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美食 > 正文

為什麼江南的每一碗麵幾乎都與乾隆有關

2022-01-20由 上觀新聞 發表于 美食

為什麼江南的每一碗麵幾乎都與乾隆有關

那天偶爾看電視劇《如懿傳》,恰好看到嫻妃要為皇上點一碗銀絲面,嫻妃說:皇上,臣妃為你下一碗銀絲面吧!柔婉的笑語喚起人對銀絲面的渴望,連皇上也深陷美味的誘惑。這碗銀絲面,源出江南常州府,算得上江南面條中的精品。

記得第一次吃銀絲面是在無錫崇安寺的新萬鑫麵館,我領了滿師後第一筆工資,約了幾位長輩和朋友,到這家麵館點了幾個冷菜熱炒,一瓶花雕酒,一人一碗銀絲面。銀絲面是江南面條中價格比較貴的,那時陽春麵9分錢一碗二兩,銀絲面是1角2分錢一碗二兩。平時去麵館吃麵大都選擇陽春麵,很少會去吃銀絲面。現在無錫陽春麵6元錢一碗,銀絲面10元一碗。

雖然江南自古盛產稻米,大米一直是主糧,江南人卻把吃麵變成了家常便飯。一碗早面,是許多江南人最慣常的喜歡,是比大餅油條略講究一點的早餐。一個美好的日子,經常是從一碗美味的早面開始。中午來碗澆頭面當午餐,好吃有味道,還不貴。晚上喊碗陽春麵,再叫幾個小菜,就可以舒舒服服地喝個小酒,來一個酒足飯飽了。

蘇式面用的大都是細面,很少有寬面,無錫有少量老麵館會有細寬面,但並非主銷品種。而江南人在自己家裡下麵條,經常有選擇寬面的,所以生面店裡會有寬面賣。北方人在江南吃麵,很吃不慣這種細面,因為江南的麵館講究“斷生立直”的健面,麵條在面鍋裡稍微滾幾個跟頭,就撈了出來裝碗,北方人會覺得怎麼這麵條是生的啊,沒下熟啊!曾經在無錫拱北樓面館,親眼看見一位北方客人要求服務員把麵條端下去用微波爐轉一下。我提醒他,這樣麵條就會“焐落”,“焐落”是方言,意思就是焐爛了。他回我說:生的面怎麼吃?

一碗蘇式面的基本元素是:細面,寬湯和澆頭;亦有拌麵,但以湯麵為主。澆頭就是面菜,分冷菜和熱菜,爆魚、小排、燜肉、辣醬、脆鱔等都是冷菜,而什錦麵筋、鱔糊、大腸、肉絲、黃魚等都是現炒的熱菜。寬湯是指蘇式面的湯要多一些,一定不能是面多湯少,且以紅湯為主,白湯為輔。蘇式面不加澆頭,就是大名鼎鼎的陽春麵。對陽春麵解讀多種多樣,有說是乾隆皇帝吃那碗光面時恰好陽春三月,因此得名。有說是因為當時一碗麵賣十文錢,而十月被稱為小陽春,因此得名。最靠譜的說法,陽春麵的得名,就在於它是一碗光面,沒有任何澆頭,“陽春白雪,和者甚寡”,一碗光面沒有搭配,方言稱為沒有“和頭”,這就符合“陽春白雪”了。

陽春麵是江南最普遍的麵條,覆蓋了大部分割槽域。很奇怪,卻沒有人把銀絲面的光面叫作陽春麵,只稱為銀絲面,銀絲面是江南面條中的一個獨立品種,主要流行區域是在常州和無錫。與陽春麵相比,銀絲面並不那麼普及。無錫有5000多家麵館,供應銀絲面只有不足10家。銀絲面的發源地常州大約有4000多家麵館,銀絲麵館不足100家。蘇州可能有1萬多家麵館,銀絲麵館一家也沒有。常州和無錫的銀絲面,都是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專案。

江南的每一碗麵幾乎都與乾隆皇帝有著密切的關係,或者是乾隆吃過點讚的,或者就是金口御賜名稱的,比如奧灶面、鍋蓋面。銀絲面也有一個與乾隆皇帝相關的傳說:

相傳乾隆第五次下江南,那是乾隆三十年春天,龍船到達常州毗陵驛已經過了飯點,乾隆皇帝覺得很餓,龍輦從運河邊上趕到常州府,更加飢腸轆轆。常州知府一面吩咐官廚置辦宴席,一面讓廚房迅速下一碗麵條,讓皇帝墊墊飢。這碗麵條端了上來,與一路吃過的陽春麵不同,湯底是用鮮美的雞湯調製,表面浮著金黃的雞油和碧綠的青蔥細末,麵條臥在湯裡,潔白如銀,面細如絲,旁邊配了幾個小碟:水晶蝦仁,茭白肉絲,涼拌黃瓜和暴醃青魚。乾隆看著這碗麵條,精緻可愛,鮮香撲鼻,胃口大開,三口兩口就把麵條吃完,連聲點贊,接著就問常州知府這面叫什麼名字。常州知府說:銀絲面。乾隆哈哈一笑:這名字妥帖,細如絲,白如銀,柔而軟,滑而爽,叫銀絲面名副其實。

在江南那幾碗麵條中,銀絲面堪稱最考究的細面,用料考究,製作考究,呈現也考究。必須選擇精白麵粉,揉透揉韌,再揉入雞蛋清,據非遺傳承大師說:每5公斤麵粉要加入0。7公斤雞蛋清,這才能符合銀絲面的技術標準。銀絲面的麵條每根只有0。8mm,比一般陽春麵的麵條至少細0。2-0。4mm。所以,銀絲面的下鍋要求也很高,必須比下陽春麵更短的時間,才能保證吃客入口時能獲得健直滑爽的口感。乾隆時代出自常州府的那碗銀絲面,肯定是手工面,需要廚師過硬的手上功夫,而後來則充分利用了機器工具。常州民間第一家銀絲麵館出現於1912年,無錫第一家銀絲麵館是1930年左右,這是江南民族工商業崛起的時代,無錫榮氏家族成為中國麵粉加工業的倡導者,銀絲面透過精白麵粉的製作和軋面機特別是軋面刀的改進細化,把製作工藝提升到一個新的水平。銀絲面的湯底以白湯為特色,火功料理也比陽春麵的湯底更為考究,不僅要用雞骨、豬骨、鱔魚骨和海蜒熬煮,還必須保證清湯透亮。

考究是一種匠心,帶來的是精緻和品質,付出的是更高的成本和功夫,這就成為銀絲面普及的阻力,那些小麵館的老闆因此而放棄考究的銀絲面,選擇相對不那麼講究的陽春麵,省力省成本,簡單方便。這應該就是江南一帶為什麼陽春麵可以蔚為大觀,而銀絲面只能一枝獨秀的重要原因了。

最近,我在微信裡做了一個隨機的網路調查,其中有一道選擇題:如果價格相同,在銀絲面、陽春麵、皮肚面和鍋蓋面中,你會選擇哪一種面?結果,71。05%的人選擇銀絲面。

美食之中藏著歷史,藏著地理,藏著民俗,藏著創新。江南的麵包括銀絲面,都是如此。

(吳歌 江南大學江南文化研究中心首席策劃)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