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美食 > 正文

小農社會的飲食習慣有哪些?

2022-04-11由 大鹿視角 發表于 美食

國內的許多飲食習慣形成於幾個世紀前的小農社會,反映的是當時人們的生存狀況,現在給大家盤點一下幾種典型的小農社會飲食習慣。

小農社會的飲食習慣有哪些?

1。發明各種花裡胡哨的主食。有些地區物質匱乏,食材種類單一,人們只能把一塊麵團換著花樣折騰。這些澱粉做成的主食包括各種饅頭包子糕餅,還有北方經常吃的各種麵條,南方經常吃的米粉米線。

在北方某些省份,典型的每日飲食是這樣的,早上小米粥配饅頭鹹菜,中午晚上吃油潑面、烙餅、臊子面,配菜非常少,沒有肉,只有過年才包餃子,還不是肉餡。招待客人時才會吃羊肉泡饃,羊肉很少,主要還是吃饃。肉夾饃只有招待貴客時才會出現。

小農社會的飲食習慣有哪些?

在南方地區作為主食的桂林米粉、酸辣粉、過橋米線,裡面的青菜只有幾條,肉很少,吃的時候要配上一勺辣椒油。河粉跟米粉加切成絲的素菜一起炒,幾乎不放肉。

有些地方的人們會在餃子裡面包粉絲,燒賣裡面包糯米,只有肉味,實際上吃的還是澱粉。糯米雞裡面沒有雞肉只有糯米,屬於自欺欺人了。

小農社會的飲食習慣有哪些?

2。做一道菜配料比主料多。典型代表:辣子雞丁,滿滿的一盤紅辣椒中點綴幾顆雞肉丁,用筷子撥開辣椒才挑出炸得乾硬的雞丁。水煮魚,在鋪滿的紅辣椒上面放上幾片魚肉,拿筷子翻開下面,全是白菜、豆芽、胡蘿蔔、豆皮這些配菜。

能夠把幾片肉炒出一碟菜效果的小炒肉,裡面的配菜佔了九成,炒的不是肉是配菜,筷子夾10遍不一定能夾到肉,建議改名炒小肉。

3。吃各種刺激味蕾的小菜。包括但不限於:泡菜、鹹菜、醬菜、榨菜、酸菜、辣椒醬、豆腐乳、臘肉,鹹魚。為的是用最少的材料製造最大的味道,然後吃下最多的碳水。比如一種叫辣疙瘩的小菜,其實就是醃大頭菜,吃一口能嚥下幾個大饅頭。

小農社會的飲食習慣有哪些?

南方農村的日常飲食是這樣的,早上大米粥配酸菜,一碟酸菜就能喝下幾大碗粥,只有幹農活的時候才吃乾飯,配點鹹魚,臘肉是用來招待客人的。在南方內陸地區生活的人全靠辣味下飯,個個無辣不歡,一碟辣白菜、一碟豆腐乳,米飯抹上辣椒醬,辣得口水直流大口扒飯。

4。愛吃動物下水和邊角料。有些地方做滷菜,用的是鴨頭、鴨爪、鴨翅、雞爪這些邊角料,需要在特製的滷水中浸泡8個小時入味,很受當地人歡迎。在湖南一些地方過年會舉辦牛頭宴,殺牛剩下的牛腳牛尾巴不會扔掉,有的人靠這些來解饞,牛腳要用高壓鍋壓5個小時以上,否則咬不動。

小農社會的飲食習慣有哪些?

人們常吃的豬雜粥,用稻米和切成小塊的豬雜加水熬成,讓原本沒有味道的大米粥也能吃出肉味。土豆燉牛肉,實際上用的是牛雜,只有一點點牛肉,燉煮的時候土豆吸收了味道,吃土豆就相當於吃牛肉了。

小農社會的飲食習慣有哪些?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