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健全保障體系,避免讓低碳交通成為“空中樓閣”

2022-02-11由 無遠不往 發表于 歷史

低碳工業、低碳建築

低碳交通

是低碳城市建設的三大重點領域,經過前文的介紹我們知道,低碳交通由於具有多樣性、複雜性等特徵,其在城市碳排放佔比往往不降反升。對此,作為低碳城市中實現低碳社會的重要舉措之一,應當從交通政策、土地利用佈局、基礎設施等方面保障低碳交通的實行,降低交通每個環節的碳排放。

健全保障體系,避免讓低碳交通成為“空中樓閣”

1.低碳交通政策

制定低碳交通政策需要公平、客觀地對待不同交通方式的利弊,在法律制度、設施規劃、管理運營上保障不同交通方式均衡發展、優勢互補、互相銜接,形成安全、便利、快捷和綠色的有機交通體系。既不能忽略對公共交通、腳踏車和步行體系的規劃建設,也不能因為大力發展公共交通而對小汽車管理放任自流,如提高燃油稅、公交票價優惠等經濟手段調節小汽車與公共交通的分配比率。

國外在提高小汽車利用率方面提出了多種可行的方案,並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如歐洲的“汽車共享”政策向固定使用者或成員隨時提供便捷的出行服務,使用者僅根據共享車使用時間、行駛里程支付車費;美國為減少道路擁擠、提高小汽車利用效率,設定了高承載車輛專用車道(HOV lane),載客人數較多的車輛優先獲得道路通行權,擁有更快、更可靠的出行條件。

任何政策都會有利有弊,解決的關鍵在於施行單一政策的同時要有與其相應的管理手段及配套設施。

2.技術更新

除了出行方式的轉變,探索新的能源替代方式、多元化的交通模式,已成為低碳交通的另一個亮點。透過各種技術創新手段發展新能源汽車,提高交通運輸行業的能源節約效率。

柴油發動機比汽油發動機具有明顯的節能功能,歐盟國家都進行了不同程度的汽車發動機改造,發展清潔汽車市場。在降低碳排放量上,電動汽車確實有著依靠燃燒汽油的傳統汽車不可企及的優勢,但一些功能設施還遠不如汽油車完善,如充放電站的佈置、車輛效能的不穩定,都阻礙了新能源汽車在市場上的暢銷,需加大在車輛技術研發改革的資金及人才的投入。

健全保障體系,避免讓低碳交通成為“空中樓閣”

3.土地利用佈局

交通出行的方式和目的地的選擇與城市的空間結構或土地使用佈局有關。

合理的城市佈局強調土地混合使用,爭取以達到就業與居住平衡,改變出行方式、減小出行距離和出行時間,並能滿足多樣化的活動需求。

高密度小街區的設計有利於非機動化的交通出行,透過城市設計、交通規劃和土地的混合使用繼續保持較高的非機動化出行的比例,對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保持全球生態環境的平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要在城市規劃與設計、特別是城市交通體系設計之初,處處體現公共交通優先,考慮公共交通服務評鑑的硬性指標,如公共汽車平均運營速度達到20公里/小時以上,準點率達到90%以上,站點覆蓋率按300米半徑計算等指標來規劃。

在城市新區建設中,必須充分考慮開發建設模式對實施低碳交通的影響作用。

4. 基礎設施系統

道路、水運、航空等基礎設施是支撐低碳交通執行的物質性保障。若鼓勵出行坐公交,就該為公交出行提供道路或訊號優先權;若鼓勵腳踏車出行,就該建設安全舒適的腳踏車廊道、提供便捷的腳踏車租賃系統;若要減少車輛的廢氣排放就要減少車輛的低效執行,闢出專供高承載率車輛行駛的通道,鼓勵拼車合乘出行。多樣化的交通管理方案,必須要有與其對應的基礎設施來保障它的實施和運營。

在道路系統規劃設計中,增加道路網(機動、慢行)可達性分析評估;加強公交專用道設計、慢行通道空間設計、公交接駁設計、斷面節約及人性化設計;建設交通訊息共享平臺,實現交通訊息資源的綜合管理和開發利用,提高管理水平,為各類決策提供客觀依據,向社會提供多樣化資訊服務。

健全保障體系,避免讓低碳交通成為“空中樓閣”

5.評價體系

交通的低碳化是一個由高碳逐漸向低碳漸變並逐步接近零排放的過程,是一個動態追求社會經濟發展與交通低碳化平衡的過程。由於發展階段不同、國家立場不同,造成對低碳交通的評價衡量標準不同,低碳交通尚沒有一個統一的落實執行準繩。

國內已有學者在總結低碳示範的實踐經驗基礎上,嘗試研究整理了低碳城市的統計評價體系和標準,如零碳能源佔能源消耗總量的比重、人均碳排放、二次能源貢獻率、公眾低碳意識等因素規範低碳城市的發展方向。但在低碳交通領域,相應的評價體系和標準還是空白,對低碳交通的評價體系還沒有確切的界定,評價內容及評價閾值還在摸索前進中。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