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美食 > 正文

我在北宋吃什麼?民以食為天,北宋百姓的一日三餐!

2022-05-16由 博史 發表于 美食

“民以食為天”是大部分中國人的人生信條,“吃好”也是華夏民族千百年來的追求。在物質生活並不豐富的過去,想吃上一頓豬肉,可能都要等到逢年過節。如果我們去到了宋朝,去到了被許多人稱讚的經濟繁榮的北宋,我們能不能實現“豬肉自由”呢?

一、平民的早飯——主食的選擇

這裡是北宋,具體是哪位皇帝我還真不太記得了,不過我聽說過有一道“東坡肉”,入口即化,肥而不膩,端的是無比美妙。那種如咬開雲層的柔軟,可能真的是仙境吧。

我在北宋吃什麼?民以食為天,北宋百姓的一日三餐!

不過這好像是一場夢,醒了很久還是很感動……這口水流的,我這衣服怕是要換洗了。

窮苦的人家這頓早飯也是不能省的,如果沒有吃早飯就下田裡幹活,可能要不了多久就要一頭栽下去。

早上天剛矇矇亮,也不知是不是夢的原因,只感覺飢腸轆轆,便起了一個大早,循著酒店亮起的燭光,來到了一間酒店。點了兩份烙餅,一碗稀粥。這頓早飯吃的,嗯,香!

我在北宋吃什麼?民以食為天,北宋百姓的一日三餐!

雖然這裡是酒店而不是民居,但我坐的這種高桌大椅,卻已經成為了宋朝習以為常的東西,漢人也再不是席地而坐了。酒店內的裝潢還挺講究,不似其他那種奢華氣派,這間酒店的佈局比較簡單,但也不是簡陋,而是窗明几淨、清新素雅,坐在這裡用餐頗讓人舒服。

看著旁邊鄰桌的兩人吃得津津有味,白色圓形隆起的形狀,一撕開裡面有餡料,那桌的食客邊吹邊咬上一口,吃得那叫一個投入。這個時候的

再稍遠的一桌的吃食有點奇特,隔著老遠就能聞見香氣,仔細一看才能發現,這竟然是一種烤制的餅類食物。

這種烤制的餅類食物稱為“胡餅”,是先由發麵製成餅坯,,然後放進爐子裡烤熟。這種餅烤熟後顏色嫩黃,香氣誘人。並且因為這種烤制後的餅失去了水分,易於儲存,所以許多遠行之人會備上一些以作乾糧。

我在北宋吃什麼?民以食為天,北宋百姓的一日三餐!

胡餅上面是有芝麻的

吃著胡餅的那人旁邊一桌的人正埋頭在碗裡,拿著湯匙小心地喝著,又像是在吃著什麼。湊近了看就能發現這竟然是一碗麵片湯,難怪這位仁兄吃的是津津有味。

向窗外看去,這個時間城門已經開了,有些推著車的小商販已經進入了城裡,小車上有的還冒著熱氣,不用看都能知道,這準是推著車叫賣的攤位了。

“沒想到來得這麼早。”

我看著樓下的幾個手推車從眼皮下穿過,早晨的太陽還沒有完全升起,這些住在城外的攤販居然已經進城擺攤了。

二、富民的午飯——蔬菜的搭配

今天早上的烙餅味道真的不錯,就算到了中午,還能隱約聞到早上吃的烙餅的餘香。看著自己廚房裡冒出來的炊煙,看來今天中午又是一頓豐盛的午宴。

“少爺,開飯啦。”

我穿上履,整理了一下衣服,放下手中的書,向廚房走去。可能有人奇怪,為何開飯了要去廚房,不是應該去正廳用餐嗎?

這個就屬於我的一點小習慣了,沒到吃飯前,我都會去廚房溜達一圈,提前看一看今天的佳餚是不是合胃口。

“少爺,今天府上只有您一人,所以我們特意準備了一道蓴羮鱸膾,一會您可一定要多吃點。”廚房裡的廚子一副笑臉,臉上的肉都擠到了一起,把小眼睛擠得更小了。

我在北宋吃什麼?民以食為天,北宋百姓的一日三餐!

“哦?你們今天上街買到鱸魚了?”

“這幾日街上開市早,又逢節日,每次上街都沒買到。”廚子倒是直率,一點也不藏著。

“那這鱸魚?”我有點不解。

“這是我前幾日特意囑咐魚販留的,這不一早那魚販就選了條肥美的送來了。”廚子用手比劃著那條鱸魚的大小。

我笑著點點頭,看到旁邊的爐子上正燉著一個盅,盅裡飄出來的鮮香讓人食指大動。廚子好像看出了我的意思,笑道:“少爺,這是三鮮筍燉鵪鶉。”

“洛陽斑竹筍,花時壓鮭菜。一束酬千金,掉頭不肯賣。”聽廚子說這是竹筍,我笑著念出一句詩來。

“少爺吟誦的可是豫章先生的詩句?”

“你這廚子還知道豫章先生?”

“也是前幾日逛集市時聽到竹筍攤前有人吟誦過。”廚子笑道。

家裡一向還算節儉,人少時兩三道菜也不嫌少,像今天這樣就我一人吃飯的時候並不少見,平常廚子也會依著我的口味給準備幾道有特色的菜。

今天所用的蓴菜和竹筍也算得上北宋時期平常食用的蔬菜。

我在北宋吃什麼?民以食為天,北宋百姓的一日三餐!

蓴菜的描述可見於《齊民要術》,其中對於蓴菜形態特徵和性狀,以及栽培方法都有詳細的記載。蓴菜是一種正面綠色,背面暗紅的植物,表面上會附著一層透明的粘液膠狀物,平常會生長在溫暖有陽光的地方。這種植物生長在淺水裡,水質清潔的地方會比較適合。

得益於蓴菜獨特的口感,這種植物和鱸魚搭配一起食用時,簡直妙不可言。但具體來說,則是鱸魚提供風味,蓴菜提供口感,一口吃下去,兩相得益。

至於這竹筍,在北宋時也確實非常受歡迎,上面那句詩就是宋朝文人黃庭堅所著,短短四句,就形象地描述了竹筍在蔬菜中的人氣。

這個時候對於蔬菜的烹飪方法,主要還是用煮的,煮出來的菜一般被稱為“羮”。隨著“羮”的種類的翻新,在北宋的東京出現了單一食材的菜羮,這種羮因為價格低廉,味道又很不錯,所以迅速成為了廣大人民的經常吃的食物。

三、肉類的滿足

冬雪時節,東京的地面已經鋪上了一層厚厚的白雪,路上早已沒有了人。我坐在爐火旁,火上支著一口鐵鍋,鐵鍋破破爛爛的,底下還有個地方凹了進去。

“嘿,我說,給我留點啊。”

城牆下有個守衛搓著手抬著頭,看向城牆上。

“有的有的,一會你上來就給你。”坐我旁邊的隊長道。

我卻拿過碗筷,夾了一塊煮好的羊肉,朝城牆下扔了過去。

“嘖嘖,還是你夠義氣。”

北宋時的人已經很清楚羊肉的功效,對羊肉的功能評價很高,在唐慎微所著的《證類本草》中就有非常詳細的描寫,“羊肉,味甘、大熱、無毒……虛勞寒冷,補中益氣”可以說那時的人們已經知道了冬天吃羊肉能夠驅寒了。

我在北宋吃什麼?民以食為天,北宋百姓的一日三餐!

北宋的畜牧業已經有了一個較高的水平,相較養羊,養豬才是更為普遍的方式。

“要想富,多養豬”這同樣是北宋時期百姓的真實寫照。北宋的養豬業發展迅速,養豬的技術也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尤其是東京附近的區域,每到黃昏時分,殺豬的聲音都是此起彼伏。充分說明北宋時期東京居民對豬肉的需求量非常大。

不過在這個時候,對豬肉的評價並不高,你如果不信,可以翻看一下《證類本草》這本書的第十八卷,這裡面就說“凡豬肉,味苦……弱筋骨,虛人,肌不可久食”。這種觀點並非唐慎微一家之言,可以說在北宋以前,普遍是不看好豬肉的,所以雖然東京百姓對豬肉的需求量大,但因為評價不好,所以價格並不貴。而那些東京的達官顯貴更是不怎麼碰豬肉。

我在北宋吃什麼?民以食為天,北宋百姓的一日三餐!

《證類本草》青葙子

東京的飲食除了豬羊這些常見的,如果你走街串巷,經常去下夜市,跑跑酒樓,就能發現北宋的人對動物的“雜碎”夜市頗有心得的。

北宋的“雜碎”並不同於以前的定義,在北宋以前,一般把熊掌、腥唇、駝峰這些作為“雜碎”,而北宋隨著烹飪技術的發展進步和飲食觀念的改變,“雜碎”已經可以登堂入室,成為食客們的座上賓,等待食客們的品嚐了。

所以來了北宋的東京,你可不要以為只有王公貴族才有珍饈美味,任何時代都是這樣,好吃的往往都藏身於街巷,等著被老饕們發現。

除了這些陸上的美味,東京人也是吃水裡的。不過受限於地理環境和科技水平,北宋的東京人更多的還是會吃一些淡水魚。那個時候權力的中心在內陸,技術又不過關,明知道有價值願意消費的人都在東京,可如何把海邊的魚運到東京還不會變質,這個問題就只能拜託千百年後的你們了。

四、一勺入味

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食品的調味料同樣是一頓佳餚中的重量級選手。

我在北宋吃什麼?民以食為天,北宋百姓的一日三餐!

吃的菜裡最少不了的就是鹽,在這個時代, 鹽一般從產地上進行區分有解鹽、海鹽、土鹽、井鹽等幾種。像解鹽就一般產於淮水以北的北方地區。鹽的作用不僅是直接放入菜中,還能用鹽醃製鴨蛋做成鹹蛋,做成鹽豉做菜時進行調味。

鹽後面就是醬。

這個“醬”所包含的範圍就非常廣了,孔子就曾說“不得其醬,不食”。孔夫子的時期距離北宋已經過去數千年,不僅在作物的種植上有了變化,手工業的進步,對於新作物也有了許多新的研究,對於把吃作為頭等大事的民族來說,醬的原料和製作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不過無論這些怎麼變,醬的地位確實一直未曾改變,依舊是許多人桌上的必備調料。

醋,味酸。在人工釀醋的方法發現以前,人們為了得到酸味,往往會從梅子等果品中尋找。隨著漢朝制曲的進步,醋的品種逐漸增多了起來。而發展到了唐朝,釀醋的技術已經相當成熟,出現了米醋、麥醋、棗醋等許多品種,

甚至不僅是在飲食上,在生活中人們也發現了醋的一些妙用。《本草衍義》中記載“造靴皮須得此而紋皺, 故知其性收斂,不負酸收之說。”北宋的百姓已經知道可以用醋軟化皮靴。

五、餐後水果

在東京,吃飽喝足後總想再來點水果解解饞,今天這頓晚飯後,我嚐了幾顆從嶺南運來的荔枝,那晶瑩剔透的果肉,汁水充盈,沁人心脾的口感,難怪蘇東坡會說“ 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

我在北宋吃什麼?民以食為天,北宋百姓的一日三餐!

東京這裡雖然已經是內陸,但依舊能吃到熱帶地區的水果,像橄欖、芭蕉幹、荔枝,都會出現在東京街頭。

南方的水果大量入京,對北方產地的水果影響並不大,水果不僅可以當季吃最新鮮的,也可以冷藏、密封,等到過一段時間再吃。甚至還可以做成果醬,果餅,或者做成果乾。

關於水果的記載,可以翻翻《宋史 地理志》、《宋史 食貨志》、《百果門》,甚至還有一些介紹草藥的書也會對水果有記載。

六、喝點啥

茶,興於唐,盛於宋。

自從漢代開始,茶就進入了百姓的視野,只不過那時的人們並不會把茶當做一個多麼不可或缺、多麼珍貴的東西。這種飲品並沒有進入貴族階層的視野。

飲茶的門道,到了宋朝已經趨近於技法了,在北宋時的東京,流行的是點茶、分茶鬥茶等飲法。茶,不僅是加了水衝開了喝那麼簡單,也不是在那裡品頭論足高談闊論,互相吹捧一番,而是真正的將茶和藝術進行了融合。

尤其是分茶,是在點茶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的茶藝。分茶時要在注湯的過程中用茶匙撥弄擊拂,達到使茶麵出現許多不同的幻想,有的能在上面“畫”出花鳥蟲魚,但隨即便會消失。真正厲害的高手,可以在茶麵點出文字。

除了點茶、分茶、鬥茶,東京的茶飲法還有煎茶、茗粥等。

說到了茶,就不得不提酒。東京的所有手工業中,制酒可謂是最發達的行業。

東京的釀酒分為官釀、坊釀和家釀。

“你看前面那個掛著梔子燈的酒樓,那就是著名的孫羊店。我可跟你說,這家店的酒在整個東京都是排的上號的,每次來酒樓打酒的人都要排長長的隊,等上半個時辰。”

酒樓旁邊的兩個人正在聊著,其中一個人拍著胸脯,信誓旦旦道。

“嘿,我當年可是進去過這孫羊店,裡面的裝潢可謂是富麗堂皇,華麗氣派。你看到門口豎著的‘香醪’二字了嗎,那就是他們家酒的名字,嘖嘖,真的是想想就流口水。”

我在北宋吃什麼?民以食為天,北宋百姓的一日三餐!

(《清明上河圖》中的孫羊店)

七、結語

北宋作為中國文人最幸福的朝代,也是經濟繁榮的時代,人們不再僅是滿足於溫飽的要求,對於吃好,吃精也都開始進行了探索。這裡面最有名的就是蘇東坡了,這位北宋的文豪雖然政治生涯顛沛流離,但一直都有一個豁達的心態,每到一地都會尋找當地的美食,然後大快朵頤,滿足自己五臟廟的同時,也藉著美食的魔力慰藉疲勞的內心。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