人胃口不好,將肉類和瓠瓜一起做菜,保證了蔬菜的攝入,也增加了蛋白質的攝入。瓠瓜中胡蘿蔔素含量較高,能起到一定的抗氧化作用,還有一定的降糖作用。

立秋多喝三種湯/粥

1

大麥芽煮湯——理氣健脾

立秋後天氣還是比較悶熱,要少吃辛辣食物,適當多吃酸、鹹食物。給大家推薦一款湯飲,不但能清熱消暑,還有理氣健脾的功效。主料是大麥芽(一兩)、和瘦豬肉(四兩)、冬瓜(六兩)以及少量陳皮(25克)一起用砂鍋煮湯,大火煮開後小火煮1~2小時。

2

雪梨百合汁——清熱潤燥

立秋後燥氣上升,多吃些滋陰潤肺的食物,如蓮子、山藥、百合等。雪梨和百合一起加水熬製,清熱潤燥,具有很好的保健作用,特別是對於經常乾咳的人。

3

油菜燕麥粥——養胃除燥

立秋後還是屬於長夏之末,天氣仍然比較悶熱,易造成食慾不佳,建議用燕麥熬粥喝。燕麥先煮熟,然後放入油菜末煮開。另外,將大米先煮熟,然後將提前做好的山藥泥加入煮開。適當喝些能夠養胃健脾。

中醫藥學是中國古代科學的瑰寶,也是開啟中華文明寶庫的鑰匙。中醫治未病就是這把鑰匙上的第一個齒槽。隨著健康2030成為國家戰略,人們對於疾病的預防也更為重視,當前中醫治未病被放在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治未病的理念和方法,凝聚著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健康養生理念及實踐經驗,是中醫健康文化的核心學術思想。但不少人對這一思想所知甚少,今天,代哲軍,筆名荷風吹笛為大家做一個深度普及。

什麼是治未病

秋季養生:一定要謹記“六防四養”

“未病”顧名思義,未來的病,將可能發生的疾病。廣義的治未病可以概括為圍疾病期的治療,狹義的治未病指的是由於後天失於調養,導致氣血陰陽失調,而出現的各種不適症狀,而這類人群在西醫的理化檢查無異常或輕度的異常,處於健康和疾病之間的灰色地帶—亞健康。而對於這類人群,西藥尚無理想的治療手段,而中醫透過個體化的辨證施治方案,運用中藥,針灸,推拿,刮痧等傳統療法調整氣血,平衡陰陽,補虛瀉實,達到標本兼治的目的,使這部分人群恢復“陰平陽秘”的健康體態,從而遠離疾病。

“不治已病治未病”是早在《黃帝內經》中就提出來的防病養生謀略,是至今為止我國衛生界所遵守的“預防為主”戰略的最早思想,它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變、已變防漸等多個方面的內容,這就要求人們不但要治病,而且要防病,不但要防病,而且要注意阻擋病變發生的趨勢、並在病變未產生之前就想好能夠採用的救急方法,這樣才能掌握疾病的主動權,達到“治病十全”的“上工之術”。故朱震享在《格致餘論》中說:“與其求療於有病之後,不若攝養於無疾之先;蓋疾成而後藥者,徒勞而已、是故已病而不治,所以為醫家之怯;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攝生之理。如是則思患而預防之者,何患之有哉?此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之意也。”

中醫治未病的三大意義

秋季養生:一定要謹記“六防四養”

治未病是採取預防或治療手段,防止疾病發生、發展的方法。中醫治則學說的基本法則。治未病包含三種意義:一是防病於未然,強調攝生(養生),預防疾病的發生;二是既病之後防其傳變,強調早期診斷和早期治療,及時控制疾病的發展演變;三是預後防止疾病的復發及治癒後遺症。

一、攝生防病。

《黃帝內經》中“正氣記憶體,邪不可幹”的論述歷代醫家都極為重視,並透過他們的醫學實踐加以運用和發揮,使其成為別具特色的預防醫學理論。只有強身才能防病,只有重視攝生才能強身。攝生是以調攝精神意志為宗旨,思想上要保持安閒清靜,沒有雜念。精與神守持於內,避免過度的情志變動,心胸開朗,樂觀愉快,這樣就能達到補養真氣的目的。對於外界不正常的氣候和有害的致病因素,要及時避開,順從四時寒暑的變化,保持與外界環境的協調統一。要求人們飲食有節制,生活起居有規律,身體雖勞動但不使其過分疲倦,同時還要節慾保精。反對“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否則,就會導致疾病、早衰。此外,在長期實踐的基礎上,創造了許多行之有效的強身健體的方法,如五禽戲、氣功、太極拳、八段錦、易筋經等。

二、既病防變。

疾病發生後,必須認識疾病的原因和機理,掌握疾病由表入裡,由淺入深,由簡單到複雜的發展變化規律,爭取治療的主動權,以防止其傳變。例如治療肝病結合運用健脾和胃的方法,這是因為肝病易傳之於脾胃,健脾和胃的方法即是治未病。

《內經》中出現“治未病”一詞的還有2篇。《素問·刺熱篇》說:“病雖未發,見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此處所謂“未發”,實際上是已經有先兆小疾存在,即疾病時期症狀較少且又較輕的階段,類似於唐代孫思邈所說的“欲病”,在這種情況下,及時發現,早期診斷治療無疑起著決定性作用。《靈樞經·逆順》篇中謂:“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謂也”。兩篇均強調在疾病發作之先,把握時機,予以治療,從而達到“治未病”的目的。

三、預後防止疾病的復發及治癒後遺症。

《難經·七十七難》:“經言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者,見肝之病,不曉相傳,但一心治肝,故曰治已病也。”相同語句又見《金匱要略·臟腑經絡先後病脈證第一》篇首“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根據五臟(五行)之間生理、病理相關原理,從整體出發,預測原發髒的病變發展趨勢,採取非針對“現髒病”的“隔二、隔三髒”預防性治療,防止繼發髒病的產生,杜絕疾病發展和傳變。

一般病人初愈後,大多虛弱,這就要求在康復醫療中,做到除邪務盡。“愈後防復”,就是指在病癒或病情穩定之後,要注意預防復發,時刻掌握健康的“主動權”。針對患者氣血衰少,津液虧虛,脾腎不足,血瘀痰阻等病理特點,採取綜合措施,促使臟腑組織功能儘快恢復正常,達到邪盡病癒,病不復發的目的。

中醫治未病的現實意義

秋季養生:一定要謹記“六防四養”

中醫將治未病作為奠定醫學理論的基礎和醫學的崇高目標,倡導惜生命,重養生,防患於未然。養生的內涵是延長生命時限和提高生活質量。當今中國,中醫治未病至少仍有如下意義。

01

為國民的健康護航

作為健康殺手的多數慢性病,都可以透過“治未病”的種種措施來預防;而對於傳染病,透過打斷傳染必須的三個環節中任何一個環節,就可以有效地控制其流行,指導人們遠離疾病。

心腦血管病、惡性腫瘤、呼吸系統病、營養過剩的代謝紊亂等已成為人類健康的最大殺手,這類疾病目前尚無特效藥。

中醫“治未病”,以增強體質為核心的健身、防病思想,以適應自然變化,增強機體抗病能力來治未病的基本原則,可以從功能的、整體的變化來把握生命,未病先防,有病早治,已病防變,病後調護。總之,“治未病”是人類保健養生,防治疾病的最高境界。“治未病”對於全民健康素質的提高,可以發揮重要作用。

02

降低醫療費用

“看病難,看病貴”一直是國民非常關心的問題,怎樣防止醫療費用日趨高漲,減少醫療保健費用的巨大投資呢?

國家採取了這樣的策略:逐漸從以治療疾病為主導向以維護和促進健康為主導轉變,衛生工作的基本方針堅持“預防為主”。而中醫的防治原則始終貫穿著“治未病”的思想,要求醫者在準(辨證準)、精(用藥精)、廉(價格低廉)、便(使用方便)上做文章。

所以,將中醫“治未病”的特色和優勢加以發揚,在人們未病之前採取應對措施而不是病後用藥,將會給民眾帶來更多的健康利益,也將節省更多的醫療費用。“九五”期間,衛生部曾做過的一個課題,研究社群防治和預防投資效益比,得出的研究結論是:一塊錢的預防,可以節省醫療費八塊五毛錢。

03

中醫的特色與優勢所在

中醫學“以人為本”、“天人相應”、“形神統一”的健康觀念以及“治未病”的主導思想和養生保健方法能夠更好地適應這種健康需求的轉變。隨著醫學模式由生物醫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轉變,疾病譜的改變、化學藥品的毒副反應、藥源性疾病、醫源性疾病的日益增多,以及新發流行性、傳染性疾病的不斷出現,中醫更凸顯優勢。

04

4、中西醫學對話和交流的平臺

當前醫學模式從生物醫學轉變為“生物-心理-社會”相結合的新醫學模式,這樣一來,把影響人的健康的諸要素均納入其範疇,從全方位、多視角、立體化進行醫學研究,這和中醫重視整體,強調“治未病”,就可以互補相成了。

“治未病”作為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作為中醫藥學奉獻給人類的先進和超前的思維,其實質就是“人人享有健康”。中醫學在醫學模式、理論特點和診療方法上,對疾病的防治都具有明顯的優勢。老百姓在這一點上都有所體會,比如人們常說“中醫治本”、“中醫治病去根”、“中醫講究調理”就是對中醫診治優勢的認同。

代哲軍,筆名荷風吹笛,資深媒體人、高階策劃師、營銷師,《新浪醫藥》、《賽博藍》《谷豐觀點》、《基層醫師公社》、《21世紀藥店報》等專欄作者。具有報紙、雜誌、網路等多重傳媒經驗,擅長全網營銷和商業模式設計,精通企業整體的策劃與運營。曾在《湖北長江報刊(傳媒)集團》、《湖北日報新媒體集團》等單位擔任執行主編、主編等職務,曾在《紅袖添香》、《中國詩歌網》、《新浪醫藥》、《基層醫師公社》、《21世紀藥店報》等媒體發表文章百餘篇。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