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在日本發現吳三桂原版反清檄文,揭開降清真相:怪不得滿清抹黑他

2021-04-16由 故里夢長安 發表于 歷史

在中國歷史上,吳三桂是一個非常獨特的存在,他效忠過多個政權,明朝遺老遺少對他恨之入骨,民間的一些反清組織也都欲除之而後快,尤其是在吳三桂絞殺永曆皇帝后,他的名聲差到了極點;

清廷上下對他的評價也不好,乾隆皇帝編錄過一本《貳臣傳》,這本書很有名,裡面都是一些叛明降清的臣子,乾隆對他們極為鄙視。

在《貳臣傳》之後,乾隆依樣畫葫蘆讓人編錄了一本《逆臣傳》。什麼是逆臣呢,乾隆謂之曰:

或先經從賊,復降本朝,或已經歸順,復行叛逆,此等形同狗彘,靦顏無恥之人,並不得謂之貳臣。

連貳臣都不配當,處於鄙視鏈的最低端,吳三桂就是《逆臣傳》的第一人。

我們從後人的角度來看,實在有些難以理解吳三桂的選擇,那麼吳三桂自己又是怎麼想的呢?

在日本發現吳三桂原版反清檄文,揭開降清真相:怪不得滿清抹黑他

吳三桂最開始是明朝的遼東重臣,崇禎在時他還算忠心,舅舅祖大壽寫信勸降,他也沒有理睬,還想要回京救駕。

然而大順李自成攻破北京的速度太快,吳三桂還沒趕到,崇禎就自縊了,吳家八十多口人被李自成扣下當人質。

這個時期吳三桂非常猶豫,李自成派遣他的好友張若麒前去遊說,皇太極也親自寫信勸降。雙方都拉攏,吳三桂最開始是傾向於漢人的,據《流寇志》記載:

三桂召將士,告之曰:“都城失守,先帝殯天,三桂受國恩,宜當以死報國,然非籍將士力,不能以破敵,吾等將若之何?”。將士皆默然,見無應答。三桂又曰:“闖王勢大,唐通等人皆降,我孤軍不能自立。今闖王使者至,是斬,抑或是迎?”,眾將答:唯將軍命是從。三桂乃報使於自成,卷甲入朝。

三桂受國恩,宜當以死報國

”,吳三桂心裡還是有大明的,只是眼前的形勢讓他被迫選擇大順。

他召集兵馬還京,在路上遇到了從北京逃出的吳家下人,得到訊息稱吳家人被嚴刑拷打,陳圓圓也被劉宗敏搶走。

這還得了?

吳三桂立馬回兵山海關,處死李自成的使者並進攻大順唐通部。

在日本發現吳三桂原版反清檄文,揭開降清真相:怪不得滿清抹黑他

這樣的行為無異於李自成決裂,大順重要將領劉敏宗率兵逼近山海關。吳三桂知道自己不能敵,便暗中聯絡多爾袞:

乞念亡國孤臣忠義之言,合兵以低都門,滅流寇於宮廷,示大義於中國,則我朝之報北朝者,豈惟財帛?將裂地以酬,不敢食言。

這時的吳三桂仍是自詡“亡國孤臣”,希望的也是借清兵“滅流寇於宮廷”,我朝與北朝分得很開,許諾清兵幫忙之後可以給錢給地。很明顯,這並不是投降信,更像是求援。

多爾袞也是聰明人,根本不提借不借兵,只是說吳三桂降清,統轄地位不變,還能封王。

吳三桂這時還不願意,但是在一片石與大順首次交鋒後,其軍中一部投降了大順。李自成能為大順軍持續輸血,但吳三桂的人是走一個少一個,耗不起,所以他最終選擇了多爾袞。

吳三桂降清時跟多爾袞提的條件是以黃河為界,北方給滿清,南方給大明,雙方互通交好。

有了清軍的加入,大順兵敗如山倒,打進關內的吳三桂卻像變了一個人,本來最後的條件是中土南北各立一朝,按理說滅掉李自成之後,他就該匡扶南明瞭。

但是攻滅南明,吳三桂反而是主力軍,永曆帝都已經逃到緬甸,他仍然不放過,最後還用弓絞死了最後的漢人皇帝。

他為滿清立下的功勞越大,就越讓漢人唾棄。

在日本發現吳三桂原版反清檄文,揭開降清真相:怪不得滿清抹黑他

擒殺永曆帝后,滿清的局勢越來越穩定,吳三桂的利用價值也就越來越小。康熙十二年,平南王尚可喜上疏請求回鄉養老,這正合了康熙的心意。康熙不但批准了尚可喜的請求,同時還力主削藩。

吳三桂眼見情況不妙,決定起兵造反,他自號“周王天下都招討兵馬大元帥”,讓部下恢復漢人衣冠,重新蓄髮。

比較有趣的一點來了,在起事之前,他還特地帶部下去給永曆帝哭墳,是真的哭,哭得趴在地上不能動,把在場人都感動得不行。

古代起兵這種事都要有個由頭,吳三桂也不例外,他釋出了《反清檄文》述說自己起兵的原因。這邊檄文的原版在清史稿中未能見到,收錄的也是經過刪改的,沒有躲過乾隆時期的大型文字獄。

不過1958年日本東洋文庫刊行了一套名為《

華夷變態

》的史書。《

華夷變態

》是日本江戶時代幕府儒官林春勝、林信篤父子編輯整理的史冊,一直藏於內閣文庫,具有很高的歷史參考價值,1958年是首次公開現世。

這裡面就保留了吳三桂反清檄文的原版,其內容很長,有幾句說出了他起兵的緣由:

本鎮深叨明朝世爵,統鎮山海關。一時李逆倡亂,聚眾百萬,橫行天下,旋寇京師,痛哉毅皇烈後之崩摧,慘矣!……普天之下,竟無仗義興師勤王討賊,傷哉!國遠夫偈可言?

本鎮獨居關外,矢盡兵窮,淚乾有血,心痛無聲,不得已歃血訂盟,許虜藩封,暫借夷兵十萬,身為前驅,斬將入關,以謝先帝之靈。

幸而賊遁冰消,渠魁授首,正欲擇立嗣君,更承宗社封藩,割地以謝夷人。不意狡虜遂再逆天背盟,乘我內虛,雄據燕都,竊我先朝神器,變我中國冠裳……

本鎮刺心嘔血,追悔無及,將欲反戈北逐,掃蕩腥氣,適值周,田二皇帝,密會太監王奉抱先皇三太子,年甫三歲,刺股為記,記名託孤,宗社是賴。姑飲泣忍隱,未敢輕舉,以故避居窮壤,養晦待時,選將練兵,密圖恢復,枕戈聽漏,束馬瞻星,磨礪警惕者,蓋三十年矣……

在日本發現吳三桂原版反清檄文,揭開降清真相:怪不得滿清抹黑他

吳三桂的意思就是,他本來只是想借清兵為崇禎報仇,沒想到清兵背信棄義竊得大權,他本來想跟清軍拼了,幸運的是找到了崇禎年幼的孩子。為了能光復大明,他只能隱忍起來,這一忍就是三十年,現在實力夠了可以為大明繼續奮戰了。

所以在吳三桂心中,自己一直沒有降清,只是為了明朝而忍辱負重,之所以會起兵,也不是因為被撤藩,而是覺得經營了雲南十餘年,時機、實力都合適了。

1674年1月初康熙下了一道詔書駁斥吳三桂,裡面有很多內容都能與這篇檄文對應得上,所以真實性很高。

除了日本人外,朝鮮當年也有不少使臣在華,他們的使臣會把在中國的見聞回去稟告國王,然後再記錄下來。他們也收錄了一封《尚善寄吳三桂書》,是當年吳三桂起兵後,貝勒尚善為了勸吳三桂收手所寫。

裡面有一句:

王在明時,不過一總兵官,國破不降,而能請兵滅賊,以復君仇者,可謂盡忠於明室矣。

尚善這句話的安撫、拉攏之意很明顯,首先第一句就突出了身份的不同,意思是你吳三桂在明朝也才是總兵,到了大清就被封王。大明被滅了,你還沒降,聯合我們大清一起去弄死李自成,幫崇禎報了仇,你已經足夠忠誠了。

從利益和道義上,尚善都隱隱在誇吳三桂,同時也表明了吳三桂當初附和大清只是為了“復君仇”。這樣結合吳三桂的《反清檄文》,看起來他似乎真的是明朝忠臣,如此也就無怪滿清皇帝那樣來黑他了。

在日本發現吳三桂原版反清檄文,揭開降清真相:怪不得滿清抹黑他

吳三桂在軍事上還真的是一把好手,他起兵不久就差不多與滿清劃江而治,當時響應他的地方實力派眾多,還真有一統天下之勢。

但是他在兵鋒正盛的時候卻突然停滯不前,而且吳三桂還在衡州稱了帝,那復明又是復哪個明呢?真的耐人尋味。

吳三桂稱帝僅五個多月就因病去世,結束了極具爭議多月一生。他的繼任者遠沒有他的能力,所以最終天下還是被入關的清軍奪了去。

個人認為,

吳三桂不忠於清朝,他降清或許真的只是出於其他的目的,他為滿清做事一方面是為了自己不被剿滅,另一方面則是等待時機積蓄實力;

但他也不忠於明朝,否則他也不會追到緬甸害死最後一位南明皇帝,也不會自己擅自稱了帝。

吳三桂真正忠的,是他自己,只是這個忠的代價,太大了。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