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美食 > 正文

從“吃”看建國70年餐飲變遷史

2022-02-02由 家廚食話 發表于 美食

中國有句古話叫“民以食為天”。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每一個都和吃有關。新中國70年的變遷軌跡,也濃縮在了國人的飲食方式上。

1949—1959:限量吃

建國初期,因為物質供應緊張,飲食結構比較單一,以土豆、玉米等雜糧為主,勉強解決溫飽問題。米麵糧油憑票供應,每家每戶的糧油票都是按人數定量發放。只有逢年過節,會憑票購買一些肉類、糕點糖果等來解饞,但分量都不多。

從“吃”看建國70年餐飲變遷史

1959—1969:餓肚子

因為“三年自然災害”的影響,60年代初的人們基本是吃不飽飯。蘿蔔、大白菜佔據了老百姓的餐桌,甚至野菜、樹葉都成了充飢的食物。

從“吃”看建國70年餐飲變遷史

1969—1979:能吃飽

70年代主食以玉米麵、高粱面等粗糧為主,菜是老三樣——土豆、蘿蔔、大白菜。吃飽問題基本解決,逢年過節還可以吃到大米、白麵、紅燒肉。這一時期還有了爆米花、棉花糖、麥乳精等小零食和營養品。

從“吃”看建國70年餐飲變遷史

1979—1989:吃味道

1980年實行大包乾到戶的生產責任制,糧食生產有了明顯的增長。隨著改革開放經濟建設的發展,市場物資逐步增多,糧票逐漸退出歷史舞臺。

這個時候人們的餐桌日益豐富起來,生活水平從溫飽走向小康,開始由吃飽肚轉為吃得香。人們開始走出家門享受外面專業大廚的烹飪味道。1980年,北京第一家個體飯館“悅賓飯館”開業。

從“吃”看建國70年餐飲變遷史

1989—1999:吃品質

90年代人們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菜餚的種類和檔次有了大幅提升,人們開始追求吃出品質。

90年代中期開始,鮑魚、海參出現在餐桌,全國各大菜系也互相滲透,南菜北做。菜品定價經濟實惠、裝修低調淳樸的川菜館,深受務實的大眾消費者的喜愛。同時,西餐逐漸進入中國並被國人接受,“肯德基”“麥當勞”等洋快餐迅速發展。大街小巷可以看到各種檔次和風味的餐廳,百姓進餐館嚐鮮不再是遙不可及的事情。

從“吃”看建國70年餐飲變遷史

1999—2009:吃多樣

二十一世紀,人們對於吃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不僅要吃好,更要吃得多樣。水果蔬菜的需求增加,百姓餐桌上的花樣也多了起來。餐飲不再是單一的飲食功能,聚會、宴請等場景消費開始流行,要求菜品的種類豐富多樣,滿足不同人群的喜好的口味。

二十一世紀初,一家主營川菜並輔以粵菜及譚家官府菜的大型連鎖餐飲企業“俏江南”誕生,短短七年間,迅速發展成為遍佈全國的餐飲集團。與此同時,已經消失的粗糧也受到青睞再次回到餐桌,重新成為中國人飯桌上的新寵。

從“吃”看建國70年餐飲變遷史

2009—2019:吃體驗

這一時期,餐飲行業發展突飛猛進,吃與生活方式的結合越發緊密,人們更加註重吃的便捷性與特色化,現代生活方式對餐飲消費有著更加深入的滲透。

坐等美食送上門,成為越來越多人的餐飲消費選擇。隨著現代社會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花在一日三餐上的時間在進一步減少。與此同時,網際網路的影響已經像毛細血管般滲入各個行業。《中國外賣O2O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顯示,截至2018年底,中國餐飲外賣使用者達4。06億,餐飲外賣行業以18。4%的同比增速超過了傳統餐飲,美團成為了全國最大的餐飲消費平臺。

從“吃”看建國70年餐飲變遷史

資料來源:CNNIC,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此外,細分型的餐飲品類佔據了更大市場。原來餐飲店追求菜品越多越好,最好既有川菜又有粵菜,而現在小而美、有主打單品的餐飲店正在成為新寵,下午茶、夜宵等非正餐時段的餐飲消費增速也在不斷加快。

如今,人們對於單品餐飲的消費呈爆發式增長,一道菜開火一家餐廳成為餐飲品類賽道上的新常態。以酸菜魚、小龍蝦等作為招牌的單品餐廳越來越多,而且各個單品品類均出現了代表性品牌,比如“探魚”“墮落小龍蝦”等。小龍蝦作為近幾年迅速崛起的網紅美食,2018年全國共有將近10萬家小龍蝦店,上下游市場已達2600億規模,相較去年增長了600億元。

從“吃”看建國70年餐飲變遷史

單品餐飲之所以受青睞,從消費端來看,源於單品消費的目的性消費強、決策成本低,體驗感好。《中國餐飲報告2018》顯示,在面對大而全和小而美的餐廳時,63。3%的消費者會傾向於選擇後者,而94。7%的消費者會為了某一個特定的產品或口味去一家餐廳消費。

外賣餐飲帶來的便利性體驗,加上單品餐飲帶來的特色化體驗,已成為當今人們餐飲消費的新趨勢。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