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美食 > 正文

為什麼叫汾陽“三八八宴席”

2022-01-10由 汾陽頭條 發表于 美食

“三八八席”是汾陽人引以為傲的一道待客宴席,老人們常說,“三八八席”裡的文化厚著呢。但是一直以來對“三八八”到底是指啥,說的不是特別清楚。老一輩廚師們傳下來的說法多是以宴席規格,也就是所用盤碗多少以及菜品菜式而言。這隻能說是一道宴席的表象,作為曾有四百餘年州府歷史及明代兩座王府270餘年的繁衍史的地方,這道宴席應該是符合一定的儒家禮制的。

如果對“汾陽三八八席”用一句話來定義:這是一套沿襲了周代禮儀,符合明清汾陽州府規制,用於宴請重要貴客時所擺出的一套高標準宴席。“三八八”這個說法應該是民間對這種宴席的一種俗稱。

“夫禮之初,始諸飲食。”禮儀產生於飲食活動,飲食之禮是一切禮儀的基礎。以禮法來治理社會,一直是封建時代主要的社會管理手段,周禮在我們今天的生活中依然保留有深刻的印痕,汾陽“三八八宴席”便保留了這樣的禮法痕跡。

《禮記·禮器》對吃飯的規矩做了諸多要求,比如有:“天子之席五重,諸侯之席三重,大夫再重。”

在唐以前,席地而坐是比較普遍的起居習俗。席又分為“筵”與“席”兩種。筵是比較大的竹蓆,應該要鋪滿室內,就與現在的木地板一樣。“席”一般用蒲草編制,呈長方形,放置在“筵”的上面,起到隔潮的作用。

還有“天子一食,諸侯再,大夫、士三,食力無數”,是說天子位尊,以德為飽,不在於食味,所以一飯即告飽,要陪同的人勸食,才會繼續吃下去。

這些禮制在今天看起來是很荒謬,但是在幾百上千年裡這樣的禮制曾嚴苛地被執行過,必然對人們的生活產生過影響。

汾陽人把“三八八席”還俗稱“三番桌”“三折騰”,簡單說就是上一撥菜,吃喝一番,撤掉,然後再換下一撥,如此反覆三次。清代乾隆第四次下江南的一份滿漢席的選單上就有第一輪、第二輪、第三輪、第四輪,也就是輪著上了四次菜,每次菜品從8種到12種不等。這也就能理解“三八八”的這個“三”,是按照王府規格最多上三輪菜。

正餐前的點心以及水果、乾果以及花式擺盤是不受這個限制,不在這個規矩裡。曾經南宋的宋高宗去清河郡王張俊家吃過一頓飯,那次宋高宗還沒等到吃正菜,張俊就先上了190多道各種花式糕點、水果之類的。按照咱今天三八八席來說,就是還沒看到四冷、四熱,就已經過了快兩百種吃食。等到正菜上席,其實按照規矩也就是十五盞,共32道拼盤菜。宋代御膳是兩種菜品為一盞,一般十五盞。

那麼接下來說“八”,同樣受周代禮制影響。周代形成的“八珍”有關,《禮記》所列:淳熬(肉醬油澆飯)、淳母(肉醬油澆黃米飯)、炮豚(煨烤炸燉乳豬)、炮牂(煨烤炸燉羔羊)、搗珍(燒牛、羊、鹿裡脊)、漬珍(酒糖牛羊肉)、熬珍(類似五香牛肉乾)和肝膋(網油烤狗肝),後世有人把八珍理解為八種珍貴食材,尤其是小說作品中。其實,八珍作為八種烹飪技藝更為貼切,後世烹飪技法大多從這八種基礎上發展而來。故而,宴席以八為單位,也是周代八珍的保留。

“三八八”,有兩個八,另一個代表啥意思。袁枚在他的《隨園食單》中有“戒落套”的說法,從他的描述中可以知道,清代官場已經有了“滿漢席”“十六碟”“八簋”“四點心”“十大菜”等名稱,這種有名頭的宴席多半用於婚宴、上司入境等場合,配上椅披桌裙,插屏香案等一套繁文縟節的程式,以顯名貴之氣。可見當時宴席規制中有“八簋”制,周禮規定,天子食“九鼎八簋”,鼎是中國古代的一種重要禮器,具有特別的涵義,在祭祀天神、地祗(qí)、先祖等重大禮儀中,供奉牲肉,一般以奇數形式出現;而簋常與鼎配套使用,主要用於放置煮熟的飯食,往往以偶數形式出現。後世自然無人敢越“八簋”。

汾陽“三八八宴席”的意義在於其不僅是幾百年官府宴席的傳承,更重要的是在其菜品中保留了從兩漢到魏晉,以及唐、宋、明、清時的流行於貴族階層的烹飪技法,特別是流行於宋代時的一種“假”借一種食材製作出另一種食物味道的烹飪技藝,這種技藝現在已幾乎失傳。

為什麼叫汾陽“三八八宴席”

“中國菜·汾陽三八八宴席”

為什麼叫汾陽“三八八宴席”

歡迎留言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