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美食 > 正文

西四曾有位“餅子西施” 做出焦黃酥脆貼餅子少不了這幾樣

2022-01-09由 北京日報客戶端 發表于 美食

西四曾有位“餅子西施” 做出焦黃酥脆貼餅子少不了這幾樣

我小時候,老百姓的生活都比較貧困,日常生活以吃粗糧為主。玉米因為產量高、價格低,就成了一般人家的主食。像貼餅子、窩窩頭、菜糰子等,幾乎頓頓要吃,所以大街上也不乏賣這些東西的小飯攤兒。上世紀五十年代初,在西四牌樓東側的馬市大街(現在改稱為西四東大街)路北,有一小飯鋪兒,以做玉米麵貼餅子而聞名。掌櫃是一名中年女性,因頗有幾分姿色,被西四一帶的老居民稱為“餅子西施”。她家做的貼餅子確實好吃,上部鬆軟暄騰,底殼焦黃酥脆,雖然玉米是粗糧,但這裡做的卻堪比細糧,香味四溢,十分誘人。

貼餅子的原料是粗一點兒的玉米麵,加些黃豆麵會更香,放入適量的小蘇打發酵,用溫水和麵,和好後蓋上溼布,餳上一會兒。關鍵是要用直徑有一米多的大柴鍋,坐在用磚泥砌的大爐灶上,下面大火猛燒木柴,鍋底放清水,待大鐵鍋燒熱後,“餅子西施”開始挽起袖子,先用手蘸上清水,免得面沾手,再抓起一團兒和好的面,用手拍成中間厚、兩頭兒薄的橢圓形,挨著個兒貼在鍋幫上,貼上一圈兒,蓋好鍋蓋。裡面水燒得滾開,連蒸帶烤,約二十多分鐘開啟鍋,面香隨著熱氣撲面而來,用鏟子挨個兒從下往上鏟。她動作麻利嫻熟,我在旁邊看著擔心,生怕餅子掉熱水裡,但這樣的事兒從來也沒發生過,這就是技術啊!好這一口兒的人都圍著看出鍋這一場面,剛出鍋的餅子放在旁邊的笸籮裡,香氣撲鼻。四散的玉米香味就是廣告啊!大家都要買幾個,便宜好吃。尤其是剛出鍋趁熱吃,什麼都不就,順口一個下肚了。這東西放涼了或買回家再烤,味道就差多了。所以周圍的人都是買上先吃,多餘的再帶回家去。一大幫人當街圍著吃貼餅子,這場面也很壯觀熱鬧。真是貨好客自來,這家飯鋪兒就靠這一手絕活兒,生意也十分興旺。

七十年代初,我帶學生下鄉參加學農勞動,到了門頭溝永定河畔的沿河城,和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師生都被分配到貧下中農家去住,那時農民做飯、取暖都是燒乾透的玉米秸稈和撿來的柴火樹枝。我住的房東家,就是在屋裡炕前砌了大柴灶做飯,餘熱就暖炕了。房東熱情實誠,見城裡學生來住,拿出當時最好的糧食給我們做飯,那就是玉米麵貼餅子。大柴鍋裡不僅放清水,還加進小米熬粥,鍋幫上貼餅子。餅、粥同時熟,吃著熱貼餅子,喝著小米粥,就著自家醃的老鹹菜,雖然不是美味佳餚,但吃著可真香啊!

現在生活富裕了,頓頓大米白麵,粗糧倒金貴了,想吃貼餅子可真難找了。主要一是沒有大柴鍋,二是燒柴火要排放大量的煙塵,汙染環境。我家也曾自己在家裡用餅鐺烙玉米麵餅,但可不是那個味兒了,據說鍋、柴、新玉米麵缺一不可。常吃細糧就想當年的粗糧,就讓那貼餅子永遠留在味覺的記憶中也挺好。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