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周西岐是誰?清朝末年的中國文化家,為何他的名字卻很吉利美好呢?

2021-08-14由 聖井崗人 發表于 歷史

爺爺名諱周西岐,出生於1907年的農曆九月初九,正好是重陽節。 爺爺的父親不識字,但不知誰給爺爺起的名字中用的“岐”字,卻很不錯。岐字用在名字中有表示英俊瀟灑、氣宇不凡的含義,很吉利美好。名字雖然好,可清朝末年的中國社會,民不聊生,動盪不安。爺爺成長中的家裡家徒四壁,生活十分艱辛。雪上加霜的是,爺爺的弟弟還是一個盲人,不能參加莊稼地裡的活計。家裡雖然有一點崗丘薄地,也是收入微薄,一家幾口人一直都是處於難以溫飽之中。

貧窮的家庭沒有能力送爺爺進學堂,爺爺十幾歲時就跟著別人當相公(也就是學徒)。由於天資聰穎,幾年時間裡爺爺竟然學會了不少謀生的手段,為家裡集聚了一些財富,又購買了一些土地,並且結交了不少的朋友。一直沒有能力娶媳婦的爺爺,到了接近三十歲的年紀,終於把小他十三歲的奶奶娶回了家。從此,這個家庭走上了正途,人丁也開始興旺起來。新中國成立的時候,家裡有了三十幾畝地,還有耕牛、農具等,農忙季節裡也用上了長工。剛剛擺脫貧困的家庭,解放了,被評定為了“中農”成份。在我們上學的年代裡,“中農”這個成份,沒有進入貧下中農的行列,總是讓我們覺得低人一等,好在“中農”雖然不在先進行列,可也不是批判物件,我們的學習、進步沒有受到太多T影響。

農村集體化以後,跑南闖北很多年的爺爺一直沒有被選為過大小隊裡的幹部,這也許還是因為家庭成份的影響吧。

在我跟隨爺爺生活的十幾年裡,他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勤勞、吃苦。也許正是因為這個緣故,才使我們的家庭條件有了很大的改善。

我打記事起,到十幾歲離開老家外出上學之前,一直是跟著爺爺睡覺,聽爺爺講一些道理,講為人處世等。不上學的時候,爺爺總是會安排我幹活。十來歲的年紀,撿豬糞,撿牛糞,拾柴火,去莊稼地裡拔草等,都是經常乾的活。有時候嫌爺爺給我的任務太多,就免不了生出不滿,藉機會就跑出去和夥伴兒們一起玩。

跟著爺爺幹活中,印象最深的是爺爺的糞筐。爺爺的糞筐是自己用荊條編織的,橢圓的筐上安有一根粗一點的木棍,作為把手。那個時候,種地沒有化肥,完全靠土肥。要想莊稼有個好收成,就必須多集土肥。集土肥最好的原料是各種動物的糞便。把動物的糞便與雜草、灰土等投入到糞坑裡,一塊漚制,最後就成為了很好的肥料。

生產隊裡有糞坑,家家戶戶也都有糞坑。為了漚製出質量好的肥料,撿拾動物糞便就成為了一項關鍵任務。在我的記憶裡,爺爺的糞筐不論是從早到晚,不論是下地幹活,不論是颳風下雨,始終是用一把鐵鍁扛在肩上。到別的村莊找人辦事,串親戚時,糞筐照樣扛在肩上;去鎮上趕集時,也不忘帶著糞筐。有時候外出要辦體面的事情,實在無法帶上糞筐,但回來的路上見到動物糞便,總要想辦法收集一塊帶回來投入糞坑裡。爺爺撿糞便的勁頭幾乎無人能比,他一年之中總要用壞一兩個糞筐。

在爺爺的教育、影響下,我在撿不動糞便的時候,看到有牲畜拉下糞便,就立馬上前看管起來,等待爺爺去撿。我大一點的時候,爺爺就給我準備了一個糞筐,讓我加入了拾糞的行列。只要不是上學的時候,天不亮,爺爺就把我叫起來,出去搶撿牲畜糞便。牲畜們夜裡在外邊活動時會拉下很多糞便,起床早可以很容易撿到,等到天亮以後再出去,就被別人搶先撿走了。即使白天沒有其他活可乾的時候,爺爺也會經常督促我帶著糞筐出去到處走走,看不一定哪一個地方就能夠撿到牲畜糞便。

爺爺的榜樣作用,加上任務要求,家裡兩個叔叔等都成為了撿糞便的主力。由於我們家裡撿糞便的人數優勢,以及爺爺的勤勞帶頭作用,我們家裡集的土肥總是最多的。每年我們家的莊稼收成總是最好,這是爺爺的糞筐的直接作用。

後來,我離開老家外出上學,從此就再也沒有背起過爺爺的糞筐。再後來,化肥多了起來,效果還明顯地要比土肥好很多。於是,慢慢地就幾乎沒有人再撿糞便了。爺爺隨著年齡增大,腿腳也逐步不利索了,他的糞筐也就閒了下來。爺爺的最後幾年,完全走不了路了,也徹底丟下了糞筐。從此,爺爺的糞筐也算是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

爺爺在八十二歲生日的那一天,農曆九月初九,重陽節,永遠地離開了我們。爺爺帶走了撿糞的歷史,卻給我們留下了“糞筐”的故事。

2021。08。08 廣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