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美食 > 正文

粵菜實在是太會起名了!

2022-03-27由 地道風物 發表于 美食

有一種美食文學,無需配圖,無需風味描述,1秒以內看得人口舌生津——那就是廣東選單。

隨便翻開一家粵菜館的選單,足以讓人的淚水從嘴角流下:風味啫啫煲、爽滑布拉腸、流沙奶黃包、生炸妙齡乳鴿……

粵菜實在是太會起名了!

就連一碗平平無奇的白粥,在廣東人的文筆下,都被寫成無比誘人的“明火生滾白粥”。

如果去高檔粵菜餐廳,更會發現有一些菜名,明明每個字都認識,但就是不知道什麼意思,只覺得很美、很饞。比如禮雲子、雪花雞片、玉簪田雞腿、鳳吞燕……

粵菜實在是太會起名了!

研究了幾百份廣東選單,我們發現,粵菜的命名實在太博大精深了,不僅字字擊中廣東人的飲食偏好,還能從中看出粵菜的核心和邏輯。

可以說,看懂了粵菜選單,你就掌握了廣東飲食界的財富密碼。

對鮮度的極致追求

化身

選單上的花樣表達

廣東人對“

”的執念,在選單上體現得淋漓盡致。

你會發現,所有粵菜的命名,都會盡可能在食材前加上“

”字字首。尋常的香菇、魷魚、蝦仁,鮮字一加身,立馬感覺饞了:鮮菇炒牛肉、豉汁炒鮮魷、鮮蝦雲吞……

粵菜實在是太會起名了!

另一種新鮮的萬能表達,是

“活”

“生”

,活烤生蠔、白灼活蝦、生炸乳鴿等等,都是為了表達食材在最巔峰的狀態,喪身於廚子之手。

粵菜實在是太會起名了!

還有一道菜,幾乎99%的粵菜館都能看到,那就是

生炒時蔬

。妙的地方在於,除了用“生”表達新鮮,“時令”兩個字,也直擊老廣對不時不食的執著。

粵菜實在是太會起名了!

更進階的命名法,是

變著花樣強調食材的生猛狀態

,比如

游水

剝皮牛、

現釣野生

桂魚等等,

“走地雞”

這三字,更是能讓任何一個老廣兩眼放光。

粵菜實在是太會起名了!

走地雞既是一種養殖的手段,也暗示雞在宰殺前仍是鮮活的,保證了肉質和鮮度。

前一秒還在活蹦亂跳的鮮活食材,後一秒就被端上桌,精準踩在老廣的需求點上。

選單命名如此高頻地以“鮮”助攻,可見老廣們對新鮮度的敏感。

在廣東選單前

連動詞也顯得很好吃

廣東選單裡,最精華的莫過於動詞。

有時,區區一個字,就能精確傳遞出烹飪手法的竅妙。

例如“手剁”肉餅、“手撻”鯪魚餅,這兩個動詞,就強調了處理不同食材的手法區別:肉餅的豬肉與豬油需要保留一些筋道與顆粒,口感層次會更豐富,用機器絞碎就麼得靈魂;而鯪魚質地偏軟,需要用手反覆起抬拍打,以達到起膠的效果,這動作在粵語裡就叫“撻”。

粵菜實在是太會起名了!

在這些精準的動詞面前,手打檸檬茶都顯得太過寬泛……

典型例子還有外地朋友熟悉的啫啫煲,光是念出“啫啫”這個詞,就讓人有了食材在煲裡嗞啦作響的畫面感。

粵菜實在是太會起名了!

還有生滾粥、布拉腸、姜撞奶、叉燒滑蛋(一種滑炒技法)……這些粵菜獨有的動詞,既指代技法,也生動得能直接把人看饞!

粵菜實在是太會起名了!

粵菜的菜名裡,除了強調手作技法,還會進一步引申到對傳統的堅持。

例如古法鹽焗雞、秘製叉燒、懷舊浮皮羹、傳統手工伊麵等,暗示背後對傳統手藝的考究——這可不是隨便用半成品製作的菜品,暗暗為菜式提升了深度。

粵菜實在是太會起名了!

廣東人的深厚文學功底

全用在修飾選單上了

很多粵菜館的選單看似平實,但仔細研究就會發現,修飾手法實在太豐富了。

他們特別擅長濃縮色香味,用通感勾起食慾,把一道平凡的菜變得讓人一看就饞。

最常見的,是從

顏色、口感、風味

角度修飾。

幾乎所有煎炸物,都會跟“金色”捆綁:例如金沙包(流沙包)、金絲春捲(炸春捲),金沙小瓜(鹹蛋黃小瓜),黃金焗吊片(炸蒜粒焗魷魚)……而綠色的食材,則會被稱為“翡翠”,諸如此類,不勝列舉。

粵菜實在是太會起名了!

在口感和香氣上修飾的例子,就更多了:瀨尿牛肉丸(爆漿牛肉丸)、爽滑腸粉、骨香鱸魚、酥脆春捲……甚至還有一道老菜叫

威化雲吞蝦

,用“威化餅”比喻炸雲吞皮那種酥化的狀態,微妙至極。

粵菜實在是太會起名了!

圖源:電影《食神》

廣東選單的這些巧思,曾經苦了很多翻譯,因為不懂背後意義直譯,出現把翡翠羹譯為“Jade Soup”,油炸鬼(油條)譯為“Deep-fry Ghost”、撒尿牛肉丸譯為“Peeing Beef Ball”的尷尬。

如果一道菜本身選材普通,風味平平,實在沒什麼含金量高的詞彙融入,那麼廣東人依然有辦法從

意象、功效、情懷

等角度修飾一番。

最著名的例子,莫過於周星馳在《食神》裡做的黯然銷魂飯,其實不過是一份叉燒煎蛋碟頭飯。事實上,這種誇張修辭在現實中並不多見,老廣的取名思路,比電影精彩多了。

粵菜實在是太會起名了!

圖源:電影《食神》

諸如“媽子靚湯”這樣的菜名,透露出幾分家的味道,情懷拉滿。

粵菜實在是太會起名了!

媽子在粵語裡就是“老媽”的意思。

除了擅長打情懷牌,廣東人還是

食材

取名鬼才。

嫌苦瓜不好聽,乾脆改成涼瓜,化風味缺點為討喜功效(涼=下火),還有用勝瓜代替絲瓜(“絲”在粵語裡諧音“輸”)、用牛歡喜代替母牛的生殖器、用春字替代卵(雞春、魚春)。

最好笑的是拗頸魚(翹嘴鮊),因為名字在粵語裡帶有吵架的意思,且長相看著太倔,脾氣不好,廣東人就取名為和順魚(就是讓魚順順氣)……

粵菜實在是太會起名了!

這就是和順,看起來就是脾氣很差的魚。

總之,許多日常食材大家都熟悉,但一寫進廣東選單,外地人就整不會了。

因為廣東人喜歡討好彩頭,把菜名與寓意結合在一起,以至於誕生了一類神奇的“意頭菜”,堪稱

選單界的通假

有一道老菜,在食材中會用到生菜與蜆蚧醬,被取名為生財顯貴,因為“生菜”通“生財”、“蜆蚧“通“顯貴”(粵語中顯貴與蜆蚧讀音相近)。

粵菜實在是太會起名了!

意頭菜的高發地在宴席和節慶上,五福臨門(五種開胃前菜組合的拼盤)、大吉大利(白切雞)、和氣生財(蒜蓉生菜)、年年有餘(魚饌)、發財就手(髮菜豬手)、發財好市(髮菜蠔豉)、步步高昇(年糕、蘿蔔糕)、財源滾滾(煎堆)、黃金萬兩(炸饅頭)、百年好合(西芹百合蝦仁)……諸如此類的例子還有很多。

意頭菜的起源

從討彩吉利到夢幻意境

如果深扒一下意頭菜的起源,就會發現廣東人歷來對選單十分重視。

將時間線往回拔,在舊時,幾乎每個酒家,都會設有一位師爺(可理解為舊時官員的私人秘書,此處特指酒家的營業部主任,常要負責寫選單的文人),現場直接揮毫寫出喜筵壽席的選單,多是四字、五字、七字的組成,並且引經據典,包含喜慶吉祥的含義。

意頭菜還要有專用的字型,名為“龍頭豹身豬仔尾”,講究得很。以下這份選單,你能看懂多少?

粵菜實在是太會起名了!

師爺親自用毛筆寫的意頭選單,廣東省博物館藏。

再往後發展,清末民初時期,粵菜的菜名更重視意境傳達,命名邏輯基本可以分為三大類:擬物、比喻與諧音。

現在流行的諧音梗,其實早就被廣東人玩膩了,比如包羅永珍(鮑魚、響螺和雞腳),食材和菜名的關係,全靠想象力填充。

粵菜實在是太會起名了!

將食材擬物化的形容,代表有金錢蟹盒,就是用兩片圓形的豬肥膘包裹蟹肉等餡料,炸成金色,形似銅錢。

老菜名裡的比喻也很妙:將田雞腿去骨,輕輕一繞,綁在只取最鮮嫩一段的芥蘭上炒熟,名為玉簪田雞腿。玉簪,就是對那截芥蘭的精巧形容。

還有一道老菜叫“烏龍吐珠”,猜得到是什麼嗎?烏龍指的是海參,這道菜是海參釀蝦膠。

粵菜實在是太會起名了!

還有美感十足的形容,一道雪花雞片,所謂雪花,就是處理得潔白如雪的螺片;有一道老菜叫仙鶴神針,是指以鴿肉上湯扣煮的魚翅,如今早已式微。

粵菜實在是太會起名了!

雪花雞片

在嶺南的古宴席中,還有紅雲宴。紅雲指的就是荔枝,描述了荔枝在應季時節,一串串一束束懸於枝頭,狀如紅雲的情形。

如今讀起來,這些形容依然有種剋制的文雅。

關於廣東選單更有趣的發現:

越高階的菜館,菜名越是簡潔

《食物語言學》書裡有一個研究發現:少見而冗長的高格調單詞,在高價餐廳的出現頻率更高。菜品描述中,單詞的平均長度每增加1個字母,這道菜的價格就會上升18美分!

我們分析了數百份廣東粵菜館的選單,發現這個情況卻恰恰相反:越是高階的粵菜館,選單越是簡潔,收斂峰芒。

香港龍景軒(全國唯一連續14年拿下米其林三星的中菜館)的選單上有一道燒賣。知名食評人謝嫣薇評價,從沒有吃過這麼好的燒賣,豬肉的甜味深又幹淨、手剁的口感一流,一點點的火腿蓉鹹香吊起更多鮮味,滋味無窮。

粵菜實在是太會起名了!

細問主廚用的是什麼豬肉,才淡淡道出用的是昂貴的日本豬肉,而這道菜,在選單上僅僅是寫著“

腿蓉蒸燒賣

”。

澳門永利宮(米其林一星,亞洲50最佳餐廳)的選單同樣極簡,沙姜燒鷓鴣、本灣海上鮮,都是簡單的主謂短語,但是直到上菜時才會發現,

本灣海上鮮

用的是巨型規格的左口魚,是市場難得的尖貨。

粵菜實在是太會起名了!

粵菜實在是太會起名了!

足有手臂長的左口魚

而廣州高階粵菜代表廣御軒(米其林一星,黑珍珠一鑽),有一道招牌菜用的是牛雙弦,這是牛胃中最厚實的部分,同時在下水市場中十分稀少(能拿到的餐廳足見實力)。

廣御軒的處理只取中心最爽嫩的部分,不經任何味料焯煮即吃。這道費力費時的菜式一日只有兩份可售,但在選單上從不提限量、稀少等性質詞,僅僅是寫著

白灼牛雙弦

粵菜實在是太會起名了!

相較於一些高檔西餐廳或日料店,高階粵菜食府,一般不太會透過食材來源、等級來強調貴价之處,只會丟擲一個個貌似平凡的菜名,如鷓鴣粥、太史蛇羹等,展現淡淡的凡爾賽。

而平價粵菜館,往往會把平凡料理用高階的詞彙包裝,立刻體面了許多。

一道醬油炒麵,命名為豉油皇炒麵;多種普通食材雜炒一鍋,就叫特色小炒皇;一道普通的燴素菜,改名為一品齋……是不是瞬間貴氣了?

* * *

粵菜命名的博大精深,還有很多體現。

僅是白飯的表達,就因為個數與複數而各有叫法:要一碗白飯,可以叫“給一個靚仔”(因為一碗白飯總會被裝成圓頂,看著白淨靚仔),而如果需要在座的人各有一碗白飯,就會被稱為“人頭飯”。

粵菜實在是太會起名了!

在茶餐廳常見的鴛鴦,指的是奶茶拼咖啡,事實上,鴛鴦在老廣的選單還可以指代許多雙拼的講法,吃腸粉時,點一份鴛鴦腸,可能是豬肉拼牛肉,鴛鴦粥、鴛鴦煲仔飯也是同理。

粵菜實在是太會起名了!

如果具體展開,也許夠寫無數篇論文。

但有一點是肯定的:比起如今一些餐廳注重氛圍感的命名,廣東選單的取名思路,更忠於一道菜背後的選材、技法與口味。

從對食材鮮活的強調,到口感的花樣表達,再到以精確的動詞描述技法,字字擊中廣東人的飲食偏好,從中也能看出粵菜的邏輯與文化。

粵菜實在是太會起名了!

正如《食物語言學》所說,“我們如今使用的有關食物的詞也是一種編碼,我們可以解碼,來更好地理解當下”。

廣東人的選單裡,就隱含著無數地緣文化與飲食特點的線索。下次去餐廳,不妨認真端詳選單,細品老廣對質與味的追求。

參考資料:

[1]《食物語言學》任韶堂 著

[2]《家饌》 江獻珠 著

[3]《食經》(上下卷)陳夢因 著

[4]《消失中的味道》 謝嫣薇 著

[5]《家鄉滋味 番禺鄉土美食漫談》 屈九 劉璋著

[6] 粵菜命名說略,溫東芳 (廣東技術師範學院,廣東 廣州 510665)

[7] 粵式美食英譯,葉佳宜(東莞理工學院城市學院,廣東 東莞 523419)

[8] 語用等值下的粵菜菜名英譯研究,林丹琪(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南國商學院,廣東 廣州 510545)

[9] 《食神》 周星馳 導演

[10] 各大餐廳小店博物館藏的選單約666份

作者丨Sun Sun

編輯 | eimo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企鵝吃喝指南

轉載請聯絡原作者

粵菜實在是太會起名了!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