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美食 > 正文

劉浩:臨朐煎餅香從何來

2022-02-03由 玩轉臨朐 發表于 美食

劉浩:臨朐煎餅香從何來

圖一 鏊子(李同學攝)

臨朐煎餅香從何來

作者 | 劉浩

按:每逢佳節倍思鄉。在外多年,故鄉的物、故鄉的人、故鄉的事反倒愈發清晰起來,時常縈繞在腦海。年關將近,以煎餅為題,草成此文,公諸鄉鄰,不妥之處還望各位父老鄉親斧正。

碾糝子、磨糊子,燒好鏊子抹沓子,馬勺子、刮板子,揭了煎餅放箅子……這是舊時臨朐人攤煎餅的主要步驟。在過去,每到歲尾,各家各戶都要儲備大量的煎餅,故而有“家家支鏊子、戶戶攤煎餅”的場景。時過境遷,盛況難再,但煎餅仍舊是臨朐人餐桌上的美味,備受青睞。

劉浩:臨朐煎餅香從何來

圖二:自制煎餅果子(劉浩攝)

提起煎餅,很多人會想到煎餅果子。在筆者居住的河北省城石家莊市,煎餅果子是當地人樂意吃的早點,將麵糊一攤、把雞蛋一打,加一片薄脆、刷一點甜醬、灑一些佐料,煎餅果子就做好了。也曾購買過幾次、也曾在家中做過兩回,好吃歸好吃,但總覺得缺少臨朐煎餅的神韻。

究其原因,大概有以下幾點:

一是原材料。正宗的臨朐棒槌子(玉米)煎餅用純玉米磨成(為了攤的時候好起鍋,有時會加一點大豆),而很多煎餅果子雖然號稱雜糧,但為了增加粘度,大多加了麵粉(小麥粉),沒有了的玉米的醇香、味道大打折扣。二是工藝。臨朐人在磨糊子的時候,磨得非常細緻,所以煎餅糊子的粘性大,攤出來的煎餅質地緊密、有嚼勁,吃起來越嚼越香。煎餅果子雖然加了麵粉,但粘性依然不足,究其原因是磨糊子的功夫不夠深。三是配料。臨朐煎餅一如其人,純粹、簡單而質樸,無需配料,更不需雕琢和修飾。相比之下,煎餅果子的配料就比較複雜了,除了蔥、芫荽,還有辣椒醬、豆腐乳、榨菜鹹菜等等,簡直就是個大雜燴。配料多了,不免有喧賓奪主之感,煎餅的醇香就這樣被遮蓋了。古典小說《紅樓夢》中就曾提到過一種食物——茄鯗,劉姥姥嚐了半天也沒吃出是啥味兒來,鳳姐兒給她講了講做法,她才相信這是茄子做的。新筍、蘑菇、雞油等輔料已經把茄子徹底沁潤,茄子的清香已經蕩然無存,就像鵲巢鳩佔。茄鯗,空有其表而靈魂盡失矣!美食製作的初衷在於讓食物的原味充分釋放,從這個角度講,臨朐煎餅把玉米之香發揮到了極致,是粗糧細作的典型代表。四是口感和保質期。為了便於儲存,臨朐煎餅攤的比較幹,而且越放越幹,在自然條件下雖不新增任何防腐劑卻可存放半個多月之久。而煎餅果子裡的煎餅比較溼、粘,口感不佳且保質期短。

可能有的人會問了,臨朐煎餅就這樣幹嚼著吃嗎?不單調嗎?答,萬物皆可就煎餅,萬物皆可卷煎餅。先來看看清朝人是怎麼吃煎餅的吧。邑人馬益著曾寫過一部流傳甚廣的啟蒙讀物——《莊農日用雜字》,其中在描寫莊戶人家的生活時有這樣兩句,“黏粥小豆腐,煎餅隨時攤。” 需要指出的是,小豆腐也並非今天我們吃的豆腐,而是指豆沫(豆麵加應季蔬菜熬製而成)。如此看來,清代臨朐人在吃煎餅時,經常與豆沫同食,乾溼搭配,是可口的家常便飯。除了就菜吃,煎餅還可以用來卷各種食物,比如白糖、鹹菜、芝麻鹽、雞蛋、水餃等等。在大年夜,剛出鍋的水餃,熱氣騰騰,將其依次排列,放到一塊煎餅脊樑之上,慢慢捲起,煎餅吸收了水餃的水分後,韌性降低,變得鬆軟,咬上一口,白菜的鮮香和玉米的醇香在唇齒之間迴盪,讓人回味良久……

劉浩:臨朐煎餅香從何來

圖3:莊農日用雜字 攝自《臨朐風俗》(劉浩攝)

如果說,臭是螺螄粉的靈魂,那麼香就是臨朐煎餅的神韻。那麼,臨朐煎餅的香源自何處呢?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地的物產也是與地理氣候條件密不可分的。臨朐位於齊魯之“中”,沂山北麓,彌河上游,正所謂靈氣所鍾,山水相映,是北國為數不多的秀美之地。從全國氣候區劃上來看,臨朐屬於暖溫帶半溼潤區,四季分明、氣候宜人,往細了看,境內地形地貌複雜,低山、丘陵、平原交錯,因此形成了很多局地小氣候,造就了豐富多樣的物產。據統計,全縣年平均日照時數約為2600小時,平均氣溫12℃左右,年均降水量700毫米左右,充分的日照、適宜的氣溫、充沛的降水為農林作物的生長創造了良好條件。縣內地勢南高北低,夏季山區氣溫略低於平原且降水多,秋、冬季山區氣溫則略高於平原。臨朐人民因地制宜,向天要糧,在北部平原區種植小麥和玉米,在東部丘陵區種植穀子、地瓜,南部、西部山區則盛產山楂、蘋果、柿子、核桃、板栗等。總之,獨特的氣候造就了別樣的物產,而多樣的物產為臨朐煎餅提供了豐富的原材料。

除了玉米之外,地瓜幹(紅薯面)、大豆、小米、小麥、高粱等農作物皆可做煎餅,近年來,山楂、柿子、板栗等林產品也紛紛加入到了煎餅家族中。從製作工藝上來看,還有甜煎餅、酸煎餅、酥煎餅、油煎餅、糖酥煎餅等數種做法。勤勞而質樸的臨朐人民將它們碾成糝子,磨成糊子,與此同時,各種物料在其中混合、交融、發酵……這就是臨朐煎餅醇香的奧秘之所在。

劉浩:臨朐煎餅香從何來

圖4:攤煎餅 (劉浩攝)

隨著科技的發展,碾已廢棄了、磨改用電了,柴火不燒了、鏊子會轉了,攤煎餅經歷了技術革新並且效率大大提高,但山不變、水不變,氣候不變、性格不變,所以臨朐煎餅的神韻依舊在。

劉浩:臨朐煎餅香從何來

劉浩,山東臨朐人,現就職於河北省氣象部門,工程師。河北省“三三三人才工程”第三層次人選,中國災害防禦協會災害史專業委員會理事,河北省紅樓夢學會會員。近年來,致力於氣象與文學交叉學科研究,開辦“浩雲文學氣象”公眾號,在期刊、媒體發表相關文章20餘篇,多部科普作品、產品獲省部級獎勵。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