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南方有山越:單倍群F838族群源流初探

2021-12-18由 基因看歷史 發表于 歷史

1:單倍群O1b1a1b-F838的基本情況

截止目前為止,STR、晶片、高通量三項祖源檢測,O1b1a1b-F838族群已接近1000個樣本。國內的兩家中通晶片檢測公司,給出的F838支系人口比例大致相同,約佔全國男性人口的1%左右。高通樣本資料對比結果顯示,F838的最近共祖年齡在10000年左右(最高12400年,最低9700年)。

分佈以中國南方地區為主。湖南是F838人口比例最高的省份,達到了5%+。江西、重慶達到了人口比例的3%+。福建、貴州、四川、廣西均達到了人口比例的2%+,其餘南方省份為1%+,北方和青藏高原地區全部低於人口比例的1%(資料來源於國內某檢測公司,僅供參考)。另外在東南亞地區,F838呈現出了分佈廣泛,少數地點較集中的趨勢,在印尼安汶島、越南河內、緬甸伊洛瓦底省都有分佈。

在萬年支系中,F838屬於小型支系。人口數量,即便跟許多千年支系相比,都屬於小支系。迄今為止,唯一和F838相關的古人樣本是出土於哈薩克某地的唐代古人。在對該古人進行DNA檢測後,發現他的常染部分,擁有很高比例的非東亞血統。檢測機構和考古機構,將該古人擬定為生活在1400-1100年前的突厥人。

人口的分佈和比例,以及古人樣本的檢測,讓F838的族群歸屬處於一片迷霧之中。

南方有山越:單倍群F838族群源流初探

2:F838族群的身世之謎

F838作為一個萬年小支系,及難受到分子學界的關注和研究。因此,F838族群中,部分進行過STR和中通晶片檢測的成員糾集在一起,試圖對F838族群的源流進行梳理。

分析中發現F838族群的民族屬性上,漢族佔了絕大多數,而且以南方漢族為主。F838雖然在湖南省佔有最高的人口比例,但現代湖南人中,江西移民佔據了相當多的數量。綜合多種資訊的提示,大家把目標地投放到了江西地區。

在此基礎上,福州侯官陳氏提出了江右渠帥說,廣西貴港周氏提出了虎方(吳城文化)說。

虎方說,很快因為有資料顯示對吳城文化的古人骸骨檢測,其三例樣本全部為O-M95而放棄。

江右渠帥說,便進一步得到了重視。

福建侯官陳氏、重慶巫溪李氏等人,在對F838資料的整理和分析中。逐漸發現分佈在湖南、重慶、四川等省份的F838家族成員中,多個家族的家譜揭示,他們的祖籍地全部能追溯到江西地區。這為江右渠帥說,提供了更近一步的證據。

湖南、川渝的F838家族支系,祖籍地追溯到江西地區的,主要以F838下游支系F1199為主。

例如:四川資陽鄒氏。鄒氏家族在江西吉安、湖南婁底、四川資陽連成了一條線。還有重慶巫溪李氏家族和湖南衡陽李氏(李旭)家族,祖籍地同樣能追溯到江西贛州。和鄒氏家族一樣,連成了江西、湖南、川渝的分佈路線。而且這幾個家族全部屬於F838的下游支系F1199。

這兩個家族的分佈和遷徙路線,和歷史上江西填湖南、湖廣填四川完全契合。

但主要分佈在浙江、福建一帶的F838*簇,目前還未收集到足夠數量,家譜記載為由江西遷出的證據。這讓江右渠帥說面臨著很大的考驗。

南方有山越:單倍群F838族群源流初探

3:徽州汪氏家族

就在F838族群對源流梳理,難以更進一步之時,安徽徽州汪氏家族的一位成員,提供了一個極其重要的資訊。分佈以安徽南部,江西北部為主的汪、程兩姓,一直有他們屬於當地土著族群山越人的議論。

該成員還認為出土於哈薩克的唐代突厥人,可能是他們汪氏家族的成員。在唐代初期,汪氏家族湧現出來了一位著名人物—越國公汪華。汪華的後代曾長期駐紮西域戌邊。形成了相對於徽州汪氏的甘肅“西汪”支系。

為了驗證這一猜測,該成員做了Y全序檢測,並和唐代古人進行對比。兩個人的共祖時間一下拉近到了1585年。因沒有其他同支系的高通資料進行對比,該共祖時間還有很大的彈伸性,最低限度可拉伸近到800年前。

這一結果的出現,表明了唐代古人是突厥人的機率微乎其微。大機率為徽州汪家家族的分支甘肅“西汪”家族的祖輩成員,且是汪華的近代子孫。

我們也注意到汪氏和程氏中O-L599支系佔據了相當的數量。國內檢測機構23魔方將新安(翕縣)汪氏定性為O-L599的下游支系之一。但同時他們也承認,對汪氏家族的取樣擁有很大的地區侷限性。

安徽徽州汪氏成員,先後邀請同地區的汪氏成員做了8例中通測試。其中5例屬於F838,兩例屬於M119,一例出自魯國公族的成員單倍群型別未公開。

更加讓人感到不可思議的是,汪氏五名成員中差距極大。同時具備了F838*、F714(F838子代支系)的兩個下游F1199、CTS4052(該成員即屬於這一型別)。

目前高通樣本資料對比後F838支系及其下游的年齡:

F838最近共祖10400年。

F714最近共祖6500年。

F1199最近共祖(4000年,英萊盾該支系最近共祖為1800年,選取SNPs為F977)

CTS4052和其下游Y155291,最近共祖時間分別為2700年和1585年。

同一個地區的同一姓氏家族,內部單倍群的分野呈現出這麼長時間的跨度和混雜。是不可想象的。在各家族中也極其罕見。

汪氏家族的特殊情況,讓我們不禁把把視線集中在了皖南土著山越人身上。

南方有山越:單倍群F838族群源流初探

4:南方有山越

在F838族群內部成員中,對F838族群源流的追溯上,江右渠帥說和山越說是不謀而合的。

山越即是活躍在東漢末年至隋唐時期的江右渠帥地方土著勢力。

山越人最早出現在三國志裡。在吳書中,山越貫穿了整個東吳政權的始終。從孫堅開始,屬於中央政權管轄的地區,即和聚集在山林區的山越人,因為緊張的物質和土地等資源產生了尖銳的矛盾。孫策在復興基業的時期,幾乎喪命于山越之手。孫權建立東吳政權後,東吳政權視廣泛分佈在其周邊的山越族群為大患,為了應對和魏蜀兩國的頻繁戰爭帶來的損耗,東吳政權對山越發動了密集的攻擊和蠶食。以此補充兵員和擴充套件自己管轄下的領土。

山越人為了保證自己的生存權,也不斷的爆發反抗東吳政權的鬥爭。

東吳時期的名將,程普、黃蓋、呂蒙、周泰、陸遜、諸葛恪無不曾同山越作戰。其中諸葛恪對山越的打擊最大,一次性吞併了十萬之眾,挑選精壯補充兵丁達四萬人之多。即便如此,終東吳政權始終,也沒能徹底吞併山越人。山越人也成為了牽制東吳政權與蜀魏兩個政權問鼎的“尾大不掉”。

三國之後,史書中依然有對山越的記載,一直到隋唐時期,中央政權終於完成了對山越的全盤漢化,此後山越人作為一個民族形態群體的存在告終。

但即便至今,山越族群的存在依然飽受爭議。

不同學者對山越群族的屬性產生了紛論:分別有百越後裔說、吳越遺民說、當地土著說、漢武帝遷閩甌逃亡說、山賊、宗部說。

其中最可信的為百越後裔、當地土著說。即山越人是百越的一支,可能是幹越(山越分佈區域和幹越重疊)。也有人認為幹越是于越的誤寫,這樣的觀念就和雍正繼位案中,傳位於皇四子和傳位於皇十四子一樣荒謬。因為繁體字中於寫作於,不可能出現於和乾的誤寫。

吳越遺民說也很難經得起推敲,吳越都曾建立過強大的國家政權,都受到了華夏文明禮樂的深重影響,早已融入了華夏族群中。而且北方族群在周代之後,晉代之前並沒有大規模南下的移民事件。三國、晉代時期、蘇南一代的當地士族,父系單倍型為M119型別的沈、顧、陸等家族已經形成。他們更應該屬於吳越遺民。

南方有山越:單倍群F838族群源流初探

漢武帝遷閩甌逃亡說,漢武帝曾將越國分裂出來的駱越、閩越等大規模遷徙到江淮之間。短短兩百年內逃亡群體也很難形成分佈廣泛,人口眾多的山越族群。

山賊,宗部說認為,山越大分散,小聚居,沒有形成統一的政權、因此他們和普通漢人一樣,只是為了逃避賦稅、徭役、憑藉強大宗族勢力佔領山林與東吳政權抗衡。這一說顯然沒有注意到,當時南方地區族群的複雜情況。例如越國建立過強大的政權,但從誕生到覆滅,越國都沒能實現如同華夏體系內諸國一樣的,中央集權、分封制的體系。依然保留了大量的部落族群聯合形態的特徵。越國解體後,相互之間再也沒有沒能統一聯合。山越人分佈區域以山林為主,自秦代以後,中央政權,逐步往南方推廣,分佈廣泛且分散的山越人,就更加不可能具備聯合性,統一性的特徵了。

史料記載中,山越人的語言、長相也具有其獨特性。有聲似鳥語、椎發、身材短壯等記載。其中椎發是典型的越人形象。這也表明山越和普通漢人是有明顯分別的。不可能以山賊、宗部草率的將山越族群予以歸納。

在史料中,山越主要分佈在於吳郡、會稽、新都、鄱陽、丹陽、東陽、豫章、臨川、廬陵、衡陽、長沙、始安、桂陽等東吳的揚州諸郡和曹魏的廬江郡。即現在的安徽南部、江西、浙江、福建等地。

而且幾乎都分佈在山林區域,其中安徽南部的黃山地區是山越族群活動的核心地帶。山越族群的分佈範圍總體上可以概括為長江以南,贛水以北,錢塘以西,鄱陽以東的廣大地區。

這樣一個分佈廣泛的族群,且具有其語言,相貌特徵縱然參雜了多方源流,但沒有一個核心的族群是說不通的。

由此可以證明,山越人的主流群體是一支具有民族形態特徵的獨立族群。

南方有山越:單倍群F838族群源流初探

5:F838可能是山越核心族群

山越人分佈廣泛,東吳政權曾經通過幾十場戰爭,吸納了不下10萬山越補充軍隊,且山越人一直到隋唐時期才徹底從史書中消失,由此可見山越人的族群數量多數情況下不會低於50萬。

如果山越是具有民族形態特徵的獨立族群,必然有其核心的父系血統族群作為支撐。

活躍在江西、浙江、湖南一代的南方族群,以百越、百濮為主。父系祖源上江西是M119和M95兩個父系單倍群族群的交匯地和分割點。

M119佔據了沿海地帶,有分子人類學家將M119和百越等同起來,M95佔據了中南和西南地區,在苗瑤,壯泰族群裡具有主導型(在這兩個族群中O2下屬的不同父系型別也具有較大比例。在後來的南方地區江西填湖廣、湖廣填四川的兩次大移民中,M119和M95也錯綜複雜的廣泛分佈在了中國南方地區)。

同樣分佈在南方地區的F838族群,在兩個人口眾多的大單倍群中顯得弱小、不顯眼。吳城遺址和良渚遺址,古人骸骨中都見不到F838的蹤影。F838似乎和任何古國和族群都聯絡不上了。

藉助於父系血統為F838的成員,家譜中記載的一致祖籍地—江西,和徽州汪氏家族父系單倍群在F838內部的巨大差異,我們就可以遞進的把F838族群的發源地大致的追溯到江西地區後,進一步鎖定到皖南、贛北地區了。F838是山越族群主體人群便兼備了文史、單倍群等多項可信證據的有力支援。

分子學家以單倍群多樣性來推論人類族群的遷徙路線。徽州汪氏家族F838群體的內部多樣性,恰好證明了F838族群發源於皖南、贛北一帶的黃山地區。

F838以南方漢族為主體的民族特徵,也體現出了和兄弟支系M95廣泛分佈在諸多民族中的性質完全不同。山越族群的全盤漢化也和F838以南方漢族為主體的特徵相契合。

另外,在文史記載中,黃山地區曾出現過一個“汪罔”的方國。亡國之後,國人稱汪罔氏,後簡化為汪氏。如果這一記載可信的話,F838族群於黃山地區發展,後來形成了一個以父系血統建立的方國,亡國後國人以國為氏。就可以解答為什麼徽州汪氏F838群體內部父系單倍群的巨大差異了。

在得到這些資料的分析後,我們已經能大致確定F838等同於山越人主體的結論了。

南方有山越:單倍群F838族群源流初探

6:F838族群的東遷西徙

在F838的下游支系中,我們也發現了一個顯著的特徵。F838不像多數單倍群一樣,分為南北支系,而是出現了東西支系的特徵。

湖南衡陽李旭家族、重慶巫溪李氏家族、四川資陽鄒氏家族、湖北宜昌土家覃氏家族、湖北孝感喻氏家族、廣西貴港周氏家族等全部為F838的孫代支系F1199(F977)。

這些家族大致是在江西填湖南,湖廣填四川的兩次大移民中遷徙到江西以西地區省份。

而福建侯官陳氏家族、浙江平陽徐氏、浙江海寧查氏家族、海寧李氏家族、江蘇啟東顧氏、廣東茂名譚氏、廣東海豐楊氏等等全部屬於F838*簇。

(注:以上家族全部指該姓氏下父系單倍群為F838的群體。)

F1199支系多數往西部內陸遷徙擴散,形成了F838的西支,F838*多數從浙江沿海往南遷徙,形成了F838的東(南)支。

F838*支系往東南擴散,有可能是在漢武帝遷徙閩越填充江淮之後得意尋機發展的。因F838最近共祖超過萬年,F838*東南擴散年代也可能更早。

F838的另一個重要支系CTS4052的主要分佈和遷徙路徑,現在還不是太明顯。

除了東西兩支外,以黃山地區為核心,往周邊輻射,則出現了F838下游支系的多樣性:F838*、F1199、CTS4052等支系全部具備。例如:安徽徽州汪氏屬於CTS4052、安徽六安趙氏屬於F1199、江蘇啟東顧氏屬於F838*。

北方地區的F838支系則錯綜複雜,各支系兼備,應該是在不同歷史時期擴散至北方。

南方有山越:單倍群F838族群源流初探

7:F838不完全等同於山越

前面我們驗證了F838是山越主體族群,但也需要正視F838不等於山越的全部。南方族群是在歷史長河中逐步被納入華夏族群體系。加之江西、皖南地區是M119和M95的交匯點,以及O2下的一些南方土著世系,文史中被概括為山越(尤其是三國東吳時期)的族群,也應該涵蓋了部分前面提到的山越的幾種猜想的成員,當地反叛東吳政權的宗部、百越中的其他支系,M95的部分、吳越遺民、閩越逃亡者的一些人也被概括在了山越之中。

注:以上內容為F838支系研究團隊結合現有基因資料、文史資料、家譜記載等諸多綜合因素的分析結論。不代表最終結論。

作者介紹:

南方有山越:青年作者,分子人類學的底層愛好者。父系家族單倍群型別:F838_F1199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