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美食 > 正文

平遙快要失傳的民間美食秘方

2022-06-23由 皮帶耍酷 發表于 美食

即將失傳的手工藝:

寧固酥餅子

文/趙永紅

平遙《誇土產》這樣寫道:“梁官的燻醋酸格淋淋,寧固阜的酥餅子落格生生。”我小時候就聽說過寧固的驢油酥餅子名氣非常大。

近日與寧固籍的朋友冀海銘、張增慶、趙建斌等談起了製作酥餅子的話題,作為一個傳統文化的愛好者,有責仼和義務去搜集整理這一即將失傳的手工藝。於是帶著責任和使命,也出於好奇,在寧固村委主任溫強和諸位朋友的支援幫助下,幾進寧固,走訪仵金海、仵星昂、李海正、孔垂文夫婦等有關村民,在打餅子的李海正老人的積極配合下,拍照、攝影、整理文字,搞成了即將失傳的手工藝之《寧固酥餅子》,以饗各位朋友。

平遙快要失傳的民間美食秘方

寧固村孔子第七十二代孫孔德祥的酥餅子,全平遙縣有名,以香、酥為特點。吃起來必須用兩手抱住餅子,如用一隻手吃,就會落下一地碎餅片。據說過去是用騾馬油做的,製做十分精細,味道香酥可口,使人難以忘懷。當時留傳著這麼一句話:“孔德祥的餅子,酥嘍嘍的好吃。有錢我給你買的,沒錢你不用等的。”經瞭解,孔德祥共有三個兒子,大兒子孔衛國(人稱孔老大)特別擅長打酥餅子。看來名氣確實不小。還據說,解放前,有一年山上森林起了大火,連續幾天,寧固打餅師傅組織人在路邊打餅子,無償支援救火。從此,寧固酥餅子名聲傳遍全縣。

平遙快要失傳的民間美食秘方

李海正,男,1951年12月生,平遙縣寧固鎮寧固村人。據老李講,他從1975年開始就在當時的寧固供銷社跟著孔老大學做打酥餅子的手藝,到了七六、七七年開始就親自動手做了。當時候走村串巷,趕集趕會制賣酥餅子,還在城內的西大街柴油機廠門口、北操場、城隍廟街等地方經營過。有時候還到介休、汾陽、孝義等地去做買賣。當時的生意十分看好,常常圍的個水洩不通,做下的趕不上買的。大約八五、六年就在自家院裡做開,直到2006年左右因故停做。到了2011年又在寧固大街的門面上開始燒製,一直到現在。不過老李說,他自己沒打過驢油酥餅子,他一開始打的就是植物油餅子。

原料:白麵 豆油 鹽 小蘇打 白糖

工具:案板 火爐 鏊子 炒鍋 走錘 小擀杖 花磆碌 秤

工序:油酥餅製做技藝精細,要經過制酥、和麵、制餅、煎烤四道工序。

平遙快要失傳的民間美食秘方

制酥。制酥的油、面比例為1:2。先把豆油倒入炒鍋內,然後倒入適量的白麵,將炒鍋坐在火爐上,用鐵鏟子反覆攪拌均勻,熬製成酥子湯。然後上案板拌麵做成酥子。

和麵。將白麵倒入盆內,加水適量。用水有講究,冬暖夏涼。適當加些發頭(平遙人也叫發糊糊或起頭),面水比例為2:1。和起後醒1。5到2個小時。

平遙快要失傳的民間美食秘方

制餅。把醒好的面過秤計量,移在案板上,加適量的小蘇打反覆搓揉,直至面有較強的韌性時,開始包酥子。包前把油酥子也過秤計量,後用麵糰把酥子包起來。然後用手壓開,用走錘擀開。加鹽或糖,捲住,撕成分量、大小都均勻的小劑子,撕下的劑子要依次按固定的方向放置。之後用小擀杖擀開,用手卷成圓形。卷的時候要順著放置的方向去操作,確保酥子不露到外面。再用小擀杖擀開,用花磆轆擀製成形,擀制餅坯,擀的時候要自中心向四周輕輕推擀,以保持酥層清晰整齊。

平遙快要失傳的民間美食秘方

平遙快要失傳的民間美食秘方

煎烤。煎烤餅子用的是焦炭爐和鐵鏊子。先把鰲子上刷上油,然後將小圓餅逐個排在鏊子上,鏊下的火力要分佈均勻,散在周圍,鏊上的火力要集中在鏊的中心,這樣才能使酥餅漲發,心子提起。將餅子兩面的烙的略微發硬後,就可以在下層的爐膛中立起來。之後逐個按火色情況調換位置,防止烤焦。再將鏊子蓋上,稍候將酥餅翻身調換,達到火色均勻,兩面金黃即成。煎烤必須掌握好火候,爐溫要適中。

平遙快要失傳的民間美食秘方

平遙快要失傳的民間美食秘方

平遙快要失傳的民間美食秘方

從制酥到煎烤,整個過程大約十六、七分鐘。

看看!出爐後的油酥餅子清香撲鼻,色澤黃亮,層次鮮明,吃起來香酥適口,酥鬆香甜,油而不膩。

瞧瞧!買餅子的人絡繹不絕,顧客盈門。

酥餅子入口,香哪!讓人垂涎三尺。

再三詢問李海正和孔垂文,為什麼寧固酥餅子這麼好吃呢?“酥”的奧妙:

用料足。主要是油的比例大,用熟面熟油做酥子,致使餅子特別酥;

工藝獨特。做酥子時,過去是將驢油用大鍋經過幾個小時的精心熬製,去渣去腥,然後做成熟酥,現在雖用植物油,但酥子仍是熬製而成,這也是餅子酥的原因之一;麵糰揉的醒,用麵包上酥子以後要經過多次摺疊、擀制,卷的時候又特別有技巧,所以層次多;用鐵鏊子燒製定型、成半熟狀態,再用焦炭爐子烤,火力大,受熱均勻,使其蓬鬆,餅子就更酥了。

是啊!鄉愁就是味覺上的思念,無論一個人在外闖蕩多少年,即使口音變了,但對故鄉的食物,仍懷無限意念。寧固酥餅子,香飄四溢,經久流傳,但願這個手工藝能夠永遠做到傳承和保護。

平遙快要失傳的民間美食秘方

作者簡介

趙永紅,男,平遙縣人。山西省攝影家協會會員,平遙縣職工攝影協會會員。平遙縣農民文學協會、康寧文學協會會員。

本期編輯:郭亞珍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