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文化塑造了我們對推理的學習?

2022-01-26由 自圓其說的百通社 發表于 歷史

文化塑造了我們對推理的學習?

研究人員向孩子們展示了相同的積木對或不匹配的積木對哪一種能讓玩具播放音樂。然後,讓孩子們選擇自己認為對的積木。

如果週末有個小計劃,那麼很高興地告訴你,這展現出了我們身為人類的一項關鍵特徵:超越此時此地進行思考的能力,或者說抽象思考能力。不過科學家們還不清楚嬰兒是何時以及如何學習不同型別的抽象思維的。近日,一項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的新研究提出——文化環境或許在這一過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實驗的參與者包括近400名來自美國和中國、年齡在18至48個月的幼兒。研究者利用3項實驗測試了這些幼兒的“關係推理”能力。具體來說,就是測定他們從互相匹配或不匹配的一對積木上推斷出“相同”和“不相同”兩個抽象概念的能力。

研究結果顯示,不論是來自美國還是來自中國,3歲以下的孩子在測試中的表現都一樣的好,他們可以很好地識別成對積木之間的關係——不管這些積木是相同的還是不同的,而且他們能夠弄清楚這些積木的相同或不同是否是啟用音樂玩具的原因。不過令研究者吃驚的是,3歲的中國幼兒的表現要優於同歲的美國幼兒,這表明在一段時間內,兩種文化下成長的幼兒的技能間存在差異。此外,當讓這些幼兒在基於物件的解決方案(具體的思考)和基於關係的解決方案(抽象的)之間做出選擇時,3歲的美國孩子更傾向於前者,而3歲的中國孩子則傾向於後者。

為什麼?為什麼美國兒童的發育曲線看起來像個“U”型——他們的關係推理能力會在3歲左右下降,並在之後才又逐漸上升。與之相對的,中國兒童卻沒有在中間表現出下降,他們的發育似乎遵循著線性軌跡。

論文的作者推測,根本原因可能是語言,也可能是文化、環境或兩者的結合。無論如何,似乎起作用的是一種“習得性偏見”,在美國,孩子們在一段時間內會把注意力集中在有損關係的事物上。

後續,研究者計劃與來自匈牙利、德國、義大利、英國和巴基斯坦的研究生和本科生合作,研究究竟是什麼文化特徵可能與關係推理和習得偏見最相關。

編譯:Sky 審稿:三水 責編:張夢

期刊來源:《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

期刊編號: 0027-8424

原文連結:https://medicalxpress。com/news/2019-06-culture。html

中文內容僅供參考,一切內容以英文原版為準。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