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母嬰 > 正文

3歲侄子自己背水壺,自己睡午覺:外力驅使的獨立性可能只是假象

2022-04-11由 37度暖爸 發表于 母嬰

導讀:

培養孩子的獨立性、自主性,是每個家長都想做的事情,也願意看到自己的孩子成為一個獨立自主的人。需要注意在培養過程中,與孩子互動的語言和態度,強制性的外力驅使發展出的獨立性,可能只是假象。

文/37度暖爸

昨天,在和單位張姐聊天時,她講起和自己家小侄子的互動場景:“下樓去玩,他拿自己的水壺。我說,你必須拿著自己的水壺,要麼出去渴了就別喝水!你已經3歲了,有能力拿著自己的水壺,而且我的手也沒空著,還幫你拿著小書包。(零食、紙巾、溼巾之類的)”

張姐說完這段話,表情裡透露著洋洋自得:“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必須從小開始,不能慣著。”我用探詢的語氣反問:“張姐,這樣做是不是有點太強制性了?”張姐也表達了自己的觀點:“他能拿,就是懶得拿,跟我說心情不好!都是藉口!你知道嗎?這個小傢伙跟了我一週,每天

自己吃飯、睡覺、看書,

下樓自己拿東西,這些好習慣全部被我培養出來了!”

3歲侄子自己背水壺,自己睡午覺:外力驅使的獨立性可能只是假象

我們從

語氣、態度、措詞,

一直聊到了

內驅力、外驅力,

又談到了補償性心理,張姐好像才若有所悟:“你這麼一說,我想起我一個同學的孩子。這個小子,從小上學都可好了,一上大學就開始玩遊戲,最後

掛了好幾科,畢業證都沒拿到手。”

3歲侄子自己背水壺,自己睡午覺:外力驅使的獨立性可能只是假象

孩子的獨立性,不是靠強制性的外力驅使而發展出來的,而是孩子自己內化發展出來的。

如果是外力驅使的獨立和自主,當外力消失,孩子身上的獨立性和自主性也蕩然無存。張姐口述的這兩個案例,實在是太有代表性了,我們來簡單分析一下。

第一,

孩子提到了

“心情不好”,但沒有被姑姑(張姐)看見,

而是被強制性地要求必須自己背水壺。因為依戀關係的影響,孩子只能認同姑姑的觀點,不能反駁。說得俗氣一點:孩子離開大人無法自己生活,那麼只能認同大人,壓抑自己。

第二,

孩子自己背水壺、睡覺、吃飯等行為所表現出的獨立、自主,可能只是假象。

為了獲取更好的“生存資源”而刻意表現出的討好行為。

生存資源是指保證身體成長所需的物質資源和心理發展、情感依賴的精神資源。

這種

獨立自主的假象,當外力消失,必然也會跟著消失。

就像張姐提到自己同學的兒子:在家都挺好,出門上大學就開始放縱自己,導致大學沒畢業。

3歲侄子自己背水壺,自己睡午覺:外力驅使的獨立性可能只是假象

那麼,

是不是父母不能要求孩子獨立自主呢?

也不是,我只是說:不能用強制性的辦法來要求孩子。

優秀的父母,會將自己的想法,或者說孩子的培養目標,透過言行轉變為孩子的,經過內化的,內在驅動力。

簡單來說,你讓孩子做的事情,發展的方向,是孩子心甘情願去付出努力的。

我承認要做到這一點真得很難,但是這不妨礙我們朝著這個方向去努力!我們再拿張姐和小侄子的互動過程來分析,如果是我,我會首先看到孩子的情緒,並這樣迴應孩子:“哦,我知道了,原來是心情不好,不想拿杯子呀!你看姑姑的手裡還拿著我們的書包,裡面裝著我們要吃的用的東西,姑姑已經不能再拿了,怎麼辦呢?”

這樣做的好處是將

選擇權

交到了孩子的手裡,讓孩子思考該怎樣,而不是成人直接替孩子做決定,或是強制孩子按照我們說得去做。張姐的做法,實際上是自己對於侄子的控制。

3歲侄子自己背水壺,自己睡午覺:外力驅使的獨立性可能只是假象

分析完了案例,再來說說

外驅力、內驅力、補償性心理

的關係和表現,以及父母該怎樣做才能發展出孩子的內驅力。

第一,

被外驅力驅動而做事的孩子,是

壓抑了自己的真實想法不敢表達。

原因在上面已經做過說明,簡而言之,是孩子為了獲取更好地生存資源。當外驅力消失孩子做事的動力也會消失,補償性心理佔據上風。

第二,

內驅力與外驅力相對應,是孩子

發自內心的喜歡、興趣、好奇

而驅動做事的動力,與外驅力有本質區別。

關於補償性心理,可以成為優勢也可以成為阻礙發展的劣勢。

補償性心理,是個體在適應社會的過程中,總會有一些偏差,為了彌補這種偏差而求得補償。通俗點講,就是一個人揚長避短,將自己的優勢最大化。

3歲侄子自己背水壺,自己睡午覺:外力驅使的獨立性可能只是假象

例如:某人因為自卑而努力工作超越他人,最終成就非凡的事業,這是正面且積極的作用;如果每天工作很累,晚上

補償性、報復性

熬夜,

以獲取更多的個人自由時間,這是負面且消極的作用。究其原因,是自己透過熬夜表達對於工作的不滿。而這種報復性、補償性的熬夜、遊戲、放鬆,

像一個黑洞

一樣,無限地吞噬著我們的精力、體力、時間。

像現在很多網路小說的套路:一個窮小子,要麼是有奇遇,要麼是被迫流浪在外“大牛的後代”,而後經過各種努力,成為人上人。左擁右抱,美女環繞,有花不完的錢,以及各種強力的人際關係網。這些也是對於生活的不滿意和補償,除了能滿足一下,意淫一下之外,對我們的生活毫無幫助,也是負面且消極的。

3歲侄子自己背水壺,自己睡午覺:外力驅使的獨立性可能只是假象

話題迴歸到孩子身上,如果孩子被強制性地不許吃零食,如:薯片、糖果等父母認為的垃圾食品;如果被強制學習,不允許有個人時間,或者是在違背孩子意志的前提下的強制性行為,都有可能造成補償性心理。如:成年後常常購買兒時極少吃到或不曾吃到的零食,彌補自己的遺憾;爭取一切時間玩遊戲,彌補兒時被強制學習而減少的遊戲時間。

3歲侄子自己背水壺,自己睡午覺:外力驅使的獨立性可能只是假象

這些補償性行為的背後,都存在個體需求未被滿足的現象。

父母要發展出孩子的內驅力,才是最根本的解決辦法。

第一,尊重孩子的意願,而不是父母強制性

要求,

不經過孩子的同意,不詢問孩子的想法。

第二,將選擇權交到孩子的手裡,

並賦予責任。即:讓孩子主動選擇,並自己對自己負責。

可能有的父母會因此擔心:如果孩子不吃飯、不寫作業,我也由著他?關於這些問題,請放心。趨利避害,是每個人的本能,當孩子感覺到、意識到因為自己的行為給自己帶來了不舒服的感覺,他自己會發生變化。

父母在幫助孩子發展內驅力的過程中,能夠做的事情,就是協助孩子

正確歸因,

並深刻覺察。其次是讓孩子對於自己做的事情產生興趣、好奇,並且知道這件事,必須由我來完成,而不是由別人來替代。

3歲侄子自己背水壺,自己睡午覺:外力驅使的獨立性可能只是假象

除了上述的兩點之外,在幫助孩子發展內驅力的過程中,

還有一點值得注意,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點:幫助孩子累積成功經驗。

這一點,在許多幼兒課程體系中都有體現,例如:蒙氏教學、瑞吉歐體系、高瞻課程體系等。

同時,也要根據孩子的年齡來決定給予幫助的程度,這個程度取決於孩子的意願。

結語:

獨立性、自主性是孩子必須要具備的能力,是由孩子自己透過對於規則、目標的內化而來,並非是父母的強制性要求。外力驅使下的獨立自主,一旦外力消失,獨立自主也會隨之消失。

@37度暖爸

心理所婚姻家庭與親子關係在職研,每天分享心理向育兒知識。據不完全統計:關注暖爸的人,99.99%的家庭婚姻更美滿,孩子更乖巧。

分享出去,做一個價值的傳遞者!

部分圖片來自網路,如有侵權,聯絡作者刪除!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