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美食 > 正文

鍋邊糊的起源及美味做法

2022-06-15由 林氏美食使者 發表于 美食

鼎邊糊

,是福州著名小吃,凡在福州生長或長期客居福州的人無不愛吃;一直流傳到福建省各地。其主料為米漿,作法為以圓鍋煮滾水,放入海鮮(如海蠣、魚乾、魚肉、蝦米、蛤蜊)、蔬菜、肉類等材料煮成湯底,再將米漿淋一圈在鍋內上半部,待米漿稍被燙幹後用鍋鏟刮入鍋中隨湯汁烹煮。因為是將糊(米漿)淋在鼎內的邊綠,故名“鼎邊糊”。市場上也有鍋邊片出售,不過風味相差很大。

明清時期鼎邊糊經由龍游商幫引入浙江的龍游、金華,在當地被稱為“

龍游糊

”、“

福建羹

”。傳入浙中地區的鍋邊糊因當地不靠海,配菜略有改良:金華的“福建羹”配有豆瓣醬、豆芽、木耳、海帶、蝦仁、筍乾、蔥段等;龍游的“糊”則放有榨菜。

明朝嘉靖年間,福州沿海城鄉常遭倭寇騷擾,戚繼光帶兵入閩剿倭寇,受到當地民眾的擁戴與歡迎,老百姓經常送糧送食犒勞戚家軍。有一天,戚家軍到了福州南郊,當地鄉民擺下八仙桌,主動送來大米、魚肉、香菇、蝦皮等,準備熱熱鬧鬧地招待凱旋的戰士們。就在此時,又有一股倭寇襲擊,戚繼光問清情況,馬上集合隊伍準備殲滅敵寇。老百姓一聽著急了,無論如何也要讓戰士們吃了飯再去打仗。不知是誰靈機一動,將大米磨成漿,肉絲、蜆子、金針、木耳、蟶乾、乾貝等一股腦混煮成清湯,淋米漿於鍋邊,不消一刻鐘,一鍋又一鍋的鼎邊糊就出來了。眾將士吃飽後奮勇上陣,把倭寇全部擊敗。“做夏”吃鼎邊糊,緬懷民族英雄,也有著愛國主義的內涵。

鍋邊糊

鍋邊糊的起源及美味做法

一樣米養百樣人,福州人把米做成了鍋邊。普通的粳米浸一浸,放入水磨磨成米漿,要不稠不稀。鍋裡先燒半鍋好湯,湯以上的那一圈鍋面刷一層油。稍後,才蘸一蘸米漿,飛速“漆”在這圈鍋面上,蓋上鍋蓋。三五秒鐘,揭開,鍋邊已烘得略幹,剷下稍煮,加調料,起鍋。

用料

鍋邊片小蝦米/活蝦丁香魚芹菜/蔥乾貝蝦油味精鹽

福州人的早點---鍋邊糊的做法

鍋邊先放入水中浸泡5-10分鐘

鍋邊糊的起源及美味做法

所需要的配料可先洗淨,切絲,備用

鍋邊糊的起源及美味做法

鍋燒熱,加少許油,將配料先翻炒

鍋邊糊的起源及美味做法

加入清水,水量可根據個人喜歡,可多加,也可少加,等水燒開後,加入浸泡好的鍋邊片,等燒開,加入蝦油,味精,鹽

鍋邊糊的起源及美味做法

承入碗中,就可食用啦。

鍋邊糊的起源及美味做法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