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美食 > 正文

舌尖上的童年——岫岩羊湯

2022-05-23由 ZCD愛新覺羅 發表于 美食

舌尖上的童年——岫岩羊湯

羊湯全國各地都有,西北人天天都喝到。青海人說,我們的羊最好吃,因為我們是黃河上游,草和水乾淨;到了陝西,陝西人說,我們這裡的羊最好吃,因為我們是黃河中游,恰到好處;到了內蒙,內蒙人說,我們這裡的羊最好吃,因為我們這裡是黃河下游,味道最為濃厚。

其實吧,吃來吃去,感覺都一個味兒,肉還是那個羊肉,湯還是那個羊湯,實在是吃不出其中的差別。

西北的羊肉已經名揚天下,東北的羊肉卻鮮為人知。

東北其實不太吃羊,但是愛喝羊湯。

這其中可能隱含著一個秘密:因為東北的羊數量少,吃肉的話,不夠吃啊!

喝湯的話,倒是可以人均來幾碗,隨便“造”,大家都能分享到美味。

不信,您且看岫岩羊湯。

東北的滿族羊湯,遼寧岫巖的黃花甸羊湯最地道、最獨特,岫巖滿族自治縣的羊湯,正宗滿族的傳統味道。

滿族人喝羊湯喜歡山羊,這是因為山羊的羶味足,棉羊不羶,口味當然就不行了。而羊又是食草動物,屬天然綠色食品,肉不膩,人吃了不會增加脂肪。

舌尖上的童年——岫岩羊湯

每年的伏天,在遼東有這麼一說,“頭伏蘿蔔、二伏菜,三伏殺羊去瘟災”。就是說三伏進入立秋,溼度大,天氣熱,人們殺羊喝羊湯可以達到大汗淋漓,驅瘟去署,也是為了身體健康“搶秋膘”。在70年代,再困難的家庭,這個時候也串聯幾家共同買一隻羊殺了,然後大家一分,回家熬羊湯,一家老小大喝一頓。

滿族羊湯的正宗喝法是:羊殺好後,把羊卸成小塊,入鍋,大的骨頭需要砸開,這樣熬出的湯有味,待羊肉烀好後撈出。然後將下水(下貨)翻洗乾淨,另鍋煮熟。一般烀肉需要3個小時左右,肉撈出後,把肉拆下,骨頭繼續放在鍋裡熬,這時的湯呈乳白色,下一步把拆下的肉(切成微小塊),集中裝在一個盆裡,把下貨(肚、腸、肝、肺)和血塊(殺羊時用盆接血然後煮熟切成小塊)連同拆骨肉裝在碗裡,用滾燙的羊湯浸熱,加入適量羊湯,再加醋、精鹽、味素、辣椒麵、蔥花、香菜就可以了,根據客人的口味不同,還可以調以芥末油、辣椒油等,喝羊湯,就火勺,一頓正宗的滿族羊湯保管你喝個夠,吃個飽,出個透(汗)。

這滿族的羊湯,還有個傳說呢!

相傳清康熙年間,一次康熙皇帝外出巡獵到一個山溝。圍住一群梅花鹿,其中一隻毛色光亮、兩目有神,康熙皇帝不忍傷它。正遲疑間,那隻梅花鹿向北飛奔而去。康熙皇帝隨即策馬追出,不覺追到了另一個地界,只見那鹿一閃鑽進了柳林沒了蹤影。

鹿不見了,康熙皇帝因一路奔波餓勁上來了,此時,忽然一陣香味飄來,康熙皇帝抬頭看見一家小店,店內一老者正在忙碌著,鍋中煮著噴香的東西。遂招呼老者:快來點飯!

片刻,老者將飯食端上,康熙皇帝也顧不上問是什麼,就大口大口吃起來。一會兒,兩個燒餅和兩碗湯就一掃而光。

打住心慌之後,康熙皇帝才覺出這湯回味無窮,便問這究竟是什麼湯。老者告訴他是用羊雜碎做的,叫羊雜碎湯。康熙皇帝聞此大悅,隨口作詩一首。

喜峰口外遠,塞北古道長。

野鹿入柳林,山溝羊雜湯。

開店的老者萬分感激,遂做牌匾山溝御膳羊雜湯掛於小店前。

舌尖上的童年——岫岩羊湯

您要是有緣到遼寧岫巖滿族自治縣喝滿族羊湯,在店裡,你必須知道這樣的規則:碗裡的羊雜肉,是不能再填了,湯,卻可以無限次加下去。

這其實是羊肉少、人口多的時候,一種部落文化的聰明做法。

假如一個部落,今天就捕到一隻羊,大家分,羊肉是不夠吃的。怎麼才能讓每一個人,都能吃到羊肉呢?這就很考驗部落長老的智慧了。你想想看:燉成羊肉來分,固然實在、美味,那絕對是個“硬菜。”但是,一隻羊的肉,太少不夠分哪!況且,即使羊肉夠分,一人一小塊,也不好分:不同部位的肉,品質也不一樣啊,分配不平均的;所以,問題來了,無論你怎麼分肉,無法絕對平均,還是有人會有意見。

滿族羊湯這個做法巧妙地解決了這個問題:

把羊肉、羊雜混在一起大鍋亂燉,這樣燉完一大鍋羊雜湯之後,平均分配,可以做到一人一小碗混合羊雜肉。然後,剩下的湯,可以任意加。因為湯沒了,可以繼續加水燉啊!水是可以無限制加的嘛。總之,這個方法,可以說做到了分配得絕對公平。

喝滿族羊湯要有個小小的技巧:你喝一大口羊湯,偶爾吃到一小塊肉,美味呀!再喝一口湯,再吃點羊雜肉,美味呀!

你要清楚地記得:碗裡的肉是不能再加了,湯是無限量的。所以,你得小口小口的吃肉,大口大口地喝湯。理智和情感始終保持在和諧統一中。

總之:你可以放肆喝湯,但是要謹慎吃肉。這樣才能體會到滿族部落文化的精髓:既粗獷,也精明。

舌尖上的童年——岫岩羊湯

當然,大口地喝純粹的羊湯,也是太油膩了,需要加一些簡單的配菜、配料才好。滿族羊湯的配菜簡單:蔥花、香菜,配料也簡單:味精、鹽、辣椒麵、孜然面。一大碗羊湯,加入配菜配料後,變得可口而不油膩了,一口喝下去,鮮味直衝。還要有白醋,白醋是解除膩味的法寶。

但是,這樣吃,感覺還是有點不過癮哪!為何?大口地喝著湯,卻得小心翼翼地吃著肉,總歸是有點不敞亮,這畢竟不是黑土地的性格作風,還是有辦法填補這個空白的:這就要說到重點了——筋餅。

舌尖上的童年——岫岩羊湯

筋餅——筋道的餅,而且很薄很薄的。薄到什麼程度?薄如紙。這個筋餅,不知誰研究出來的,我想一定是滿族人裡有見識的人,細膩的、有文化的人研究出來的。細膩的筋餅,粗獷的羊湯,和碎羊雜肉偶遇的驚喜。猶如一個賢惠的妻子,粗壯的丈夫和活潑的孩子,組成一個和諧的家庭。這種搭配:就令人非常滿意了。

這種羊雜和湯的搭配,反而更適合現代人了,正是因為一大半是湯,一小半是羊雜肉的搭配,才讓羊湯不那麼過於油膩,再加上精細的筋餅,組合得錯落有致,這實在是個現代而且符合科學飲食精神的搭配。

圖片來源網路,侵權必刪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