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美食 > 正文

張春雨:盤點店兒街的那些小吃

2022-03-15由 鄉土賒旗 發表于 美食

張春雨:盤點店兒街的那些小吃

無論走多遠,家鄉總是我們最溫暖的牽掛

Hometown Sheqi

給在外打拼的家鄉遊子一個寄放心靈歸宿的地方

鄉土文學

NO.2151

盤點店兒街的那些小吃

作者 | 張春雨

電視連續劇《喬家大院》裡講到,喬致庸從南方販茶,由長江-漢江-唐河水路至賒店上岸,再經由陸路北運。賒店在清乾隆、嘉慶年間商業興隆,極盡繁榮,為中原、江南數省貨物集散之商埠。古鎮有歷史,小吃亦聞名。今天就來講幾道令異鄉遊子念念不忘的社旗縣著名小吃,雖然吃不著,看看也能聊以解饞。

張春雨:盤點店兒街的那些小吃

一:燴麵

賒店燴麵,很多人說是源自方城燴麵,未經考證。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俺是賒店人,覺得店兒街燴麵不賴,解饞,更解煩。

封閉市場北頭十字路口東北角的巴記燴麵當數賒店熗鍋燴麵第一,老字號,口感棒,但環境一般。

山陝會館東隔牆的劉記熗鍋燴麵,另一種口味,他的糊蔥花是很多回頭客內心深處的印記,是比較不錯的招牌,老字號嘛。

挹爽門往北50米路東有家理想燴麵可得勁,面很理想不必說,他家的涼調牛肉拼盤更理想,肉切得尤其薄,說薄如紙也不過分,調的口味像小時候吃桌的口感。涼調蓮菜就更別提了,理想他媽哭半夜——理想死了,吃一片都不想放筷子。蓮菜片兒很大,蔥姜料酒老醋,澆了香油,老醋遇香油,吃起來木頭兒。

建設路豪圓家電路口西北角的原水塔燴麵,當數店兒街高湯臊子燴麵第一,燴麵一撈,最好配上頭湯,臊子一放,味道槓槓的。食客較多,有點聒噪,不過有那麼點下館子的感覺。

上學時候,每到晚自習約9點,三兩要好,人約黃昏後,溜出教室後門,順著一高西門往北,到酒廠十字路口西南角有家雞湯燴麵館,三個小媳婦,和麵、下面、盛面各司其職,要三兩,七毛五,湯多面稀,但味道鮮美,吃的正好。那年月,帝王般的享受!

多年以後回去尋找那道美味,可是已經人去樓空,低矮的磚瓦屋簷,上蓋蓬草瓦松,木門木板依舊,街道窄窄早已是物是人非了。

新發現北高杆燈南100米老李滷肉往西300米路北有一家,據說是水塔搬來的,正宗,高朋滿座,高高的長條桌,一碗燴麵真實惠,夠三個人吃,咋感覺像賒店人特能吃。羊湯燴麵一會兒湯就被燴麵吸乾了,放了芫荽,湯也好喝,羊肉去年去的70一斤。好在你可以帶走活好面的燴麵皮,到家一拉就得,真方便。

挹爽門往西300米路南賓館東側有家方城燴麵,也是糊蔥花,關鍵還有蒸碗,扣豆腐乾、扣肘子、扣丸子······無所不能扣。

燴麵碗也很有講究,都是陶瓷藍花大碗,為什麼要用這麼大的碗呢?據傳一來河南地處中原,以農業為主,需要體力勞動。從祖輩那裡沿襲了大碗吃飯,大碗喝酒,大力氣做事,大胸襟待人的習慣。二來河南人好客,不會花言巧語,唯恐來客害羞,吃不飽,總是笑呵呵地問長問短,變著法的給你添飯,唯恐怠慢客人。吃得滿頭流汗,一大碗燴麵下肚,打一個飽嗝,擦擦汗,拍拍肚,苛求得勁!

張春雨:盤點店兒街的那些小吃

二:漿麵條和油茶

漿麵條,河南傳統美食,以綠豆漿發酵製作麵漿,經特殊工藝而成的麵條,具濃厚地方特色的地方名吃。

也不用多說,山陝會館門前的十字口,漿麵條在通往老一小的公安街東南角。綠豆麵條配上自制的酸菜,放上那麼點醃芹菜和黃豆,愛吃辣椒的再放勺辣椒,酸辣酸辣的……(老闆有點摳門,服務態度不很好)去年到今年去了幾次不知道搬哪去了,尋隱者不遇。

油茶還在這個路口,在路口的西南角.跟漿麵條相呼應,老字號,沒得說。這次是去黨校南門口東邊喝的,和胡辣湯在一起。

三:火燒

老李滷肉門口有家專門配餐的火燒攤,火燒大,一摞摞滾燙,特色就三個字:酥、焦、香。

老一小附近的都不錯,現在一小搬遷,這又恢復了古蹟,叫火神廟了。最好的當數一小北面100米路口西北角那家,炕焦熱火燒,外面酥脆,裡面香嫩,加上串串真是小投資,大享受(注意:旁邊路西賣糊辣湯的門口還有一家,跟這家相比要次點,並且還不加串)

一小正門口賣串跟火燒的那叫一個多哇,魚龍混雜,不再敘述.請仔細挑選,一看二聞三摸四品嚐(老闆:我賣個火燒我容易嘛我 )

張春雨:盤點店兒街的那些小吃

四:滷肉

封閉市場北頭的王眼睛滷肉店,正宗的滷肉.每到出鍋的時候那個香哇!什麼七里香、八里香的都不止!最欣賞的是:專門有人收錢,挺衛生的。看見過幾次,去的不是時候,都沒貨。夏天時天長,一天煮七八百斤,第一鍋晌午一兩點鐘出鍋,黑了能賣到九點多鐘。他旁邊有家賣火燒的,因肉而火。

縣醫院斜對著有條小道,離道南口不遠,也就是蔚港中學門口那條路南邊有家滷肉店.別管你是達官貴人還是什麼地,老闆愛玩,每天就滷一鍋,來晚了抱著老闆的大腿哭著喊著也是木有。可見口味有多麼地帥。胃口可能會覺得有點鹹。

文化局對門的北京醬肉店裡面種類齊全,但是不是滷肉,全是醬肉,口味也相當好,就是稍微貴些!

我每次回去順路買北高杆燈往南100米路西那家,老李滷肉,老闆娘很精明,忽閃忽閃倆大眼,胖胖的,眼疾手快,最近發現接班的可能是他女兒,更漂亮!每到中午,香噴噴紅豔豔滷肉出鍋,買兩個肘子。老李滷肉比王眼鏡出鍋早一兩個小時,這裡頭的商業秘密,你猜。

老一高西門出來往北來,門朝北原來有個老頭專賣火燒夾肉,一塊錢一個,香個半死!據說老頭去世,手藝失傳。

五:蛤蟆腿

朝鮮小菜蛤蟆腿,可別小看,做得好比啥都好吃。

我只推薦一家:長虹橋路北濱河路一直向西走到頭,切記,最最最最西邊的那家。麻辣蛤蟆腿,醬悶蛤蟆腿,幹炒蛤蟆腿,口水都出來了 。

說起這道小菜,三輪車上架這個玻璃或者塑膠布架子,十幾種酸辣小菜隨你挑選,二兩賒店二曲,這就是生活。

朝鮮小菜也是店兒街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口感純正無二,閉上眼嘗一口就能分辨得出來。這種小菜工藝簡單,出攤容易,廣受歡迎,如今想來,縣城小吃養活了多少人啊!

六:胡辣湯

賒店一小的陽光老師前段時間寫過一篇《老擺家胡辣湯》,已經把店兒街胡辣湯的前世今生說個通透,特色一覽無餘,我這說多了也是廢話,只簡要回憶一下老一小南頭那家。

30年前,賣湯的是個老漢,四五十歲年紀,圓圓胖胖面色紅潤,半截油聽,上面坐個大鋁盆,紅色湯汁隔壁千家醉。我上學那陣兒,早自習前起五更跑步到那花兩毛錢可以喝一碗。

有時候看著那盆湯特想吃塊粉皮,那老漢使木勺子在盆裡快速撈,那塊粉皮滑的跟泥鰍樣,偏不往勺子裡去,反覆之間,看得急人。

近幾年回老家總要去那找找當年的感覺,問半天,盛湯的換成了當年那老漢的兒媳婦。我問她:老漢兒哩?她頭也不抬:老了,擱家歇住哩!我聽別人說老漢偏癱了,不知真假。如今的湯感覺有點稀,味兒寡淡了些,可是昂弟說木咋變,還跟當年一樣。一晃好幾年不回老家了,很懷念胡辣湯的味道。

這家胡辣湯南側,有一家羊肉大蔥小籠包,一屜一屜摞十來籠,熱氣騰騰。早上早點去,要一籠,十來個吧,咬一口,滋滋冒油,香到腦門後。

賒店的美食還有很多,一般來說,撐起門面,就說不出來誰家的不行。賒店的小吃香、鮮、鹹,擅用湯。羊肉湯、骨頭湯、雞湯······各家有各家特色,就看你喜歡誰家口感,人家賣的是回頭客。

比如我就專門喝一小南門的那家胡辣湯,習慣了。燴麵吃水塔的,滷肉王眼鏡,煎餅片是山陝廟東牆外那家拉架子車的,漿麵條也是那個地方。

七:焦魚馬蝦

店兒街的焦魚馬蝦其實不算小吃,一個走街串巷的,也不成啥氣候,不光外地人不知道,本地人也不一定知道。它存在於我的記憶中。

30年前我在一高上學,上午八九點鐘聞見的是來自酒廠開鍋的熬包穀糝味,沁人心脾,不知不覺就餓了。後半晌四五點鐘聽見的是從馬神廟街自西向東的叫賣聲“焦魚馬蝦······”我的大腦裡最先繪成圖的,是一箇中年男人騎一輛二八大車,後座一邊一個大鐵籠子,盛滿了油炸的黃蘭蘭的魚蝦。不知不覺口腔溼潤起來,摸摸自己癟癟的口袋,一忍再忍。以至於習慣成自然,強大的條件反射功能最終歸於失效。

有時候,晚上八九點鐘這個騎車的男高音還在叫賣,樂此不疲。印象中街上其他的小吃似乎並沒有叫賣,唯有這個焦魚馬蝦是停留在我腦海一輩子的記憶。

八:砂鍋麵

山陝會館後面老電影院(現在拆遷)東北角的穆斯林清真飯店裡的砂鍋燴麵和熗鍋燴麵也值得推薦,正宗的清真菜和羊肉湯,口味很不錯,菸酒都原價。門口的燒雞,牛盤腸,兔肉,羊蹄也很正宗,是個大眾消費,吃飽吃好。覺得高中上了三年學最值得回憶的,就是這個地區的煙熏火燎。

最熱火朝天的,要數老電影院東側回民一條街。街西側一溜排開全是砂鍋,食客多是選擇砂鍋麵條,我和昂弟是這裡的常客。砂鍋在灶上被煤火熱烈地烤著屁屁,鍋裡水深火熱,一把麵條轉眼赴湯蹈火,一通煮,麵條吸足了羊肉湯,條條閃亮,自豪地被食客端走,為廚師換得兩塊錢的回報。

砂鍋保溫,往往麵條吃盡,湯汁喝完,鍋仍然炙手可熱。後來電影院拆遷,不知道回民街搬哪去了,砂鍋燴麵還有沒有。

這篇小文寫於數年前,主要是為了回憶當年在縣城上學時的過往,文中內容未再經認真考證,已經無跡可尋的,就當做年久失修的古玩,看看就好。有的感慨是我新加的,想必會激起你的共鳴,不足之處肯請不吝賜教,就在文末留言指正為盼。

作者簡介

張春雨,男,47歲,社旗縣興隆鎮馬莊人。現供職於某垂直管理機構駐山東單位,居濟南。

張春雨:盤點店兒街的那些小吃

鄉土文學《鄉土賒旗》(Hometown Sheqi)釋出

總編 | 趙華勝

總顧問 | 王學章 王書義 梁銅勳 劉永科

特約作者 | 曉輝 麗萍 尚鈔 春雨 松克 春蘭

特約美編 | 穆青冬

(所有排名不分先後)

圖片版權均歸原創作者所有

◆ ◆ ◆

原創授權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