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美食 > 正文

上海人的豆腐菜

2022-06-22由 新民文化 發表于 美食

豆製品在上海人的家常菜中佔有重要一席,上海人歡喜的豆製品有豆腐、豆腐乾、百頁、素雞和油豆腐等,其中的主角是豆腐。就說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普羅餐館,為大排打底的,除了現常見的青菜,還有豆腐。那湯更是被豆腐獨霸,有豆腐湯、豆腐血湯、肉絲豆腐湯、鹹肉豆腐湯等。

上海人的豆腐菜

上海人的豆腐菜多做熱菜,或炒或燉,或湯或羹。在上海人的豆腐菜裡,豆腐也作為獨立力量登臺唱主角,代表就是臭豆腐。老底子食油配給,捨不得油炸;遇到毛豆上市就來只毛豆子紅燒臭豆腐。而常態做法是清蒸,我比較歡喜用蔊菜梗燉;菜梗青來豆花白,味道鮮美,說這是寧波菜,也是老家嵊縣特色。在外省也是臭豆腐獨撐市面,如在長沙九所吃的火宮殿臭豆腐,在徽州吃了不少的毛豆腐。

十多年前,繼臭豆腐獨領豆腐菜風騷多年後,馬橋豆腐橫空出世成網紅。感覺它是豆腐與油豆腐的結合體,歡喜的是那一股我稱之為“煙火氣”的味道。似我下鄉所在的生活服務連所做的豆腐,黃豆經磨漿、大鍋煮、扯漿、放滷點漿、擠壓豆花等蝶變豆腐,就帶有這麼股煙火味。

在老上海,還有款豆腐單挑大樑的蠔油豆腐。那天,李璜在美麗川菜館宴請梁實秋和徐悲鴻、蔣碧薇夫婦。貌不驚人的蠔油豆腐,躺平於頭號大盤。梁實秋描述道,“上面平鋪著嫩豆腐,一片片的像瓦壟然,整齊端正,黃橙橙的稀溜溜的蠔油汁灑在上面,亮晶晶的。”首次品嚐的他是“詫為異品,此後數十年間吃過無數次川菜,不曾再遇此一傑作。”還是梁先生有口福,我多次入川,與蠔油豆腐至今未有豔遇。

唱主角的豆腐還是不如它做配角的多。一是做蔬菜配角,上海人歡喜燒薺菜肉絲豆腐羹,羹勾芡而成,上海人叫“嘖尼”,用的是上海人叫“菱粉”的澱粉。過去薺菜難買,加上又是季節性產品;由此成為豆腐羹中的佼佼者。

上海做素菜搭豆腐有的名店名菜不少,有老城隍廟春風松月樓的蘑菇燒豆腐,有淮海路原離家不遠綠野飯店的麻辣豆腐、成都飯店的家常豆腐、潔而精的麻婆豆腐,還有南京東路四川飯店的乾燒豆腐等。

配角之二是為葷菜當綠葉,常見的是蝦仁豆腐、鹹肉豆腐等。原先,高大上的蟹粉豆腐只出現店家,如王寶和,每次去必打卡。現在,家裡也能做。早年,上檔次的葷菜+豆腐還有鎮江菜老半齋的蝦腦豆腐、徽菜大富貴的三蝦豆腐等。也有做大眾化出名的,就像本幫德興館的炒肉豆腐。

與葷菜牽手的豆腐,我常做紅燒昂子魚豆腐,它與胖頭魚也是黃金搭檔。我覺得胖頭魚篤豆腐勝過粉皮,如1935年《人生旬刊》發的《上海的吃》所說:“豆腐更燒得入味,絕無豆腥氣和苦味。”這道菜做得名氣響的,要數杭幫知味觀的魚頭豆腐和魚頭鹹肉豆腐。

在豆腐菜中,豆腐多以方面孔亮相,鮮有以圓的面目出現。本地有梅隴鎮的龍圓豆腐,外省有貴州菜的炸豆腐丸子,一隻只像咖啡檯球,不過球是空心的。

小時候,豆腐不做冷菜,主要考慮到衛生。那時的豆腐無牌無包裝、保質期短,買豆腐還要自帶容器。當時冰箱未普及,有人發明保鮮土法:碗中豆腐浸水,置水龍頭下,開龍頭滴水,水入碗使水流動來達到保鮮。鄰居還教了另一種保鮮法,把豆腐浸沒在涼鹽開水中,豆腐就不會發酸。一般是500克豆腐放鹽50克,如想多儲存幾天,就稍許多放些鹽,最長儲存一週沒問題。吃的時候,把豆腐用淡水泡一下再下鍋。

1985年5月,閘北豆製品廠引進全國首家盒裝內脂豆腐生產流水線,日產玉蘭牌內酯豆腐1。8萬盒。內酯豆腐吃口好且衛生,儲存期比赤膊豆腐長,一時成為暢銷貨和緊俏品,菜場還拿它搭售滯銷品。它令上海人的豆腐菜又添冷盤一族:皮蛋拌豆腐、鹹蛋拌豆腐、榨菜末拌豆腐……

現在,市場上的豆腐琳琅滿目。本不知絹豆腐、丸豆腐、臻豆腐等的區別,後才明白是各自黃豆含量不同,含量越高價越貴。(袁念琪)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