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領導最看重他的自尊心是否得到尊重,你的意見正確與否並不重要!

2021-10-14由 帶你走職場 發表于 歷史

領導最看重他的自尊心是否得到尊重,你的意見正確與否並不重要!

春秋時期的齊景公曾經放浪不羈,他非常喜歡玩鳥打獵,所以派燭鄒專門看管鳥。但是燭鄒不慎把鳥全部放跑了,齊景公怒不可遏,要下令殺燭鄒。這時晏相國聞訊趕來,他看到齊景公處在氣頭上,便請求齊景公允許他在眾人之前盡數燭鄒的罪狀,好讓他死個明白,以服眾人之心。

齊景公答應了,於是晏子便對著燭鄒怒目而視,大聲的斥責道:“燭鄒,你為君王管鳥,卻把鳥丟了,這是你第一大罪狀;你使君王為了幾隻鳥而殺人,這是你第二大罪狀;你是諸侯聽了這件事,責備大王重視鳥而輕視人,這是第三條罪狀。你犯了這三條罪狀也是死有餘辜。

說罷,晏子請求齊景公把燭鄒殺掉。但是此時齊景公已經聽明白了其中的意思,轉怒為愧,說:“不殺了,不殺了!我已經明白了你的指教了。

很明顯,晏子是反對齊景公重鳥輕人的,但他看到齊景公。正處於氣頭上,直說反而不妙,為了避免與上司的正面衝突,他就採取了以退為進,以曲為直,正話反說的方法來間接地表達自己的意見,使齊景公得以領悟其中的利害關係和是非曲直,達到了既救燭鄒之命,又說服齊景公的目的。晏子避免了直接觸怒領導,避免了給自己引來不必要的麻煩。

領導最看重他的自尊心是否得到尊重,你的意見正確與否並不重要!

《左傳》中有一句話,叫“獻其可,替其否”,意思是說,建議用可行的去代替不該做的,後來演化為成語“獻可替否”。即要多從正面去闡述自己的觀點,多提建設性意見,代替批判與否定。

從心理學角度講,“獻可替否”符合人們自尊心的需要。美國心理學家羅賓森在《下決心的過程》一書中說:“人,有時會很自然地改變自己的看法,但是如果有人說他錯了,他會很惱火,更加固執己見。人有時會毫無根據的形成自己的想法,但是如果有人不同意他的想法,那反而會使他全心全意地去維護自己的想法。不是那種想法本身多麼珍貴,而是他的自尊心受到了威脅。

羅賓森的話雖然有些絕對,但它所闡述的人人都有自尊心,人人都會自覺不自覺地維護他,卻是非常有道理的。很多時候,如果下屬的建議過於直接,會使領導自尊心受損,有失顏面。因為這種方式使得問題與問題,人與人面對面的站在了一起,除了正視彼此以外,已沒有任何的迴旋餘地,而且這種方式最容易形成心理上的不安全感和對立情緒。

領導最看重他的自尊心是否得到尊重,你的意見正確與否並不重要!

要知道,反對性意見猶如兵臨城下,直指上級的觀點和方案,怎麼會使領導不感到難堪呢?特別是在眾人面前,領導面對這種已形成挑戰之勢的意見,已是別無選擇。此時,他只有痛擊你,把你打敗,才能維護自己的尊嚴和權威,而問題的合理性與否早就被拋至九霄雲外了。

所以我們透過間接的途徑表達自己的意見,反而更容易使領導接受。這大概就是古人以曲為直的奧妙所在吧,原因其實很簡單,間接的方法容易擺脫其中的利害,淡化矛盾或轉移焦點,從而避免領導頓生敵意,在心緒正常的情況下,理智佔了上風,領導自然會認真的考慮下屬的話,就不會對正確的建議不聞不理了。

上司作出的各項決定往往都是他經過慎重考慮的,其中包含著他的心血,凝結著他的才能和智慧,輕易否定上級的決定,會被誤認為否定了上級的才能。因此當與上級意見不合時,不要正面指責,要繞一些彎子,把意思婉轉的表明,維護了他的自尊心,就容易使他接受了。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