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美食 > 正文

沒有鵝頸的“鵝頸鍋”

2022-05-26由 潘潔晶 發表于 美食

週末帶三個娃出去玩,中午在一個餐廳吃飯。我點了個很“名不副實”的菜:菜名叫什麼“鵝頸鍋”,但事實上,裡面沒有鵝頸。類似於老婆餅沒有老婆,魚香肉絲沒有魚,獅子頭沒有獅子。那是個把炸響鈴、青菜、蛋皮、黑木耳燉在一起的菜。之所以叫“鵝頸鍋”,大約覺得炸響鈴長得像鵝脖子。

沒有鵝頸的“鵝頸鍋”

(就是這個菜,炸響鈴像不像鵝頸呢?)

用炸響鈴燉菜,跟油條下火鍋一樣,都是另闢蹊徑的吃法,雖然不脆了,但卻多了吸收了湯汁之後的鮮美。

其實,炸響鈴又為何要叫“響鈴”呢?本身也名不副實,明明就是豆腐皮包肉嘛。咱中國人給菜命名,法則有二:寫實命名法和聯想命名法。寫實命名的,比如番茄炒蛋、蔥油鱖魚、麻辣小龍蝦。聯想命名的則包羅永珍,可能根據歷史掌故、名人食趣、菜餚形象等等方面,為菜餚取名,比如東坡肉、螞蟻上樹、炸響鈴。

那麼“響鈴”的聯想是怎麼來的?俞平伯在《略談杭州北京的飲食》裡這樣說明:“其製作以豆腐皮卷肉餡,露出兩頭,長約一寸,略帶圓形如鈴,用油炸脆了,吃起來嘩嘩作響,故名響鈴兒。兒字重讀,杭音也。”

看,響鈴其實是杭州人的叫法,豆腐皮多,肉餡少,油炸之後,確實一咬就脆得掉渣。而咱紹興人做這道菜很實誠,肉多、豆腐皮少,所以即便油炸了,也並不見得脆得跟響鈴似的。另外,咱很多時候就直接蒸了吃,放點生抽就很美味了,名字呢,依然叫它“豆腐皮包肉”或者“肉包子”。

我五六歲時,每逢幼兒園暑假,都去馬鞍外婆家住。外婆照顧我吃喝從不吝嗇。一日三餐加點心零食豐富多彩。早上餛飩、麵條、生煎、小籠、粽子……每天不重樣。中餐和晚餐給我吃得最多的是螃蟹、蝦、鰻魚、雞肉、烏鱧魚、豆腐皮包肉。夜裡,小舅舅帶我看完電影或者兜風回來,外婆還會給我做一碗泡飯當夜宵,把她浸在蝦油裡的雞肉撕成雞絲給我下泡飯,沒有蝦油雞的時候,她就改成她自己曬的蝦乾。

外婆的主打菜中,我最愛的,還是豆腐皮包肉,外婆則叫它肉包子。小時候,我們哪裡聽過“響鈴”這麼高大上的名字呀。

跟我一樣愛吃響鈴的還有司徒雷登。這位解放前最後一位美國駐華大使從小在杭州長大,他在杭州酒樓吃飯時,若是點了幹炸響鈴,必定要特地交代:“響鈴兒要熬稍!”“熬稍”就是“趕快趕快”的意思。

現在很多外地人來杭州,總要嚐嚐“杭幫菜”,然後看著選單好奇啥是“炸響鈴”。結果端上來一盤食物,炸到極度脫水,硬得咯牙,而且還配了番茄醬,吃了感覺沒花頭,還不如麥當勞的薯條呢。所以就把幹炸響鈴、西湖醋魚、龍井蝦仁並稱為三大抻面子的陷阱杭幫菜。

貼上了“杭幫菜”的金標籤的響鈴,也是很委屈,因為其實我們普通老百姓家裡的響鈴不這樣。比如,我外婆包的“多肉版”響鈴,就不會有人不誇讚的。

(除了響鈴放湯,我們還點了花雕雞,雞很小隻,下面還鋪了幾塊豬蹄)

沒有鵝頸的“鵝頸鍋”

(這也是個分量很大的菜:一品海鮮鍋,裡面有一整條魚,還有蝦、蝦姑、螃蟹、貝殼、菌菇)

沒有鵝頸的“鵝頸鍋”

(雙胞胎愛吃雞蛋幹,吃得見底了,才想起拍照……。。)

沒有鵝頸的“鵝頸鍋”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