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皇帝的墳墓為什麼叫做“陵”

2021-10-08由 無此人 發表于 歷史

皇帝的墳墓為什麼叫做“陵”

“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秦樓月,年年柳色,霸陵傷別。樂遊原上清秋節,咸陽古道音塵絕。音塵絕,西風殘照,漢家陵闕。”這是李白的《憶秦娥》。詞中說到的“漢家陵闕”,是指現在陝西關中平原上的西漢帝王陵墓。在中國,帝王陵墓很多,比如秦始皇陵、乾陵、明十三陵、明孝陵、清東陵、清西陵、定東陵、崇陵等。慈禧的定東陵是中國現存規制豪華、體系比較完整的一座皇后陵寢建築群。

帝王們為了“厚葬以明孝”、“事死如事生”,登基即位伊始,就著手為自己建造陵墓,不惜花費大量的人力、 物力和財力。那麼,為什麼古代帝王的墳墓稱為“陵”呢?這種叫法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

皇帝的墳墓為什麼叫做“陵”

周朝以前,君王的墳墓也都稱“墓”。大約從戰國中期以後,帝王的墳墓逐漸開始稱為“陵”。《史記·趙世家》記載:“趙肅侯十五年經營壽陵。”《秦始皇本紀》記載:“秦惠文王葬公陵,悼武王葬永陵,孝文王葬壽陵。”“陵”的本意是大土山。帝王為了顯示王權至高無上的地位,便將墳墓建得像一座山陵,故皇帝的墳墓得名陵墓。唐代皇陵更是“因山為陵”,氣勢恢弘。有詩句描寫乾陵“千山頭角口,萬木爪牙深”。 帝王陵墓,實際上包括陵墓及其附屬建築,合稱為陵寢,不僅佔地廣闊,而且還有相當的高度。帝王以“九五”為尊,所以,規定將墓建成九丈高,可實際上,多數皇陵都超過了這個高度

皇帝的墳墓為什麼叫做“陵”

中國古代習用土葬。從新石器時代開始墓葬多為長方形或方形豎穴式土坑墓,地面無標誌。在河南安陽殷墟遺址中曾發現不少巨大的墓穴,有的距地表深達10餘米,並有大量奴隸殉葬和車、馬等隨葬。周代陵墓集中在陝西省西安和河南省洛陽附近,尚未發現確切地點,陵制不詳。戰國時期陵墓開始形成巨大墳丘,設有固定陵區。秦始皇陵在陝西臨潼縣,規模巨大,封土很高,圍繞陵丘設內外二城及享殿、石刻、陪葬墓等。據記載,地下寢宮裝飾華麗,隨葬各種奇珍異寶,其建築規模對後世陵墓影響很大。

皇帝的墳墓為什麼叫做“陵”

漢代帝王陵墓多於陵側建城邑,稱為陵邑。唐代是中國陵墓建築史上一個高潮,有的陵墓因山而築,氣勢雄偉。由於帝王謁陵的需要,在陵園內設立了祭享殿堂,稱為上宮;同時陵外設定齋戒、駐蹕用的下宮。陵區內建陪葬墓,安葬諸王、公主、嬪妃,乃至宰相、功臣、大將、命官。陵山前排列石人、石獸、闕樓等。

皇帝的墳墓為什麼叫做“陵”

北宋除徽、欽二帝被金所虜,囚死漠北外,七代帝陵都集中在河南省鞏義市,規模小於唐陵。南宋建都臨安,仍擬還都汴梁,故帝王靈柩暫厝紹興,稱攢宮。

皇帝的墳墓為什麼叫做“陵”

元代帝王死後,葬於漠北起輦谷,按蒙古族習俗,平地埋葬,不設陵丘及地面建築,因此陵址難尋。明代是中國陵墓建築史上另一高潮。明代太祖孝陵(見明孝陵)在江蘇省南京,其餘各帝陵在北京昌平縣天壽山,總稱明十三陵。各陵都背山而建,在地面按軸線佈置寶頂、方城、明樓、石五供、欞星門、祾恩殿、祾恩門等一組建築,在整個陵區前設定總神道,建石象生、碑亭、大紅門、石牌坊等,造成肅穆莊嚴的氣氛。清代陵墓,前期的永陵在遼寧新賓,福陵、昭陵在瀋陽,其餘陵墓建於河北遵化和易縣,分別稱為清東陵和清西陵。建築佈局和形制因襲明陵,建築的雕飾風格更為華麗。

皇帝的墳墓為什麼叫做“陵”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