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為何共患難容易,共富貴難,兔死狗烹,榮辱成敗或許就在一念之差

2021-12-20由 正能量葡萄p 發表于 歷史

兔死狗烹聽過吧?出自司馬遷《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蜚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比喻給統治者效勞的人事成後被拋棄或殺掉。這一規律普遍存在於上下級之間,以君臣關係最為典型。

為何共患難容易,共富貴難,兔死狗烹,榮辱成敗或許就在一念之差

歷史上為何總出現這樣的事情?

第一,權力是用來指引和下達命令的,而接受命令的人必須按照權力的指示去做事

與皇帝一起打江山的名將、功臣,擁有幾乎同樣的威信,甚至有些臣下藉此飛揚跋扈,這些人往往對皇權擁有巨大威脅。如康熙帝的顧命大臣鰲拜,他在關內外與明軍和農民起義軍交鋒多次,是立下汗馬功勞的開國功臣。但他同樣也是康熙朝的飛揚跋扈的權臣。因此,康熙設計制服了鰲拜。另一方面,即便這些將領沒有造反的念頭,皇帝也容易產生“被害安想症”。

為何共患難容易,共富貴難,兔死狗烹,榮辱成敗或許就在一念之差

朱元璋的宰相胡惟庸,起初深受朱元璋信任,但後來因權勢太大而遭到朱元璋的懷疑,胡惟庸甚至被迫謀劃“造反”但最終失敗,造就了明初著名的“胡惟庸案“

第二,皇帝權威不容易保證和侵犯

這些開國功臣往往跟隨最高統治者很長時間方面很有可能稱兄道弟,另一方面對皇帝知根知底,甚至是知道一些讓皇帝很沒面子的事情。

這導致皇帝在這些人面前缺少皇帝擁有的威嚴,這些大臣也不容易角色轉換,言語行為中不利於皇權樹立。例如徐達喝醉後往朱元璋頭上澆酒

和劉邦一起光屁股長大的盧綰,怎麼可能會相信劉邦斬白蛇,號稱赤帝子斬了白帝子,最終獲得天下?

為何共患難容易,共富貴難,兔死狗烹,榮辱成敗或許就在一念之差

第三,開國皇帝對於打天下的將領往往存在威信並可以壓制,但其子孫未必。

為了讓皇權利傳遞給自己的子孫,皇帝也會考慮對開國將領進行壓制甚至是消滅。劉邦誅殺異姓王,以及朱元璋找各種理由消滅開國功臣,都是擔心子孫無法鎮得住這些將軍。而上文提到的鰲拜,若不是康熙最終取得了勝利,後面的故事還未可知。

第四,歷史中如范蠡那樣急流勇退的智者太少,更多的如文中那樣經不起富貴的誘惑及名聲。

李白詩中寫道,“

吾觀自古賢達人,功成不退皆殞身

”,他分析原因並給出的建議是“

且樂生前一杯酒,何須身後千載名”。

同時,位於高位,國君也未必放心讓其功成身退,更多的想法是若不能為己用,就消滅掉。當然,歷史中也不乏得以全身而退的功臣良將。這一方面和皇帝的性格稟賦有關,也和這些臣子們聰明地選擇低調行事,自汙或者成功激流勇退有關。

如宋太祖趙匡胤採用了相對溫和的“

杯酒釋兵權

”的方式,讓開國將領得以善終。

為何共患難容易,共富貴難,兔死狗烹,榮辱成敗或許就在一念之差

東漢光武帝劉秀對開國功臣就基本上以高官厚祿。拿耿弇來說,耿家世代富貴,出了大將軍二人,將軍九人,娶公主三人,列侯十九人,中郎將、護羌校尉及刺史、二千石數十百人,與漢共興衰。當然也與耿弇會來事有關,因為他主動把兄弟子侄送到劉秀身邊做人質,以示自己忠心,東漢建國後,耿弇更是主動交出兵權,安養於家。

結束語:

一些列故事和先列也告訴我們,工作中作為領導和上級的,要胸懷若谷,善待身邊曾幫助過自己的朋友和人才

作為下屬,如果發現領導不是一個心胸寬廣的人,就應該尋找機會調換部門或其他機會。最後,只有建立現代管理制度,建構退出機制,才能更好地遮蔽因為個人情緒的變化或者猜忌導致的系統性崩潰。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