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美食 > 正文

飄香的煎餅-李德顯

2022-08-01由 運河記事 發表于 美食

飄香的煎餅-李德顯

《文學現場》欄目

由濟寧市作家協會主辦

飄香的煎餅-李德顯

山東省作家協會主席黃髮有 為《文學現場》欄目題詞:

文學照亮人生

飄香的煎餅-李德顯

飄香的煎餅-李德顯

飄香的煎餅

李德顯

飄香的煎餅-李德顯

進入冬季,就到了家鄉的煎餅季節。從早到晚的裊裊炊煙,沁入心扉的濃濃煎餅香味,不時的在大街小巷飄蕩著。這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鄉村情景。

這個季節,豆秸、玉米秸都幹了,是攤煎餅的好燒柴,穩火好、上火快,冬春季節的食糧要在這個季節準備。十幾家一個煎餅鏊子輪流使用,輪上兩輪就到了年關。有的一家要準備上百斤麵粉,一攤就是兩三天。麵粉大都是地瓜幹、玉米、高粱合成的,用粉碎機一轟隆就是上好的煎餅原料。那時候白麵是奢飾品,誰都捨不得用,要留著春節讓全家人吃一頓水餃,或蒸幾個饅頭待客用的。

濟寧的煎餅有用麵糊刮的,有用麵糰滾的。我家鄉汶上的煎餅,大都是用麵糰滾制的。攤煎餅可是個技術活,麵糰硬了鏊子粘不上面,麵糰稀了手又捧不住,也不好讓麵糰滾動。不軟不硬的麵糰,才能容易攤制煎餅。

飄香的煎餅-李德顯

攤煎餅時,先用布抹上一點食用油,把鏊子擦拭一遍,而後把麵糰往燒熱的鏊子上一按,只聽得“吱吱”作響,在濛濛的蒸汽中,麵糰不停地滾動著。等鏊子全部粘上面粉,在熱源的作用下,煎餅周邊均勻翹起,最後用手一揭,一張厚薄均勻的煎餅才算攤制完成。

燒火的也要技術高超,火大了鏊子滑麵糰,火小了煎餅揭不下,要穩火慢燒才行。誰家媳婦不會攤煎餅,要被街坊鄰居笑話,姑娘出嫁前要學會攤煎餅,才算是受人誇讚的好媳婦。

飄香的煎餅-李德顯

煎餅的種類有很多,有剛攤後迭起的軟煎餅,現吃現做的菜煎餅,加芝麻五香粉的鹹煎餅,還有重複烙制的酥煎餅。軟煎餅有嚼勁,卷棵大蔥蘸大醬,別有一番情趣,兩個煎餅下來,累得兩腮痠疼。酥煎餅乾焦,吃上兩個能把嘴角磨出血來。還有那菜煎餅,雖然鬆軟可口,卻不宜久村;唯獨那軟煎餅和酥煎餅,能伴隨人們度過整個冬季。

那時候的冬天,整個冬季的忙,修橋、挖河全靠人力,家裡人怕出工的著涼,總是讓他們帶上大包大包的煎餅。人們趕集上店,要懷揣幾個煎餅;村幹部去縣城開會,也要帶上煎餅。為的是在那時興糧票的年代不餓肚子。

煎餅是農民整個冬季的時令口糧,是農村遊子的方便食品。我的高中,就是煎餅陪我度過的。每個星期六的任務,就是回家帶煎餅。第二天一大早,母親總是早早地把一大包煎餅準備妥當,讓我在學校盡情的享用。看到一家人每天地瓜、瓜幹糊糊就鹹菜,捨不得吃上幾個煎餅,心裡總有一種說不出的滋味。我計算著六天煎餅的數量,儘量為家裡省下幾個煎餅。可母親發現後,也總是把我拿出的煎餅再放回去,直到我離開家門才放心。那時我在想,如果能可著肚皮吃上煎餅也是一種幸福。

飄香的煎餅-李德顯

光陰似箭,歲月穿梭。匆匆一晃幾十載,家鄉的煎餅鏊子沒有了,會攤煎餅的大媽們變少了,有的地方甚至把煎餅製作工藝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但煎餅季的濃香,忙忙碌碌的身影,時刻勾起我對家鄉的懷念。“煎餅卷大蔥”的文化符號,時時激起我對家鄉親人們的感激和敬仰。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