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山西大同東風裡遼代壁畫墓發掘簡報

2021-08-27由 考古快遞 發表于 歷史

選自《考古》2013年10期,大同市考古研究所。

2011年4月,大同市考古研究所搶救性發掘了一座磚砌古墓(編號M1)。M1位於大同市東風裡東街北側,東距大同火車站約1公里(圖一)。墓葬周圍為居民區,地勢較平坦,墓室建在距現地表1。5米以下的細沙與河卵石混雜的沙礫層中。墓葬出土器物不多,但壁畫儲存完整,較為重要,現將發掘情況簡報如下。

山西大同東風裡遼代壁畫墓發掘簡報

一 墓葬概況

M1為素面溝紋磚砌築的單室磚墓,坐北朝南,方向183°,由墓道、甬道和墓室三部分組成。從磚床被毀和隨葬品位置凌亂等情況看,該墓早年曾被盜擾,墓室內有積土。墓室頂部和墓道遭到施工破壞。出土器物有石雕真容偶像、銅押印、瓷器殘片等(圖二)。

山西大同東風裡遼代壁畫墓發掘簡報

墓道南北向,呈階梯狀。因施工破壞,現階梯僅存1層,立壁較規整,未見工具痕跡。墓道內填五花土,夾雜大量沙礫。殘長2。2、寬0。7米,北端最深處距現地表5。6米。

甬道平面呈長方形,拱形頂,長0。6、寬0。65、高1米。兩壁由青色溝紋磚一丁三平砌築,至0。8米處起券,券頂外部白灰勾縫,甬道無鋪地磚。門頂外上部錯縫橫砌條磚兩列,高1。05米。墓門底部先用單磚豎砌一列,之上橫砌封閉。

墓室平面近圓形,底徑2。45米,墓底距現地表5。6米。周壁先用半磚一丁三平砌築,壘砌至1。3米後再用整磚起劵,層層錯縫內收疊砌成穹隆頂,殘高2。6米。墓室地面用青色溝紋磚南北向錯縫平鋪一層。墓室後部砌棺床,佔據墓室的三分之一,大部分被破壞,長2。25、中部寬0。4、高0。07米。墓磚均為單面有七道溝紋的青色條磚,長37、寬18、厚7釐米。

二 壁 畫

壁畫布滿墓室內壁,除頂部有少許破壞外其餘儲存較好,總面積約15平方米。製作方法是在已砌好的磚壁上抹約1。5釐米厚的草拌泥,其上施0。2~0。5釐米厚的白灰膏,打平抹光後,在白灰膏上作畫。壁畫布局依其內容從上至下可分為三層。上層為墓室的穹隆頂,彩繪星宿圖;中層為影作的仿木構建築;下層畫面以人物為主,用立柱將其分成四幅,每幅圖案又加繪土黃色小邊框,單獨成圖。技法分兩種,一是敷色不勾輪廓;二是用黑、黑藍或褐色線條勾出輪廓,而後平塗朱、黃、藍、綠、赭等色,影作仿木構建築、畫面邊框和星宿圖採用第一種技法,其餘為後一種。

1。頂部壁畫彩繪星宿圖(圖三)。

山西大同東風裡遼代壁畫墓發掘簡報

殘存的星宿圖位於穹隆頂東北部,以硃色塗成圓點表示星辰,直徑約2。5釐米,又按各星宿形式和顆數以直線連線成完整星宿。

2。中層壁畫影作的仿木構建築(圖四)。在室壁四隅以硃色繪四柱,其上繪有額、闌額及黑邊的斗拱,拱上繪壓鬥枋一道,額與闌額間裝飾硃色圓點和繩紋。

山西大同東風裡遼代壁畫墓發掘簡報

3。南壁壁畫男、女門侍圖(圖五)。

山西大同東風裡遼代壁畫墓發掘簡報

繪於墓門兩側,左側繪一老者,頭戴黑色帽,絡腮鬍,濃眉髭鬚。身著黃色圓領長袍,腰繫雙重黑帶,腳穿黑靴。右手持杖,左手掌微合,中指、食指自然伸出,躬身向墓門而立。高0。7米。右側繪一女侍,頭頂用紅帶扎雙髻,額頂發上簪以三件頭飾,細眉小口。上著藍色右衽窄袖長襦,下著藍裙,橘色蔽膝,腰繫長帶,裙下露方頭鞋。雙手持一羽扇,半側身向墓門而立。高0。75米。墓門上方繪金翅鳥立於祥雲之上。在人物四周繪火焰寶珠、犀角、象牙、銀鋌、祥雲、壓勝戟、柿蒂形物等。

4。西壁壁畫農耕圖和出行圖(封二∶1)。

山西大同東風裡遼代壁畫墓發掘簡報

農耕圖位於畫面左側,由人物、牛及農具等構成。上方以褐色單線勾勒出遠山和植物。中間繪田間勞作場景,共有四人,上面左起第一人頭戴氈帽,右手拿鋤,左手抬至額頭處,似在擦汗,彎腰回首望向身後送飯婦女。第二人頭戴斗笠,上身赤裸,肩搭汗巾,下著短褲,雙手握鋤,彎腰鋤田。第三人為一送飯婦女,包髻,上著紅色短襦,下著淺灰長裙,肩扛扁擔,右手扶持,兩頭擔有罐,罐口露出長勺柄。第四人頭戴氈帽,身著短袍,手扶耬車,正在田間播種,其身前為牛拉耬車。下方用單線勾勒抽出豐碩穗子的穀物,周邊點綴背月方孔錢和銀鋌。

出行圖位於畫面右側,由人物、馬、駝及駝車等構成。上方為一駝車,木構件呈硃色,直轅高輪,前後轅頭作雲頭狀,車上置黑色車廂,硬山式頂,敞前門,門兩側擋簾高挽,車廂前後皆撐有黑色涼棚,廂體及涼棚邊沿呈白色,裝飾硃色圓點。架轅駝為一黃色雙峰駝,高大健壯,駝首套絡頭,脖上架車軛,面向墓門揚首舉蹄作奔走狀。馭者奔走於駝首右側,頭戴褐色氈帽,身著淺褐色袍,袍下襟掖於腰帶,露出藍色內衣,腳穿黑靴。右手執韁,左手執鞭依於左肩,回首對駝作呵斥狀。駝車右上側有單線簡單勾勒的兩間茅屋。下方為一鞍轡齊全的赭色大馬,雙耳斜立,額前鬃毛束扎,頸上鬃毛向下披拂,頸懸紅色纓穗,馬尾綰結,面向墓門抬蹄作奔走狀。馭者行走於馬首右側,頭戴黑色裹巾,小髭鬚,身著白色圓領窄袖袍,袍下襟掖於腰帶,露出紅色內衣,腰繫白色軟帶,裹綁腿,腳穿麻鞋。左手執韁,右手執鞭依於右肩。持帽侍從緊隨馬後,裝束與馭者基本相同。右手託一頂白色笠帽,帽簷呈紅色,左手持白色長巾搭於左肩(圖六)。赭色大馬左前側用褐色線條簡單勾勒一騎馬人物,與其上面的鞍馬和隨行人物之間的大小比例相差懸殊,人物頭戴氈帽,身著長袍,右手執韁,左手作驅趕狀。馬首套絡頭,尾綰結,面向墓門抬蹄作奔走狀,其前後有隨風搖擺的蘆葦。

山西大同東風裡遼代壁畫墓發掘簡報

西壁隱現出壁畫廢稿殘圖,上面可辨有駱駝,形象與外層相同,似馱有物,駝前有執韁的馭者,其下引馬出行圖與外層畫面相同,只是緊隨馬後多了一個手執偃月形球杖的侍從,馬前有獵犬,長腿細腰,卷尾。殘圖均未著色。

5。北壁壁畫起居圖(封二∶2)。

山西大同東風裡遼代壁畫墓發掘簡報

起居圖主要由男、女侍從和寢床構成。

畫面上懸打褶短帷,其下繪有帳鉤掛起的紅色捲簾,簾下有六扇花卉屏,左右兩邊有用橘色帶綰扎的淡藍色長帷。正中繪一張具有透視效果的寬大寢床,床外圍黃色打褶短帷,內圍淡綠色打褶長帷。床上右側繪藍色枕頭,一端花式紐上套環,環上系橘色蝶結綵帶,中間繪藍色錦被,左側繪一藍色袋形物,口露橘色彩帶。

床前從左至右依次繪:黑地白花貓,頸系紅帶,口銜繡球;橘色盆架,雲頭形架腿,四足之間以弧形牚相固,上置黃色花式口臉盆;橘色十字座巾架,上掛飾有綠色與橘色圓點相間的白色長巾;黃色小盆;白地黑花犬,頸系紅帶,尾巴上翹。寢床左右兩側各立有男、女侍從三名,相向作侍奉狀,高0。55~0。68米。

左側侍從前起第一人用橘紅色巾幗包髻,額頂發上簪以三塊綠色頭飾,面目豐腴,細眉小口,端莊恬靜。上著藍色對領長襦,下著黃色密褶裙,橘色蔽膝,系綠色長帶於胸前綰系花結,裙下露黑色翹尖鞋。右手握一細長毛刷,左手端一帶柄碗。第二人用黃色巾幗包髻,額頂發上簪以三塊綠色頭飾,面龐圓潤,眉清目秀,細眉小口,神態溫和。上著黃色對領長襦,下著藍色密褶裙,腰圍綠色圓角圍件,系橘色長帶於胸前綰系花結,裙下露黑色翹尖鞋。左手執綠色團扇,右臂搭白地紅花浣巾,伸右手背於第一女侍所端的帶柄碗上,似在感試水溫,並望向第一女侍。第三人頭戴黑色直角幞頭,身著右衽窄袖衫(似僧侶服飾),紅色中衣。左手抬至左肩處,伸出食指,右手執經卷軸於胸前。此侍從原形象為髡頂,幞頭似補繪(圖七)。

山西大同東風裡遼代壁畫墓發掘簡報

右側侍從前起第一人與第二人皆髡髮,無須,前額兩綹頭髮從鬢下流於耳後,正頂留一小辮,身著圓領窄袖淺灰色長袍,腰繫軟帶,腳穿黑靴。唯中衣有別,第一人著白色中衣,腰間左側佩掛玉環,左手捧唾盂,右手抬至胸前,伸出食指與小拇指;第二人土黃色中衣,左手執拂塵依於左肩,右手握拳抬至右肩處。第三人似一女子,頭戴黑色曲角花式幞頭,面目清秀,身著灰色開胯長衫,雙手捧託盞,躬立朝向寢床(圖八)。

山西大同東風裡遼代壁畫墓發掘簡報

6。東壁壁畫侍酒散樂圖和吉祥圖(圖九)。

山西大同東風裡遼代壁畫墓發掘簡報

侍酒散樂圖位於畫面左側,由侍從和生活器具構成。侍從分前、後兩排,共五人,均為中年男性。頭戴黑色直角或曲角幞頭,小髭鬚,身著淡黃色、藍色或紅色圓領緊袖長袍,綠色或白色中衣,腰繫雙重黑色帶或黃色軟帶,腳穿黑色長筒靴,恭立朝向墓室北壁,高0。6~0。8米。前排左起第一人雙手端一黃色托盤,盤內建兩盞;第二人左手託一花式口溫碗於上腹,碗內放有執壺,右手握執壺柄。後排左起第一人雙手執一黃色拍板;第二人雙手捧一托盤,盤中置石榴、桃等果品;第三人赤腳著地,形象較為潦草,比例略有失調,右手握成拳狀於胸前,左手執物,此物線條輪廓隱似蓮花,此侍從原形象為髡髮,曲角幞頭系後改繪,腳下補繪黑色靴(封面)。在人物前從左至右依次繪:黃色盝頂和圓頂食盒;盛有食物的圓盤,盤上覆蓋長巾;三足曲口炭火盆,盆內三把小執壺;長條矮腳桌,上置兩個黃色酒瓶。吉祥圖位於整幅畫面右側,由動物、植物、器具和墨書題詩等構成。畫面從上至下依次繪:蓮花托珠,珠上蔓枝曲垂;橘色支架,上置馬鞍,“鞍”與“安”同音,取其“平安”之意;藍色寶瓶,瓶口有花狀寶物;臥鹿一隻,橘色角,伸左前蹄,其身飾火焰紋(圖一〇);

山西大同東風裡遼代壁畫墓發掘簡報

交叉的竹子、抽穗的穀物、盛開的牡丹;仙鶴,丹頂,長喙,曲頸,展翅,右足擎立,左足抬起作行走狀;黃色烏龜,首高昂,爬行狀;橘色仰蓮式座形器,下壓一條黑花黃蛇,上置一把斧形器;蛇首上方繪銀鋌和背月方孔錢(圖一一)。寶瓶與臥鹿四周填繪火焰寶珠、象牙、犀角、銀鋌、圓圈形物等。

山西大同東風裡遼代壁畫墓發掘簡報

墨書題詩位於畫面的右上角,黑色豎框,內地淺黃,墨書詩一首,左右兩列,右為“寶鹿千年□,□花萬載榮”,左為“(歲)知(凝)寒竹,鶴筭永龜靈”(圖一二)。

山西大同東風裡遼代壁畫墓發掘簡報

三 出土器物

出土器物散置於墓室內,有銅、石、骨、瓷器等共14件。此外,在墓室西部出土少許淺綠色紙張碎片,上有數道墨線,磚床東端放置有兩塊炭(無燃燒痕跡),墓室東部有木器殘痕,應為木製小箱的遺存,箱蓋角包裹銅片並以銅釘加固。

石雕真容偶像1軀(M1∶1)。紅褐色砂岩質。頭戴黑色幞頭,腦後及鬢角處以墨線勾勒細密髮絲,長圓臉,闊目,眼珠塗黑,高鼻,大耳,朱唇,面、頸、手部塗肉色,身著黑色圓領長袍,青色中衣,腰前系紅帶,上綴六枚金色桃形飾,雙尾,後背腰帶塗金色。衣紋稠密,線條勁健,衣褶轉折處稜角分明,向下呈扇形覆於石榻之上,雙手合十於胸前,盤腿坐於長方形榻上,腹部以下中空。榻長58、寬42、高21釐米,人物高73、通高94釐米(圖一四、二〇∶4)。

山西大同東風裡遼代壁畫墓發掘簡報

山西大同東風裡遼代壁畫墓發掘簡報

石供桌1件(M1∶12)。灰色砂岩質,由桌面和底座組成,通高20釐米。桌面呈長方形,微殘,器表有斜道琢痕,長32、寬28、厚4釐米。底座呈上大底小的圓柱形,柱體有豎道琢痕,底部有凹孔,柱體上直徑18、下直徑16、高16釐米,孔徑4、孔深5。2釐米(圖二〇∶3)。

影青小碗1件(M1∶2)。敞口,尖唇,弧腹,高圈足。胎薄潔白細膩,透光見影,釉色青中泛白,有玉質感,外底心不施釉。口徑8。5、足徑3、高3。2釐米(圖一三∶3)。

影青高足碗2件。大小形制基本相同。胎質潔白細膩,堅實。六曲花式口,圓唇,寬沿外撇,深弧腹,高圈足。施滿釉,釉面有均勻開片,釉色青中顯白,有透光感。標本M1∶3,口徑12。5、足徑5、高7。7釐米(圖一三∶2、一五)。

山西大同東風裡遼代壁畫墓發掘簡報

山西大同東風裡遼代壁畫墓發掘簡報

白釉小碟2件。大小形制基本相同。胎薄質細。六曲花式口,尖唇,斜弧腹,平底。外底不施釉。從口沿至內腹部有六出筋,內底留有七處支點疤痕。標本M1∶5,口徑10。4、底徑4。7、高2。2釐米(圖一三∶1、一六)。

山西大同東風裡遼代壁畫墓發掘簡報

鎏金銅押印1枚(M1∶7)。陽文,印臺八邊形,人物紐,通體鎏金,鎏金大部分脫落,通高4釐米。人物頭戴幞頭,其上有穿孔,面部豐盈,身著長袍,腰繫雙重帶,雙手隱於袖內,右手臂反於背,左手臂向下揮袖起舞,高3。7釐米。印面寬2、印臺高0。3釐米(圖一七、一八、二〇∶1、2)。

山西大同東風裡遼代壁畫墓發掘簡報

銅鑷1件(M1∶11)。鑷為彈壓式,鑷腿由兩長方形片構成,前端向內彎曲成鑷口,圓形首部套接一兩端成圓環對接銅絲,柄部套一銅箍,前後移動可控制鑷口張合。長7。3、寬0。5釐米(圖一三∶5)。

骨耳勺 1件(M1∶8)。以骨片精細磨製而成,截面呈三稜形,表面光滑,長條,一端窄而尖,另一端磨成勺狀。長9。5釐米(圖一三∶4)。

琥珀童子 1件(M1∶9)。用琥珀雕刻而成,伏臥狀,頭扎三髻,面圓潤,雙手微曲墊於頜下,雙腿併攏上蹺,腹背對穿孔,頜下有一孔與之相通。長2。7、高1。5、寬1釐米(圖一三∶6、一九)。

山西大同東風裡遼代壁畫墓發掘簡報

玉串飾2件。一件呈半月形,青白色,弧背中間穿孔。寬2。1、厚0。4釐米。另一件呈圓珠形,淺褐色,中心穿孔。直徑0。6釐米。

蠟燭1根。蜂蠟,圓柱狀。殘長7。5、直徑2。6釐米。中間有芯孔,孔徑0。4釐米。

四 結 語

大同東風裡M1為圓形單室磚墓,墓葬壁畫主要描繪墓主人日常家居生活和鞍馬、駝車出行等場面,依據王秋華關於遼代墓葬的分割槽與分期[1],該墓的形制與壁畫內容具有遼代晚期墓葬特徵。此墓壁畫的內容與格局符合大同遼代晚期壁畫“程式化”的特點,“大同遼墓壁畫早期不見出行圖,晚期有出行圖而無歸來圖,且晚期墓葬北壁畫面中墓主人被隱去,這是大同遼墓壁畫中非常獨特的現象”[2],表現形式也與臥虎灣遼代壁畫墓[3]、西南郊新添堡29號墓[4]相似。南壁所繪寶珠、象牙、銀鋌、壓勝戟、柿蒂形物等與韓師訓墓[5]後室西北壁所繪相同。墓中出有石雕真容偶像(M1∶1),而“真容偶像出現的時間也在遼晚期”[6]。因此推測M1的年代應為遼代晚期。

M1未發現墓誌,墓主人身份只能從壁畫內容及出土器物來分析。西壁出行圖中侍從所託笠帽形制與宣化張世卿墓壁畫墓[7]所繪相同,“張世卿在遼為右班殿直,銀崇大夫,此帽當是其生前所戴官帽形制……這也說明這種形制的氈笠是遼代契丹官帽”[8]。此帽形制也見於庫倫七號遼墓[9]。墓室西壁內層廢稿所繪的馬球杖也顯示墓主人有一定等級身份。墓室內出土的石雕真容偶像是一種葬具,表現形式是完整的人物形象,以墓主人的真容出現,用意與當時的佛教有直接關係。“採用真容偶像代替身體下葬的根本動力應當來自當時佛教喪葬文化的有關傳統”[10],“真容偶像為在一定層面或達到一定境界的漢人才能享用,契丹人不用此法”[11]。墓室北壁左側侍從所執經卷,也表明墓主人為信佛之人。綜上,M1墓主人當為具有一定等級身份及宗教信仰的漢人。

此墓未見骨灰,但出土模擬墓主人形象的石雕真容偶像與河北宣化遼墓[12]、北京馬直溫夫妻合葬墓[13]的葬式類同,反映了墓主人生前篤信佛教的情況,這和一般遼墓中火葬後直接裝入骨灰罐或石棺的葬俗不同,這種葬式在大同目前發掘的遼代墓中尚屬首次發現。

領 隊:劉俊喜

發 掘:侯曉剛 江偉偉

繪 圖:蘭 靜 江偉偉

攝 影:馬雁飛 江偉偉

執 筆:江偉偉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