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美食 > 正文

快來看看咱焦作的小吃:不翻兒

2022-06-21由 風趣搞怪 發表于 美食

不翻兒

博愛縣清化街的“不翻兒”,一種普通卻又奇特的風味小吃,一種凝聚了濃郁地方文化特色和民俗的美味,從製作過程到入口後的味道,已不僅僅是簡單的人工付出和滿足食客的食慾,而是從視覺、味蕾都能勾起人們兒時的記憶以及對家鄉山山水水那剪不斷的情愫。

快來看看咱焦作的小吃:不翻兒

造型獨特味道鮮美的一道美味。每天早上,博愛人都習慣先來到清化街上吃點早餐,然後再去上班,一碗滾涼粉或油茶,再配上幾個不翻兒,這就是他幾十年來雷打不動的必吃美味。

快來看看咱焦作的小吃:不翻兒

在博愛,不翻兒是一種具有悠久歷史的民間風味小吃,看起來色澤金黃,吃起來細膩絲滑、味道鮮美,在當地,這種美味還被稱為小鏊煎餅、米麵煎餅。這幾種稱呼正好說明了不翻兒的食材和製作工具、工藝。由於不能像一般烙制煎餅一樣來回翻動,必須一次製成,人們形象地稱之為不翻兒。

不翻兒的主要食材是小米,一般要在頭天晚上浸泡五六個小時,然後磨成汁,再新增調料後,用鏊煎烙。製作不翻兒的工具鐵鏊,其造型獨特,與一般鏊不同,直徑只有碗口大,中間鼓起,烙成的煎餅四周厚,中間薄,就像過去人們戴的禮帽。製作不翻兒時不能用大火,而是小火慢烙。

在許多博愛人的心中,不翻兒是伴隨著自己一起成長的、一種獨特的家鄉風味。而據說,不翻兒已有200多年曆史了。

傳說乾隆十五年,清高宗弘曆暢遊月山,在許良竹塢郡驛館無意中吃到不翻兒,感覺格外香美可口。回到北京後沒多久,吃膩了宮中飯菜的乾隆帝又想起了在許良吃的不翻兒,便叫御廚製作,可咋吃也沒有原來的味道。後來,乾隆再遊月山時,又特意叫人去清化街上買一些不翻兒。乾隆吃後十分滿意,感嘆:真可謂地方小吃勝佳餚啊!

在博愛人心目中,每天早上喝一碗滾涼粉或油茶,再配上幾個不翻兒,清爽鮮香中,糯糯的小米麵香味在唇齒中彌散,簡直是一種絕配的美味。

快來看看咱焦作的小吃:不翻兒

據說,許多生活在外地的博愛人,回到家鄉,都會特意點名要喝滾涼粉,吃不翻兒。“親還是鄉里親,飯還是家鄉的香,只有吃上家鄉的風味美食,才能真正找回家的感覺。”這些回到博愛的異鄉客說的話,也許最能反映出這種美味在博愛人心中的分量。

餐飲文化與人類的遷移行為有很大的關聯,許多美食隨著人們的遷移,流傳到各地,在歷史的演變中,有的逐漸沒落消失,有的衍生出不同的特色。不翻兒這種美味,在山西省一些地方有流傳。而在河南,相近的是濟源的雞蛋不翻兒。在洛陽還有一種美味叫不翻兒湯。

不翻兒製作起來比較麻煩,開店經營者,一般需要準備五六個鏊,每天4時就要烙制,而賣出一個不翻兒的利潤則相對較低。以前,在博愛縣清化街上比較有名的有好幾家:王家、李家、趙家、胡家等,其中王家、胡家名氣最大,做得也最早,據說有四五代了。目前清化街上只剩下老胡這家百年老店一家了。

焦作日報全媒體記者 陳東明 攝影報道

總監製:李建陽

監製:劉晞暄王言

統籌:楊傑張乙晨 郭子軒

主編:王言責編:趙曉曉

校審:王盈燕編輯:郭子軒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