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德系相機和日系相機,到底誰是真正的相機霸主

2021-10-28由 Kinhang攝影 發表于 歷史

目前單反相機的市場上,主要是由佳能、索尼、尼康三家公司瓜分,而這三家公司清一色都是來自日本。來自德國的萊卡、祿來、蔡司等公司,雖然以其高品質的產品著稱,但是在民用領域的使用者卻少之又少。高質量和高銷量,到底哪個國家的相機更出色?

德系相機和日系相機,到底誰是真正的相機霸主

目前民用市場上的幾大日本公司,早期都是依靠承接日本軍方的精密光學儀器起家的。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日本相機產業開始模仿德國技術生產日本國產的廉價相機。但日本廠商深知一昧的模仿和抄襲是沒有出路的,上世紀五十年代開始,日本廠商逐步放棄對德國小型旁軸相機的模仿,在經過多年的探索後把產業重心轉移到了單鏡頭反光鏡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單反”上。與此同時,以尼康和佳能為代表的廠商開始進行內部整合與外部合作,這也就是為什麼早期的尼康鏡頭可以用在佳能機身上。剛剛起步的日本相機產業,面對德國廠商的圍追堵截,以抱團取暖的方式擺脫傳統的產品定位,逐步走向自研和自產。

德系相機和日系相機,到底誰是真正的相機霸主

而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後,以電子和計算機技術的高速發展為基礎,日本相機展開了相機自動化的技術革新。在這以後,日本相機開始逐步蠶食民用市場份額並逐步取得主導地位。日本廠商在提高銷售額的同時,不斷強化與市場緊密相連的市場營運,透過完善市場配套服務和完整的產品生態產業鏈達到品牌滲透的目的。隨著上世紀八十年代日本經濟的崛起,日本藉助西方的產業東移,日本相機又迎來了新一輪的技術革命,開始向可選性和個性化功能發展。

德系相機和日系相機,到底誰是真正的相機霸主

進入數碼相機時代以後,相機中的電子化程度不斷提高,索尼等掌握先進電子科技的公司相繼入局。經過多年的沉澱,日本電子產業技術已相當成熟,這使得日本的相機廠商能以更低的價格製造出價效比較高的產品,無論是入門級還是專業級產品,都比同級別的德國產品要便宜不少。雖然德國的產品以高質量聞名於世,但其高昂的價格令不少消費者望而卻步,這也是其市場佔有率低的原因之一。

德系相機和日系相機,到底誰是真正的相機霸主

相比起日本相機產業,德國相機產業起步更早,技術更先進。德國的相機產業為相機小型化作出了巨大貢獻,1913年德國徠茲公司(徠卡的前身)試製出Ur-Leica,該相機採用比當時流行的大畫幅底片小得多的底片和35毫米寬的膠捲。因一戰爆發等原因,這款徠卡相機在1925年才正式亮相,開啟了屬於德國相機的時代,也開啟了相機小型化的革命。作為德國精密製造業的代表,徠卡相機的問世使人們改變了對相機乃至攝影的認知,使人們意識到小畫幅底片更具潛力。

德系相機和日系相機,到底誰是真正的相機霸主

早在19世紀後期,德國的多家光學工廠就先後推出了各種高質量的相機產品。當時的相機制造業不像現在這樣複雜,不需要大量的工業原料和具有規模的生產線,只需要一批經驗豐富的技工。在二戰前,僅僅是柏林一個城市就擁有38家相機廠商。為了應對20世紀初的經融危機和戰後蕭條,大量的廠商選擇合併重組,逐漸建立了我們熟知的蔡司、徠卡等廠商,這幾家公司的產品在市場上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隨著二戰爆發,精密製造業被納入戰時經濟體系,相機業務被暫時停止,同時,生產光學裝置的工廠也遭到了盟軍猛烈的打擊。德國戰敗以後,大量優秀的人才和生產裝置被各佔領國用於發展本國的相機工業,眾多專利技術也遭到了剽竊,這段時間裡相機市場開始被日本等國家蠶食。在戰後的20年裡,德國相機產業重走了一戰後的老路—兼併重組。雖然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德國相機產業重建了其在世界的銷售體系,但這時的相機產量已被日本超越。

德系相機和日系相機,到底誰是真正的相機霸主

直到今天,當年那些德國設計出來的鏡片結構仍有不少正在使用或以此為基礎改進,而作為模仿者的日本,從仿製到擁有全球第一的出貨量,離不開創新和改革。無論是德國相機產業還是日本相機產業,面對當今手機攝影的衝擊,仍有很長的路要走。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