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正說古代“炊餅”起源,還武大郎“竇娥之冤”,以史漲識

2022-01-23由 追溯歷史傳奇 發表于 歷史

提及“炊餅”二字,相信給大家印象最深刻的歷史人物非武大郎莫屬,沒有之一,只有唯一。

“炊餅”既讓武大郎這三個字“威名遠播”,又讓他“臭名昭著”,真可謂是成也炊餅,敗也炊餅!

關於炊餅和武大郎的說法多種多樣,參差不齊。

大家最初對的炊餅的叫法多來源於《水滸傳》這部名著或者電視劇裡的情節中,而且在當今的大街小巷裡也有見到過賣

武大郎燒餅(炊餅)

的小販或者商家,那麼武大郎到底賣的炊餅究竟是什麼餅呢?

正說古代“炊餅”起源,還武大郎“竇娥之冤”,以史漲識

武大郎賣炊餅

俗話說的好:古有名吃,順延至今,一定有它的受眾人群。

有些精明商家不惜把武大郎燒餅字樣註冊為商標,這其實是大錯特錯的,這不僅是對武大郎和燒餅的錯誤認知,更是對歷史的片面誤解。

武大郎賣的的的確確是炊餅,而非燒餅。

大眾口中的對武大郎所賣的餅不論稱其為燒餅還是炊餅,但是大家心中的認知沒有錯,它是一種麵食,麵食在我國很早之前就是一種很普及且受人歡迎的事物之一。

在我國古代很多的麵食名稱當中都有一個餅子,例如:鍋餅、紅薯餅、土豆餅等等。

“炊餅”的名字和做法起源及變更史

正說古代“炊餅”起源,還武大郎“竇娥之冤”,以史漲識

“胡餅”(胡麻餅)

漢朝

時期,最常見的一種餅是“胡餅”,之所以叫胡餅的原因是因為這種餅起源於西域胡人,他們喜歡在面上撒上一層芝麻,在火上烤熟之後食用,當地人又稱它叫胡麻餅,而非因為火上烤時麵粉和芝麻被烤糊而得名。

換句話說,這種胡麻餅更像我們當代人口中所說的燒餅,這種胡麻餅用現代話來形容,可以說它是進口食物——“進口餅”。

《續漢書》

記載,漢靈帝對“進口餅”尤為鍾愛,因為漢靈帝對進口物件特別感興趣,這位皇帝算的上以為很時尚,很有品味的皇帝了。

唐代

是胡餅流行的鼎盛時期,人民把能吃上胡餅視為最開心最 榮幸的事。

為此

白居易

曾寫詩盛讚胡餅:“胡麻餅樣學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爐。”

胡餅的做法經過時期的演變還有各地不同的做法,

《唐語林》

中記載的胡餅的另外一種新做法:將餅分為多層,每層中平鋪上羊肉、花椒、豉,然後用酥油塗滿整個餅,再放入火爐中烘烤,五分熟時便可以食用,類似於當代的披薩做法。

正說古代“炊餅”起源,還武大郎“竇娥之冤”,以史漲識

羊肉胡麻餅

先秦

時期有一種蒸餅的麵食,先將麵糰發酵,然後加水泡開,再加入麵粉蒸發食用。

宋朝

時期第四位皇帝趙禎將蒸餅改名為炊餅,原因是因為蒸餅的“蒸”字發音和“禎”字發音太過相近,這與皇家直呼皇帝的名字有忌諱,不僅如此,蒸餅是一種常見的食物,人人都可以吃蒸餅,這讓趙禎皇帝心裡很不舒服,於是改蒸餅為炊餅。

相信喜歡看古裝劇的人也有所耳聞,古代也有叫“饅頭”的麵食,古代的饅頭和蒸餅(炊餅)一樣嗎?

答案是不一樣,在古代帶餡的麵食被稱之為饅頭,而且大多是肉餡。

南宋

時期《

夢梁錄》

中有記載:滿宋都城臨安城裡有賣這種叫饅頭的麵食,他們有不同的餡:蟹肉饅頭、魚肉饅頭、糖肉饅頭、羊肉饅頭、等等。

“炊餅”即分朝代,又分南北

正說古代“炊餅”起源,還武大郎“竇娥之冤”,以史漲識

北方叫法:饅頭(無餡)

明朝

時期著名的美食家宋詡寫的一部《宋氏養生部》中記載:饅頭有餡,蒸餅無餡。

宋朝時期的饅頭雷同我們當代的包子。

正說古代“炊餅”起源,還武大郎“竇娥之冤”,以史漲識

南方叫法:饅頭(有餡)

清朝時期饅頭已然南北分開,北方把無餡的叫作饅頭,有餡的叫作包子,而南方把有餡和無餡的都一併叫作饅頭。

饅頭的雛形是用來祭祀的物品,原始社會有一種令人覺得萬分恐懼的“人首祭”,祭祀祖先的時候要用人頭,後期經過文明的發展,將饅頭做成人頭形狀代替人人頭來祭祀。

關於饅頭還有這樣一個傳說:

正說古代“炊餅”起源,還武大郎“竇娥之冤”,以史漲識

諸葛亮與饅頭

諸葛亮

途徑西南蠻夷的時候,經過渡瀘水時,因遇到瘴氣,士兵多有中毒現象,加上河中滔天的巨浪,無法渡過,經過考察考究得知,想要過有瘴氣和巨浪的瀘水河必須要向合身祭祀49顆南蠻人的人頭,方可安全渡過此河,諸葛亮為了避免無辜的殺戮,靈機一動,命令士兵屠羊宰牛做肉餡,用發麵團保住,外表做成人頭的形狀,將蒸熟的“蠻頭”投降瀘水河,浪方停,瘴氣漸散,諸葛亮和將士們才安全渡河。

為此傳說饅頭是諸葛亮發明而來,人們覺得“蠻頭”太過血腥,於是改名為“饅頭”。

這個說法太過於玄幻,可信度不高,饅頭的出現和祭祀活動有關,這一說法被學界認可。

講到這裡答案已然揭曉,武大郎賣的炊餅是蒸餅,而不是燒餅,用現在的話來說是饅頭,至於有餡無餡,南北說法各異。

我是歷史中簡堂追溯傳奇,一家汽車公司的失效分析師,喜歡的朋友歡迎關注吐槽。

有關汽車,日語,英語,自考等方面的知識也可以互相交流,感謝您的閱讀。

文/追溯歷史傳奇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