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美食 > 正文

有一種美食叫“燒殼子”,曾經是“貢品”

2022-06-01由 隴上非遺 發表于 美食

window。DATA。videoArr。push({“title”:“這就是燒殼子,拿起一個掰開,看得我食慾大增好想吃啊!”,“vid”:“b09267nv4y1”,“img”:“http://inews。gtimg。com/newsapp_ls/0/10285496540_640480/0”,“desc”:“這就是燒殼子,拿起一個掰開,看得我食慾大增好想吃啊!”})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可見在生活中,食首先是第一位的。嘉峪關燒殼子是一朵燒製而成的麵食之花,流行於民間,發揚於民間。其美味、耐存的優點,成為嘉峪關人飲食中不可或缺的食物。在過去,燒殼子是婚喪嫁娶時的必配品,是逢年過節走親訪友的最佳禮品。

有一種美食叫“燒殼子”,曾經是“貢品”

傳統燒殼子的味道,全在於揉麵和燒法。先是自制酵母發酵,加入麵粉、雞蛋、清油和麵,經過二次發酵,再新增食用鹼,多次搓揉,擀製成一張麵餅,然後抹上清油,撒上香豆粉或胡麻,捲起來切成二寸來長的墩,做出花捲、百葉、石榴、桃子等花樣不同的造型。

有一種美食叫“燒殼子”,曾經是“貢品”

燒殼子是嘉峪關傳統麵食中最常見、最受歡迎的一種“麵包”。本地人用上等的精白粉和當地獨有的香豆粉,以潔淨山泉水和麵烤制,十分講究色、香、味、形。由於它的製作過程是將和好的面裝入罐子內或特製鍋內,用麥稈燒烤而成,故取名為“燒殼子”。

有一種美食叫“燒殼子”,曾經是“貢品”

燒殼子製作時要將燒鍋架起來,用麥草燒熱,把做好的麵糰放入熱鍋內蓋上蓋,扒開燒好的火堆,將帶有火星的柴灰蓋一部分到燒鍋蓋上。燒鍋系生鐵鑄成,形狀似帶蓋的圓鐵盒,蓋中間有挑蓋的耳子,有大有小。由於上下左右四面加溫,裡面的燒餅上下和邊緣都上火,烤得黃而脆。

有一種美食叫“燒殼子”,曾經是“貢品”

燒殼子也有用本地特有的一種土法——“饢坑燒製”的。有烤成燒鍋一般大的,也有小巧可愛的,大的在食用時,要用刀切成塊。燒殼子吃時香而脆,還具有不變質、好貯存的特點,最適於外出的人攜帶。夏天保質期長,不易變質,冬天出門帶上不會凍住,再則不易破碎。

有一種美食叫“燒殼子”,曾經是“貢品”

一般家裡有喜慶大事,要做宴席待客,提前幾天先燒好燒殼子,做為席上的主食,尤其泡羊肉湯,其味更佳。有些婦女,能做出花捲、百葉、石榴、桃形的燒殼子。

有一種美食叫“燒殼子”,曾經是“貢品”

據瞭解,燒殼子原創於甘肅涇川縣的藍家山,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在漢唐時期,涇川是古絲綢之路的要衝,藍家山的人用上等的精白粉和當地獨有的香豆粉,以潔淨山泉水和麵烤制,十分講究色、香、味、形,銷售給來往於絲綢路上的商賈。過往的商賈,也常用燒殼子、水果敬獻神靈,祈求旅途平安。燒殼子在清朝時,作為貢品,為皇室享用,更使其美名遠揚。

非遺傳承人展播

民樂竹馬舞之段興盛

段興盛,

生於1961年,張掖民樂縣人,教師。1980年開始學竹馬舞,師承翟興榮。近年來,將技藝傳授給徒弟王文生、黨允、王春生,郭石頭等人。現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專案民樂竹馬舞的市級代表性傳承人。

須知:非遺專案、圖片、影片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