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母嬰 > 正文

《以家人之名》熱播,我卻心疼那個連哭都不敢大聲的孩子

2022-04-11由 凱叔講故事 發表于 母嬰

作者 | 張書願

這幾天《以家人之名》刷爆朋友圈,凌霄和李尖尖這對CP也賺足了眼球,頻頻登上熱搜。

很多人羨慕李尖尖好命,有幸得到凌霄始終如一的疼愛。

但我覺得凌霄才是幸運的那一個。

剛遇見李尖尖時的凌霄,是一個看起來孤僻得近乎冷漠,又懂事得讓人心疼的孩子。

爸媽吵架了,他就一個人坐在樓梯上悶悶地看書,尖尖去跟他說話,喊他到家裡吃飯,他也不理。

《以家人之名》熱播,我卻心疼那個連哭都不敢大聲的孩子

媽媽在房間睡覺,忘了給他做飯,他並不去打擾,而是自己泡泡麵吃。

媽媽醒來後面露愧色,小凌霄還反過來安慰媽媽:沒關係,我喜歡吃泡麵。

《以家人之名》熱播,我卻心疼那個連哭都不敢大聲的孩子

很顯然,這個孩子並不是真的喜歡吃泡麵,也不是不想跟小夥伴玩耍,可是他為什麼要這樣言不由衷呢?

他是在害怕衝突、失去、被拒絕。

小凌霄覺得把自己管好,這樣就不會招惹媽媽生氣了;不去跟尖尖玩,那麼以後萬一丟失了這份關係,也就沒那麼痛苦了。

他的狀態讓我想起了心理學上的一個詞,叫做

「迴避型人格」

這是一種人格障礙:

患者不願直面問題,他們或者用冷漠來避免社交,或者用討好來回避衝突。對他人缺乏信任,並且對「被拒絕」有一種超乎常人的一種恐懼心理,難以進入一段親密關係。

《以家人之名》熱播,我卻心疼那個連哭都不敢大聲的孩子

9歲的小凌霄,總是對家人討好,對外界冷漠,他已然有了迴避型人格的徵兆。

如果不是碰上李尖尖這個活潑開朗,善良熱情的姑娘,凌霄的人生也許就滑向了另一個方向。

凌霄的爸爸說,原來的凌霄是個活潑開朗的孩子,那麼他是怎麼變成後來的樣子的呢?

《以家人之名》熱播,我卻心疼那個連哭都不敢大聲的孩子

父母吵架是孩子的噩夢

凌霄的轉變從妹妹的意外去世開始。

他親眼看著妹妹被核桃卡住,最後窒息而死,然而這僅僅是噩夢的開始。

以後的幾乎每一天,媽媽都要跟爸爸吵架,一吵就拍桌子摔板凳,埋怨和指責無休無止。

凌霄只能逃出去,坐在樓梯上看書,或者儘量縮小自己的存在感,自己照顧好自己,以免一不小心就點燃戰火。

《以家人之名》熱播,我卻心疼那個連哭都不敢大聲的孩子

父母關係不和諧的家庭,孩子都活得小心翼翼。

在《少年說》的一期節目中,一名叫黃子健的六年級男孩走上講臺,深深地吸了一口氣,開始了自己的講述。

他說,爸爸媽媽經常為了他的學習吵架,有時甚至會提到離婚。

他曾經看過一本書,裡面說一個小女孩,因為爸爸媽媽離婚,被迫要選擇跟誰走。

少年幾度哽咽,泣不成聲地說:「如果我不看那本書就好了,那樣我就不會擔心,自己也要做出那樣的選擇了。」

他一邊哭一邊自責:

要是我學習很好,習慣也很好,爸爸媽媽應該就不會吵架了吧?

《以家人之名》熱播,我卻心疼那個連哭都不敢大聲的孩子

很多父母也許覺得吵個架沒什麼,可是在孩子那裡,父母吵架卻是天崩地陷般的災難。

在《拜託了,媽媽》節目中有一期,曾討論到關於父母吵架的問題。

中科院心理所博士羅靜表示:

如果父母總在孩子面前吵架,孩子大腦就會分泌一種壓力激素,產生緊張、焦慮和恐懼,這會導致他以後遇到問題的時候,總是害怕和逃避,不能跟別人去正面衝突,形成迴避型人格。

《以家人之名》熱播,我卻心疼那個連哭都不敢大聲的孩子

在一個屋簷下過日子,夫妻發生分歧在所難免。但我們可以選擇溫和的方式來進行溝通、解決問題。

愛不僅是給予,也是剋制。

剋制自己的怒火,給孩子創造一個和諧溫馨的生活環境,才是對他們最深沉的愛。

《以家人之名》熱播,我卻心疼那個連哭都不敢大聲的孩子

被逼著聽話的孩子心裡苦

大概沒有哪個家長不喜歡聽話的孩子,「聽話,不哭」幾乎成了所有父母的口頭禪。

但是,不允許進行情緒宣洩的過分聽話,也是「迴避型人格」的成因之一。

鄭爽曾在綜藝節目《我們長大了》中表示:

特別羨慕能大聲哭的人。

因為她的媽媽從來不允許她哭,並且告訴她哭是一件特別令人討厭的事。

所以鄭爽碰上了難過的事情,想哭也只能憋著。

《以家人之名》熱播,我卻心疼那個連哭都不敢大聲的孩子

特別心疼這樣的孩子,他們從小被逼著聽話,從來就不被允許有自己的真實情感,哪怕再難受,也會笑著說:

「沒事,我很好。」

可是,他們實際上並沒有那麼好。

因為擔心暴露自己的負面情緒會被人討厭,所以他們碰到問題就會躲起來,不去處理;

他們不相信有人會真的愛他們,內心藏著深深的不自信,所以沒有安全感,渴望親密關係,又懼怕親密關係;

他們害怕衝突,所以盡力去討好所有人,無法拒絕別人的任何請求。

記得鄭爽當初跟張翰戀愛的時候,原本已經非常漂亮的她竟然跑去整了容。

在媒體的追問下,她才承認自己在這段關係中,常常感到不自信。

《以家人之名》熱播,我卻心疼那個連哭都不敢大聲的孩子

而之後跟胡彥斌、張恆的兩段戀情,她也是低到了塵埃裡,但最後都以分手告終。

真正親密的關係,是需要兩個真實的靈魂坦誠相對的。

如果有一方偽裝,哪怕這種偽裝是為了犧牲自己來討好對方,這段關係也不會長久。

看過這麼多分分合合,漸漸明白一個道理:

越卑微,越不幸,委屈並不能求全。

《以家人之名》熱播,我卻心疼那個連哭都不敢大聲的孩子

知乎上有個問題:

為什麼小時候表現越乖,越懂事

孩子,長大後心理問題越多?

一位高中老師的回答了獲得了2萬多個贊,他說在學校裡,最受歡迎的孩子是真實而充滿善意的,既不偽裝自己,又能包容他人。

過分乖巧懂事的孩子,其實是被別人的喜怒哀樂而左右。

這對一個孩子而言,並不是一件好事。

《以家人之名》熱播,我卻心疼那個連哭都不敢大聲的孩子

語言暴力是插向孩子的一把刀

美國著名的婚姻家庭問題專家蓋瑞·查普曼透過許多案例發現,長期飽受語言虐待的人都說:

「我的情感已經死了,我以前會覺得受傷和憤怒,但現在,我所有的感覺就是冷漠。」

當孩子聽慣了謾罵和訓斥,他就會對人際關係產生冷漠和疏離感,以至於只想躲起來,迴避社交。

《以家人之名》熱播,我卻心疼那個連哭都不敢大聲的孩子

人物訪談節目《時代我》中有一集專訪舒淇。

她說自己是一個沒有童年的人,小時候就要特別觀察爸爸媽媽的反應,如果今天心情不好,就離他遠點,不然很容易被罵。

小時候聽到爸爸回來的聲音,就會很害怕,哪怕是三更半夜,也是能躲多遠就躲多遠。

從小到大,她從沒覺得自己好看過,即便後來成為明星,依然如此。

因為從小就被媽媽嫌棄嘴大,媽媽還經常說:「怎麼會有人長得像你這麼醜?」

《以家人之名》熱播,我卻心疼那個連哭都不敢大聲的孩子

因為童年接受了太多的語言暴力,舒淇成了一個很敏感的人。

她說自己就像演過的聶隱娘一樣,覺得自己沒有同類,總是躲在陰暗處。

她後來以自己為原型寫過一個劇本叫做《女孩》,裡面訴說著自己童年的恐懼和陰影。

我們現在看到的舒淇是一個極有主見,灑脫自由的人,但很少有人知道,她曾經患過抑鬱症,後來花了很長一段時間自我療傷,才得以走出心靈困境。

家庭治療大師薩提亞說:

一個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而這種聯絡可能影響他的一生。

童年的傷害造成的迴避型人格,也許需要孩子用一生來治癒。

《以家人之名》熱播,我卻心疼那個連哭都不敢大聲的孩子

你也許不能給孩子金山銀山,卻可以給他粗茶淡飯,以及一個溫暖的家庭環境。

只要我們稍稍有一些覺知和剋制,對於孩子來說可能是翻天覆地的變化。

心理學大師榮格曾說:

「一個人,畢其一生的努力,就是在整合他自童年時代就已形成的人格。」

當孩子長大,父母能幫他的其實很少。

而趁孩子年幼時,好好呵護,幫助他形成健全的人格,卻能事半功倍。

積極地迴應孩子,進行正面溝通而不是採用暴力,這將讓他獲得治癒一生的力量。

與所有父母共勉。

作者:張書願,洞悉人性的心理學愛好者。人生是一場用心的體會,願你我都能甘之如飴。部分圖片來自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