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美食 > 正文

客家寧化,不一樣的豆腐,客家菜中王-“駝子”

2022-06-22由 食探長1388 發表于 美食

今天我給大家大家介紹的是客家人人愛的“駝子”,看名字很多人也許都沒聽過不知道它是什麼,那他究竟是什麼東西,今天為大家一一道來。

“一身清淡七分水,通體晶瑩四面光。富貴貧困皆厚愛,人人稱其菜中王”。詩中說的就是豆腐(駝子),是農村過年家家戶戶都要準備的一道菜品。祖輩們傳下來的把豆腐進一步加工成駝子的技藝,讓這裡的駝子與眾不同。

客家寧化,不一樣的豆腐,客家菜中王-“駝子”

帶著神秘面紗的駝子

“駝子”名稱的由來,其實還是有典故的,其中在客家傳得比較厲害的兩個,具體哪個真偽作為客家人的我也不是很清楚。

由來一:民間故事

相傳,早年在寧化城關的北山腳下住有一戶駝揹人家,專做豆腐營生。他做的豆腐乾遠近聞名,每天都供不應求。久而久之,人們一見他挑著豆腐乾來賣,就叫“駝子”。慢慢地“駝子”成了豆腐乾的代名詞。

由來二:《寧化客家小吃》

在縣小吃辦編制的《寧化客家小吃》一書中還有一種解釋。

寧化地處偏僻,歷史上貨物往來只能依靠人力運輸。某日,水茜一幫挑夫準備前往汀州府,臨行前一位老挑夫因病便讓外省女婿頂缺。大夥行至曹坊鎮藥裡逕時,夜色漸濃,一行人便在村落歇宿。半夜,女婿起來解手時聽見五中主婦問“這批挑夫怎麼辦?”屋主答:“部分切成塊,部分再剁成漿。”小夥嚇得急忙跑向屋內,帶著大夥挑起擔子就跑。屋主夫婦聽見動靜追上去問為何不辭而別,挑夫將情況告知後,大笑不止。原來,他們以做豆腐為生,而在客家方言中挑夫與豆腐為諧音。

由於外省女婿鬧出的笑話,讓屋主夫婦決定將豆腐為此事改名,又想到因挑夫長期負重,背有點駝,於是他們就把豆腐稱為“駝子”。

故“駝子”名稱的由來就是這樣來的,說簡單點他就是豆腐進一步加工而成的二次元產品,但是口感跟豆腐切是完全不一樣。首先我們來講講駝子的製作。

製作駝子,前面的過程與製作豆腐腦的過程大同小異,幾乎沒什麼差別:

1。將黃豆泡發至膨脹

2。將泡好的黃豆放入石墨中,慢慢細磨(現在幾乎都是機器磨);

3。用紗布將磨好的純豆漿糊進行過濾,反覆擠壓搖動除去豆渣;

4。將過濾好的生豆漿放入鍋中,慢慢熬製

5。輕輕地轉動瓢,讓酸水一點點地溢位並與豆漿融合,遊漿半小時後,豆漿開始出現絮 狀沉澱與水分離,豆腐腦就形成了

客家寧化,不一樣的豆腐,客家菜中王-“駝子”

遊漿

6。將豆腐腦裝進模具,用棉紗布包裹定型,再蓋上大石塊,擠壓出多餘的水分;

客家寧化,不一樣的豆腐,客家菜中王-“駝子”

裝入磨具

客家寧化,不一樣的豆腐,客家菜中王-“駝子”

壓幹水分

7。將成型駝子放入鍋中煮一小會,最後撈起放涼即可

客家寧化,不一樣的豆腐,客家菜中王-“駝子”

駝子小煮

駝子製作過程跟製作豆腐腦以及豆腐過程大致相同,只是遊漿和定型與豆腐有所不同,最後導致口感跟豆腐也不同,駝子講究不同的烹飪,不同烹飪煮出來的味道也是大不相同。

作為寧化人,滷的、燜的、煎的駝子肯定都吃過。首頁我們來說說滷的駝子,滷製駝子先首先準備好槽頭肉或五花肉,先放入鍋中整塊整塊的肉爆香,然後加入清水,放入生薑、大蒜、八角桂平、老抽、鹽巴、白胡椒調味,將駝子對半斜切後或整個放入鍋中(滷的時候加入整塊的鴨血,鴨血味道也是一絕),大火燒開後轉小火滷製2個小時左右,將肉和香料的香味鹽味全部滲透進駝子中,色澤鮮豔,後面文火保持受熱,要吃時打撈幾塊,加入本地辣椒醬,兩口一個,一人起碼能吃5-6塊,根本停不下來。

客家寧化,不一樣的豆腐,客家菜中王-“駝子”

滷製辣駝子

客家寧化,不一樣的豆腐,客家菜中王-“駝子”

不辣駝子

燜和煎的其實跟煮豆腐差不多,由於駝子都是用遊漿定型,跟豆腐石膏定型不同,所有出來的口感也是完全不同的。燜和煎的這種常常只有在家中日常菜中才會進行烹飪,後續在進行實地影片更新是會給大家一一帶來。

看到上面色澤鮮豔的駝子,您是否有股衝動去品嚐下它的美味,歡迎到客家來做客,幾乎街邊的小吃店都會有這道經典的菜系。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