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母嬰 > 正文

青少年抑鬱症別再忽視。

2022-11-21由 不聽話孩子管教 發表于 母嬰

近幾年,學生自殺的慘劇頻頻發生。學生自殺的原因多為學業壓力過大、親子關係不和諧、家庭氛圍過於壓抑。有的父母,甚至連孩子自殺身亡之後,也不知道自己的孩子有抑鬱症。

青少年抑鬱症別再忽視。

需要注意的是,抑鬱並不是抑鬱症!

抑鬱症是一種情緒,抑鬱症是一種病。抑鬱症患者在任何時候都感受不到快樂。

抑鬱症對青少年的影響是越來越大了,瞭解抑鬱症的表現對父母來說是非常必要的。

青少年抑鬱症的表現:

一、似病非病。患者一般年齡較小,不會表述情感問題,只說身體上的某些不適。他們的“病”似乎很重,呈慢性化,或反覆發作,但做了諸多醫學檢查,又沒發現什麼問題,吃了許多藥,“病”仍無好轉跡象。

二、反抗父母。一般表現為不整理自己的房間,亂扔衣物,洗臉慢,梳頭慢,吃飯慢,不完成作業等。

較嚴重的表現為逃學,夜不歸宿,離家出走,跟父母翻過去的舊賬(童年所受的粗暴教育,父母離異再婚對自己的影響等),要與父母一刀兩斷等。

青少年抑鬱症別再忽視。

三、適應不良。患者便深感所處環境的重重壓力,經常心煩意亂,鬱鬱寡歡,不能安心學習,迫切要求父母為其想辦法,調換班級、學校。

四、自殺行為。重症患者利用各種方式自殺。對自殺未果者,如果只搶救了生命,未對其進行抗抑鬱治療(包括心理治療),患者仍會重複自殺。

如果你察覺到孩子的心理確實出現問題了,千萬不要諱疾忌醫!不要以為孩子自我調節就可以恢復,也不要以為孩子的抑鬱只是孩子的嬌氣,不加理睬。這個時候,帶著孩子去尋求心理醫生的幫助,才是最好的解決辦法。

青少年抑鬱症別再忽視。

青少年抑鬱症的根源基本集中在“家庭”與“學校”兩大方面

青少年的生活環境相對單一,過著往返於校園和家的兩點一線的生活。即使抑鬱情緒根植於這兩地,他們也不得不長期面對,難以掙脫。因此,學校家庭往往成為青少年永續性壓力的來源。

在學校裡,學業壓力、人際關係、校園暴力都可能成為青少年抑鬱症的導火索。

相較於學校,家庭對抑鬱症的觸發因子更為複雜。調查研究顯示,家族遺傳、家庭結構、父母人格特徵、家庭教養方式都對青少年抑鬱症有不同程度的影響。

生病的孩子背後,往往是一個生病的家庭

第一種就是“雞娃”,父母對孩子的學習有很高的期待,這類孩子通常在小學階段特別乖,特別努力,成績也名列前茅,結果一上初中或者高中,突然就抑鬱了,怎麼也學不進去,說什麼都不願意去上學。

這種情況在一些國際學校裡比較常見。一般父親從事一份高薪的工作,很忙,常年出差,基本不管孩子,母親則在家全職陪讀。

有些母親自己也很優秀,受過良好的教育,為了孩子才選擇辭職,如果不辭職的話,可能她在事業上也會有很好的發展。

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缺席的父親,焦慮的母親,抓狂的孩子”。

青少年抑鬱症別再忽視。

這時候,只有父親介入到母子之間去,把他們兩個分開一點,和媽媽一起撫養孩子,孩子才能擺脫母親對他的控制和慾望,媽媽也能放鬆一點。否則,孩子將來很可能出現問題。

第二種就是頻繁遭受家庭暴力的孩子,這類孩子和“雞娃”的不同之處在於,他們的成績往往也不太好。

孩子從小在驚嚇中長大,成天擔心“爸爸/媽媽什麼時候會打我”,認知功能是受損的。

如果在學校也遭受了霸凌,那就更糟糕了。

時間長了,孩子就會很孤獨,很絕望,因為到哪裡都得不到支援,這是一個非常糟糕的惡性迴圈。

青少年抑鬱症別再忽視。

第三種是童年反覆多次和撫養人分離的孩子。最好在孩子三歲之前,都不要更換撫養人,這樣才能讓孩子和撫養人之間形成穩定的依戀關係。

只有在生命早期有一段穩定的依戀關係,孩子才會有安全感,將來和人交往的時候,心態才能足夠樂觀、穩定。

相反地,早年多次經歷和撫養人分離的孩子,長大後不僅容易抑鬱,還容易形成邊緣型人格。

邊緣型人格的一個顯著特點是,特別害怕被別人拋棄。

不管是交朋友還是談戀愛,他都會非常擔心對方離開他,一旦感覺有人要離開他,就會痛不欲生,甚至割腕自殺。

青少年抑鬱症別再忽視。

當然,我們也要知道,絕大多數父母並不是故意傷害孩子,非要把孩子“逼”成抑鬱症的。

如果身邊有患抑鬱症的人,用以下的方式來幫助到他們:

1、清楚地表明你想幫助他;只傾聽不判斷,不要在孩子與你交流的時候對他描述的事件給出意見或干涉。

2、瞭解更多關於抑鬱症的情況。

3、鼓勵孩子到戶外運動,多參加社會活動。

4、如果孩子已經有了自殘的念頭,千萬不要將他們單獨留下,同時拿走藥物以及尖銳的器物。同時,求助於專業幫助。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