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香港粵語和廣州粵語,到底有什麼不一樣?

2022-01-30由 冬雷驚夢 發表于 歷史

【小編說】在外省人眼中,廣州和香港都是說粵語,聽不出來任何區別。但是粵港兩地說粵語的人,會從個別的詞彙的表達判斷是珠三角地區的廣府人還是香港人。

比如下面的詞彙(前面是廣州人的表達方式,後面是香港人的表達方式):

吸管,香港叫飲筒或者飲管。

隨身碟, 香港粵語叫手指,正式名稱叫記憶棒。

充電寶,香港粵語叫尿袋,正式名稱叫行動電源。

充電,香港粵語叫叉電。

回形針/曲別針,香港粵語叫萬字夾。

上課/下課,香港粵語叫上堂/落堂。

警察,香港粵語叫差人或者差佬。

警察局,香港粵語叫差館,正式名稱叫警署。

充值,香港粵語叫增值。

影印,香港粵語叫影印。

八零後,香港粵語叫八十後。

餐館,香港粵語叫食肆。

人行道,香港粵語叫行人路。

圍巾,香港粵語叫作頸巾。

圓珠筆,香港粵語叫原子筆。

◆◆◆◆◆◆◆◆◆◆◆◆◆◆◆◆◆◆

香港在開埠前是一客家人居住的小漁村,但開埠後因為大量廣府人的進入,再加上當時廣州、廣府文化的絕對龍頭領導地位,使得其使用的漢語迅速變為粵語,港英政府也認同廣州西關地區的粵語是標準的漢語。這種局面一直持續到1949年。

49年之後,香港與內地的直接的人員與文化溝通完全中斷,香港的發展逐步超過了廣州,到了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香港的經濟騰飛就更是遠遠把廣州拋在了後頭,兩千多年來廣州第一次不再是兩廣大地區的龍頭老大!自此香港的語言文化發展也是完全獨立自主的了,不再受廣州的影響。

香港粵語和廣州粵語,到底有什麼不一樣?

香港風貌

本來1949年之前,大量原居住在上海、江浙一帶的有錢人舉家南遷香港,大量的上海話口音使得香港的粵語發音已經有些混亂。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開始的內地“逃港潮”,又有很多潮州等非粵語區的人進入香港,香港的粵語就更為混亂。大量不發鼻音的“粵語懶音”現象出現,例如將“恆生銀行”讀成“痕身銀行”,將“朋友”讀成“貧友”等。

為此從七十年代開始,港英政府推行了“粵語正音運動”,即規定電視、電臺,以及中小學語文教育的發音必須符合標準的廣州粵語。這一正音運動一度很好地糾正了上述粵語發音混亂的局面,但之後又有反覆。

隨著香港經濟的騰飛,大量中青年人要忙於工作而必須請家傭照顧小孩。七十年代時香港曾向廣東省政府提出引進一批廣東的中年婦女去香港做家傭,因為廣東人與香港人“同聲同氣”,但被廣東省拒絕。

無奈之下,香港只好向菲律賓、印尼、泰國引入大量的菲傭、印傭、泰傭,結果很多香港的小孩出生後學到的第一種語言竟然是菲律賓語、印尼語、泰國語!於是粵語懶音現象在八十年代再次廣泛出現。

香港粵語和廣州粵語,到底有什麼不一樣?

廣州風貌

這時一個非常重要而具爭議性的人物出現了——他就是香港中文大學的教授“何文匯”!他認為標準的粵語發音應該是嚴格按照北宋初年的《廣韻》的音!例如“構、購”兩字應該讀為“救”音,而不是“扣”音;“塑”字應該讀為“素”音,而不是“索”音;“糾”字應該讀為“九”音,而不是“鬥”音等等。

於是他藉著香港政府推行的“粵語正音運動”而從八十年代末開始製作了一系列的電臺、電視節目,推廣他的復古漢語,併成功讓香港的中、小學語文教材的發音更改為《廣韻》的音。結果粵語產生了兩大流派,一派是廣州話為代表的現代粵語,一派就是復古粵語。

何文匯的舉措引起了包括廣東、北美等地大部分粵語語言學家的反對,並稱其發音是搞亂粵語的“病毒音”。相當一部分的香港語言學家也不認同按照《廣韻》來發音,再加上大部分的香港市民日常說的都是現代的粵語。

因此現在香港是兩種發音並存(但新聞播報則以復古粵語為主),中學生畢業時按規定要用粵語流利朗讀一段文字,也是隨便採用那種發音都可以。

這就是為什麼香港與廣東的電視臺在發音上會有一定區別的根本原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