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手抄26-20220317

2022-03-20由 Yuan20 發表于 歷史

摘自周國平《生命的品質》-

多聽少說

手抄26-2022/03/17

希臘哲人大多討厭饒舌之徒。泰勒斯說:“多言不表明有才智。”喀隆(Chilon)說:“不要讓你的舌頭超出你的思想。”斯多噶派的芝諾說:“我們之所以有兩隻耳朵而只有一張嘴,是為了讓我們多聽少說。”一個青年向他滔滔不絕,他打斷說:“你的耳朵掉下來變成舌頭了。”

每當遇到一個誇誇其談的人,我就不禁想起芝諾的諷刺。世上的確有一種人,嘴是身上最發達的器官,無論走到哪裡,幾乎就只帶著這一種器官,全部生活由說話和吃飯兩件事構成。當今學界多此類人,忙於趕各種場子,在數不清的會上發言,他們雖然仍頂著學者之名,其實是名利場上的說客和食客。

多聽當然不是什麼都聽,還須善聽。對於思想者來說,聽只是思的一種方式。他的耳朵決不向饒舌開放,哪怕是有學問的饒舌。他寧願聽樸素的村語,無忌的童言。他自己多聽少說,也愛聽那些同樣多聽少說者的話語。他聽書中的先哲之言,聽自己的靈魂,聽天籟,聽無字的神諭。當他說的時候,他仍然在聽,用問題引發聽者的思考,聽思想沖決無知的聲音,如同蘇格拉底所擅長的那樣。我把少言視為思想者的道德。道理很簡單,唯有少言才能多思,思想者沒有工夫說廢話。而如果你珍惜自己的思想,在表達的時候也必定會慎用語言,以求準確有力。舌頭超出思想,那超出的部分只能是廢話,必定會沖淡甚至歪曲思想。作為珍愛思想的人,從古希臘開始,哲學家們就異常重視語言表達的技巧,愛利亞的芝諾創立了邏輯學,恩培多克勒創立了修辭學,用意就是要把話說得準確有力,也就是讓最少的話包含最多的思想。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