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時尚 > 正文

我們常吃的幾種魚,完全野生,沒法養殖,內行人才知道

2021-10-12由 趁著年輕去旅行 發表于 時尚

民以食為天,特別是我們這個喜歡美食的民族,餐桌上怎麼會少了魚類呢?清正、紅燒、煎炸、慢燉等等各種魚的做法,讓我們大飽口福。魚要做的好吃,就得有好的食材,因此,人們買魚的時候總會挑野生的、新鮮的最好還活蹦亂跳的。可是大家知道嗎,有幾種我們常吃的魚,全都是野生的,人類沒法養殖。下面我們來看看吧。

我們常吃的幾種魚,完全野生,沒法養殖,內行人才知道

鮁魚也稱馬鮫,其他俗稱還有燕魚、板鮁、竹鮫、尖頭馬加、青箭等。肉質細膩、味道鮮美、營養豐富,每百克魚肉含蛋白質19克、脂肪2。5克。除鮮食外,還可加工製做罐頭或鹹幹品。民間有“山有鷓鴣獐,海里馬鮫鯧”的讚譽。

我們常吃的幾種魚,完全野生,沒法養殖,內行人才知道

鮁魚牙齒鋒利,游泳迅速、性情兇狠,屬暖性上層魚,以中上層小魚為食,我國渤海、黃海、東海均有,為北方經濟魚之一。一般長0。26——0。52米,最長可達1米,重20公斤,大連自然博物館的“鮁魚王”標本重260多斤,2。64米,20多歲。

鮁魚屬於洄游魚類,夏秋季結群洄游,部分進入渤海產卵,秋汛常成群索餌於沿岸島嶼及岩礁附近,所以人工養殖成本較大,成活率也低,我們吃的都是自然野生的。

我們常吃的幾種魚,完全野生,沒法養殖,內行人才知道

帶魚,又叫刀魚、裙帶、肥帶、油帶、牙帶魚等,青島、日照黃海沿岸城市稱魛魚。帶魚性子兇猛,主要以毛蝦、烏賊為食。在我國的黃海、東海、渤海一直到南海都有分佈,和大黃魚、小黃魚及烏賊並稱為中國的四大海產。

據介紹,每100克帶魚肉中,蛋白質有19克,脂肪有7。4克,其他營養成分未見特色。帶魚的魚鱗中還含有多種不飽和脂肪酸、纖維性物質(硬蛋白中)、6-硫代鳥嘌呤等有效成分。常吃帶魚,有補脾、益氣、暖胃、養肝、澤膚、補氣、養血、健美的作用。

我們常吃的幾種魚,完全野生,沒法養殖,內行人才知道

帶魚也屬於洄游性魚類,極難在小的池塘或者較小海域生存,帶魚不洄游就不能順利地生產,

並且產卵期很長,一般以4月~6月為主,其次是9月~11月,一次產卵量在2。5萬粒~3。5萬粒之間,產卵適宜水溫為17℃~23℃。故現在還沒有人工養殖帶魚,主要是近海捕撈。

我們常吃的幾種魚,完全野生,沒法養殖,內行人才知道

小黃花魚,又名小鮮、大眼、花色、小黃瓜、古魚、黃鱗魚、小春色、金龍、厚鱗仔等,產於我國東海、黃海、渤海,朝鮮半島西海岸也有分佈,為我國重要經濟魚類。小黃花魚新鮮食吃或製成鹹幹品食用都可以。

小黃花營養價值也極高,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礦物質和維生素,對人體有很好的補益作用,對體質虛弱和中老年人來說,食用小黃花會收到很好的食療效果。而且小黃花魚中含有豐富的微量元素硒,能清除人體代謝產生的自由基,能延緩衰老,並對各種癌症有防治功效。

小黃花魚為近海底層結群性洄游魚類,棲息於泥質或泥沙底質的海區,主要以糠蝦、毛蝦及小型魚類為食。小黃花魚冬季在深海越冬,春季向沿岸洄游,3-6月間產卵,秋末返回深海。因此也不能人工養殖,大家吃的都是天然的。

我們常吃的幾種魚,完全野生,沒法養殖,內行人才知道

透過以上介紹,大家可以瞭解,一般洄游類魚都不適合人工養殖。洄游是魚類因生理要求、遺傳和外界環境因素等影響,引起週期性的定向往返移動,是魚類在系統發生過程中形成的一種特徵,是魚類對環境的一種長期適應,它能使種群獲得更有利的生存條件,更好地繁衍後代。我們人工養殖,一是成本太高,二是養殖條件達不到,所以,這幾種魚類,大家吃到的都是近海捕撈的天然野生魚。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