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乾隆編撰一本《貳臣傳》,為何吳三桂不在其中?

2021-12-24由 古月談歷史 發表于 歷史

公元1776年,也就是大清乾隆四十一年,乾隆皇帝提出編撰一本《欽定國史貳臣表傳》,即《貳臣傳》。

【一】歷史背景

經歷了康熙,雍正父子兩朝的勵精圖治,皇權交到乾隆的手上的時候,大清朝是國泰民安,一片祥和。乾隆時期,大清的政權已經建立了百餘年,建國之初的動盪已經消除,其統治已經非常穩固。為了進一步鞏固統治,緩和民族矛盾,瓦解民族意識,實現思想統一,在大力表彰明清時期,因抗清而遇難的明朝官員的同時,又下令編撰了《貳臣傳》。何為貳臣?貳,兩屬也,貳臣,即一僕二主,先後在不同朝代做官的人,這是一個明顯帶有貶義的詞彙。

乾隆編撰一本《貳臣傳》,為何吳三桂不在其中?

貳臣傳

【二】乾隆的政治目的

乾隆四十一年年底,在詔令國史館修編《貳臣傳》時,乾隆皇帝已經明白無誤的把對大清有赫赫戰功的洪承疇、祖大壽、馮銓等一批人打入另冊,其意在於“崇獎忠貞”,“風勵臣節”

據清史稿記載:

因思我朝開創之初,明末諸臣望風歸附。如洪承疇以經略表師,俘擒投順;祖大壽以鎮將懼禍,帶城來投。及定鼎時,若馮銓、王鐸、宋權、金之俊、黨崇雅等,在明俱曾躋顯鐵,入本朝仍忝為閣臣。至若天戈所指,解甲乞降,如左夢庚、田雄等,不可勝數。蓋開創大一統之規模,自不得不加之錄用,以靖人心,以明順逆。

乾隆編撰一本《貳臣傳》,為何吳三桂不在其中?

范文程

今事後憑情而論,若而人者皆以勝國臣僚,乃遭際時艱,不能為其主臨危受命,輒復畏死幸生,忝顏降附,豈得復謂之完人!即或稍有片長足錄,其瑕疵自不能掩。若即降復叛之李建泰,金聲桓,及降附後潛肆詆譭之錢謙益輩,尤反側僉邪,更不是比於人類矣。

朕思此等大節有虧之人,不能念其建有勳績,諒於生前;亦不能因其尚有後人,原於既死。今為準情酌理,自應於國史內另立《貳臣傳》一門,將諸臣仕明及仕本朝名事蹟,據實直書,使不能纖微隱飾,即所謂雖孝子慈孫百世不能改者……此實乃朕大中至正之心,為萬世臣子植綱常!

兩年後,即乾隆四十三年二月,乾隆皇帝又頒發諭旨曰:

著交國史館總裁,於應入《貳臣傳》諸人,詳加考核,分為甲乙二編,俾優者瑕瑜不掩,劣者斧鉞凜然。於以傳言簡編,而待天下後世之公論,庶有合於《春秋》之義焉。

乾隆編撰一本《貳臣傳》,為何吳三桂不在其中?

乾隆皇帝

大清經過一百多年的發展,至乾隆時期,政權穩固,乾隆無需像康熙雍正那樣,極力打壓反清復明分子,也無需拉攏討好降清分子及其後裔。為了瓦解天下人的民族意識,達到緩和民族矛盾和進一步鞏固統治的目的,乾隆皇帝一方面大力表彰忠明抗清遇難的官員,另一方面,借編撰《貳臣傳》抨擊叛明降臣的同時,又宣揚了”忠君愛國”的價值觀。此時的君,是乾隆皇帝,此時的國,不是大明朝,而是大清國。

乾隆編撰一本《貳臣傳》,為何吳三桂不在其中?

【三】吳三桂為何沒有列入《貳臣傳》

吳三桂,明朝末年山海關總兵。公元1644年初,李自成攻破北京,大明崇禎皇帝在煤山自縊身亡。吳三桂曾一度產生投降李自成的想法,後因衝冠一怒為紅顏,轉而投降清軍,並在山海關大戰中打敗李自成後放清軍入關,立下功勞,後被封為平西王。1673年,因不滿康熙撤藩,吳三桂聯合耿精忠,尚可喜,發動了叛亂,史稱“三藩之亂”。

1678年3月,在和清朝周旋了5年以後,吳三桂已是窮途末日,眼看時日無多,遂在湖南衡陽登基稱帝。但僅僅做了5個多月的皇帝后,66歲的吳三桂就一命歸天了。

乾隆編撰一本《貳臣傳》,為何吳三桂不在其中?

說起來,吳三桂是應該列入《貳臣傳》的首選,他作為大明的重臣,先是投降清朝,後來又打著反清復明的旗號反清,可以說,吳三桂是一個徹徹底底的貳臣,但是乾隆皇帝竟然沒有把他列入其中,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在乾隆眼中,吳三桂屬於:或先經從賊,復降本朝,或已經歸順,復行叛逆,此等形同狗彘,靦顏無恥之人,並不得謂之貳臣。意思就是吳三桂不配為貳臣,而是比貳臣更惡劣的逆臣,並被編入《逆臣傳》,而且是名列榜首。最終,吳三桂就這樣被編入了《逆臣傳》裡了。

《逆臣傳》是《貳臣傳》的升級版,收錄的都是像吳三桂,耿精忠這樣降而復反之人。在乾隆眼裡,投降一次就已經算貳臣了,何況降而復反,那必定是大奸大惡之人。因此,乾隆下諭旨說:至於叛逆諸臣,如吳三桂等,也應明正罪狀,另立一門,以昭斧鉞之嚴。最終,吳三桂就這樣被編入了《逆臣傳》裡了。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