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美食 > 正文

武漢人總說的“就是這個味”到底什麼味?

2021-12-19由 HANS漢聲 發表于 美食

武漢人總說的“就是這個味”到底什麼味?

“這個味”可能是胡椒味

再有外地朋友說武漢小吃辣,告訴TA,那是胡椒獨有的辛香

上週末,漢口友誼路德潤福,我招呼遠道而來的上海朋友吃燒梅。

只見師傅運指如飛,徒手扒開散落的松針篦子,在煙霧繚繞的蒸籠裡撿燒梅:“剛出籠的,趁熱吃。”

朋友連嘚直嘚,被辣得嚯嚯神,一口氣幹完一碗花紅茶。

“好辣啊,你們武漢的小吃怎麼都這麼喜歡給胡椒?”

“啊,還好吧……”

武漢人總說的“就是這個味”到底什麼味?

朋友嗆聲道:“還說沒有,你就說這幾天你帶我吃的,燒梅、糊湯粉、豆皮、腰花粉,連熱乾麵裡面都給胡椒。”

我話音未落,底氣漸無,拼命思索沒有胡椒的武漢味道,腦海裡竟然不爭氣冒出嫁嫁用銚子煨的排骨藕湯。

“那個湯最精華的就是碗底鋪滿碎肉和胡椒那一口啊。”

武漢人總說的“就是這個味”到底什麼味?

武漢人總說的“就是這個味”到底什麼味?

要不是這次滬上朋友來漢,我還真找不到一個東西來代表武漢的美食特點,就好比辣椒之於湘菜,花椒之於川渝,甜鮮之於江浙。

我在大學寢室群詢問大家對武漢小吃的印象,家住潛江的濤濤率先發言:“武漢人吃麼司都把胡椒啊,我們潛江弄魚弄蝦子都沒有武漢給那麼多胡椒。”

家住黃岡的阿佔回憶:“你記不記得我有次點外賣藕湯,

店家還專門送了兩袋胡椒粉。

黑胡椒是武漢人DNA裡的基礎片段,是武漢味裡的維生素X,

這種味覺記憶在本地飲食中就像空氣和水,無處不在,不易察覺,一旦離開這裡,武漢人的黑胡椒營養缺失綜合徵才會暴露、發作。

武漢人總說的“就是這個味”到底什麼味?

我吃過上海的燒麥,內餡是醬油色,吊了點糖,油沒有武漢那麼厚,最重要的,吃起來piǎ淡,沒有靈魂,沒有黑胡椒。

武漢人對黑胡椒的品相要求,達到了《絕命毒師》里老白的層次。

小夥伴回憶,他小時候屋裡的胡椒真的是從中藥鋪買回來的,裝在一個專裹藥材的紙包裡,先把紙撮起來,再一點點抖落到胡椒罐裡。一看就是頂級狠貨才有的待遇。

武漢人總說的“就是這個味”到底什麼味?

我翻開編輯部珍藏美食奇書《武漢小吃》(武漢飲食公司從老師傅手上搜集來的190種武漢小吃秘方),裡面凡是帶肉的、帶油的,湯包、灌湯餃子、燒梅,帶湯的,糊湯粉、雞湯……

甚至連寶通寺的素包子裡面都要給胡椒。

開啟扉頁,這本書成於1983年12月,離我出生還有7年的時候,武漢人已經在“教科書”裡印下了胡椒的權威地位。

武漢人總說的“就是這個味”到底什麼味?

可能正是因為武漢人全民習慣了胡椒的味道自己卻渾然不覺,才會出現招待外地朋友時的小尷尬,明明點菜的時候:“放心,我一個帶辣椒的菜冇點”,

吃完個個汗流浹背。

醫書裡說,胡椒溫中,下氣,消痰,解毒。武漢冬天的溼冷、夏天的溼熱,都將在一撮黑胡椒的激發下,從我們的毛孔中退散。

武漢人總說的“就是這個味”到底什麼味?

武漢人總說的“就是這個味”到底什麼味?

早上10點,北湖雪梅糊湯粉的鮮魚糊湯已經賣了一桶半,自助調味臺上,除了常見的蝦米、小蔥、醬油醋等,還有滿滿一罐胡椒粉。腰花粉、水餃店裡也是一樣,

胡椒你自己想把幾多把幾多。

這樣的調味臺在武漢很常見,出了武漢不是少了胡椒就是少了胡椒。

河南來武漢出差的陳先生,就住旁邊的快捷酒店,過早搞了碗鮮魚糊粉:

“我們河南是隻有胡辣湯裡面給胡椒,你們武漢是個湯裡面就給胡椒。”

比起動輒十幾二十年的老字號,雪梅的店2015年開業,不算早,能迅速在北湖老饕的口中站住陣腳,靠的就是這碗鮮魚糊湯。

武漢人總說的“就是這個味”到底什麼味?

剛下夜班的民警張sir眼睛一咪:“把了幾多魚把了幾多米粉我們一吃就吃出來了啊,玩不了巧,她們屋裡這個胡椒味也蠻正,

壓了腥又提了鮮,燒口不燒心。”

一碗合格的鮮魚糊粉,胡椒是頭陣先鋒,踩著魚腥味開啟味覺大門,魚糊粉是中陣大軍,膠原蛋白混著碳水暖心暖胃,油條是後勤部隊,浸滿湯汁囫圇下肚,到位了。

雪梅的手藝是找原來街對面做糊湯粉的師傅學的,傾囊相授,分文不取,她至今還記得手藝學成的那天,熬好魚湯後,師傅掏出一個法國國旗配色的神秘小袋子,留下8字真言:“胡椒一定要用鼎鼐(dǐng nài)。”

武漢人總說的“就是這個味”到底什麼味?

這個包裝蠻眼熟,小時候我嫁嫁用、樓下賣水餃阿姨用、大排檔的光頭師傅也用,仔細看包裝小字才發現,竟然是個武漢牌子。

開啟某寶搜“黑胡椒粉”,出來六個有五個是武漢鼎鼐,買家評論區變身大型同鄉會:“聞起來跟小時候的記憶一樣”“武漢人前來報道,從小到大的味道。”

就像老北京吃炸醬麵只認六必居的醬,它彷彿一張風味地道認證書,在武漢用這個牌子的店,師傅很懂。

武漢人總說的“就是這個味”到底什麼味?

武漢人總說的“就是這個味”到底什麼味?

2018年,三聯生活週刊發了一篇文章《武漢過早指南》,介紹燒梅時說:“武漢的燒麥和南方不同,要加入大量胡椒。”

我翻開《武漢小吃》,想看看這個大量到底是多少,發現順香居重油燒梅,240個只用一錢胡椒粉(5克)?田恆啟糊湯米粉,50碗只用了2錢(10克)胡椒?

“這個配方有問題啊,這點量胡椒味都吃不到。”陶宏潤曾是會賓樓的白案主管,深諳武漢人口味的老師傅,

他的胡椒給的比教科書狠多了。

武漢人總說的“就是這個味”到底什麼味?

老陶曾經用的也是鼎鼐,2000年左右,感覺鼎鼐的味變了,像摻了辣椒的,就開始從批發市場挑選海南胡椒,自己磨成粉。

這就好比:

你咖啡店裡用的是義大利第裡雅斯特illy的粉?我店裡咖啡粉是自己手工現磨的!

武漢老師傅對胡椒的追求,已經從古早時代的只講味進化到了今天的還要講賣相,一醫院旁邊談炎記的老師傅覺得黑色的胡椒顆粒不好看,後來店裡的胡椒都換成了白胡椒,湯底晶瑩,味道也沒有那麼衝了。

武漢人總說的“就是這個味”到底什麼味?

白胡椒是把成熟後的黑胡椒去殼得來的。1980年代還不存在機器脫殼,只能挑選飽滿的黑胡椒先泡軟後搓掉外皮,有點像水洗咖啡豆的搞法。

泡軟過程中胡椒會發酵,那個味道,濃郁得人不能呼吸,曬出來的白胡椒也帶著不可言說的發酵風味。

但北京、甘肅的人就喜歡這個發酵的味,那邊至今還有很多胡椒廠保留了傳統的泡發工藝。

武漢老杆要是去帝都玩,可能喝不慣老北京的豆汁兒,但說不定吃得慣北京的胡椒。

武漢人總說的“就是這個味”到底什麼味?

想起讀初中的時候,夏天熱得誰麼司吃不下,唯獨前進四路的嚴老么燒梅,辛香開胃,碳水油脂果腹,搞個二兩問題不大。

我天生吃不得辣椒,吃多了滿頭炸汗,那種感覺更像是生理疼痛,需要冰水鎮住。而胡椒的辣是溫柔的,有回味的,只需一碗溫吞的花紅茶潤一潤,唇齒間就品嚐得到辛香。

在號稱只有夏天跟冬天的武漢,胡椒成了美食法寶,夏天開胃,冬天驅寒。

武漢人總說的“就是這個味”到底什麼味?

武漢人總說的“就是這個味”到底什麼味?

1980年以後,武漢各大小吃店對糧票的需求沒有那麼嚴了,“票沒帶夠?那您家多給點現金咧。”

那時正是武漢小吃蓬勃發展的黃金年代,正值開放搞活,大家手裡錢變多了,胃口變大了,小吃店變著花樣滿足好吃佬們,一家店動不動就是十幾二十個品種,有錢只管岔著吃。

武漢人吃的東西多了,胡椒的需求也跟著上漲,坐落在沿江大道的武漢市澱粉廠,1980年左右開始生產胡椒粉,就是後來的鼎鼐牌。

武漢人總說的“就是這個味”到底什麼味?

每年鼎鼐牌胡椒粉有70%供應給了武漢,30%賣給省內其餘城市和外地,最遠的沿著一帶一路賣到了非洲。

隨著胡椒一起遠渡重洋的還有老乾媽、海天醬油,駐紮在千里之外非洲工程隊的中國兄弟,

吃到這一口熟悉的家鄉味,才有力氣擼起袖子加油幹。

翻到鼎鼐包裝的背面,配料表很赤裸,只有一項:黑胡椒,這要是在別的城市比如廣州,胡椒裡面或多或少要摻點東西,比如青椒粉。

武漢人總說的“就是這個味”到底什麼味?

也不是以次充好,實在是那邊人的口味適應不了純胡椒粉的辛辣,我就曾在廣州吃過胡椒豬肚雞,跟武漢隨便一家煨湯館比,不跟我說,我真不曉得是給了胡椒的。

2015年,鼎鼐的加工場地從漢口江邊搬到了廣西玉林,那裡是中國最大的香料交易市場,進貨加工都更方便。

武漢人總說的“就是這個味”到底什麼味?

江邊的加工廠房後來大部分租出去了,只留了兩間當做胡椒轉運的臨時倉庫。我去踩點的時候,廠裡的程哥帶我參觀了下,一箱箱胡椒靠牆整齊碼放,

“要是在中世紀,這可是一箱箱黃金啊。”

在中世紀的歐洲,香料的價值堪比等重量的黃金,奸商們售賣胡椒時甚至會在裡面兌銀屑濫竽充數。

武漢人總說的“就是這個味”到底什麼味?

武漢人總說的“就是這個味”到底什麼味?

武漢地處亞熱帶,本土不種植胡椒,但這不妨礙武漢人愛吃胡椒,還吃出了名牌。這個世界就是這樣,是市場而不是產地主導著一種產品的情與貌,咖啡是這樣,胡椒也是。

漢口龍王廟調料批發市場裡,胡椒是走得最快的貨,“基本上一買都是十幾二十斤,開餐館的來的最多。”

這裡散裝的胡椒基本來自海南,袋裝胡椒種類更是驚人,光我看到的武漢牌子就有鼎鼐、純味純、味福、美味全四種。

武漢人總說的“就是這個味”到底什麼味?

別的城市有沒有這麼多胡椒廠我不知道,武漢人第一次挑選胡椒的時候或多或少會犯選擇困難症。

每個人挑胡椒的習慣不一樣,有的喜歡看顆粒飽不飽滿,有的人喜歡聞味道。

我查了查2020年最新發布的黑胡椒國家標準,裡面特別說明,果形較小的黑胡椒,有時會較果形較大或完美的,風味更濃烈。

總結,挑胡椒莫看大小,實在拿不準,磕兩粒。

武漢人總說的“就是這個味”到底什麼味?

除了批發,也有不少附近的居民來買胡椒,煨湯、炒菜,還有做烘焙調料的。

我認識一個做麵包的武漢女生,從小對胡椒情有獨鍾,喝藕湯必添一瓢胡椒的那種。

她最近在下廚房上學習了胡椒麵包,大顆粒的胡椒碎裹進麵糰,搭配簡單的鹽和黃油就很好吃。

“好像開盲盒一樣,突然嚼到了顆粒才開始有味道的感覺。”

這大概就是獨屬於武漢的,一口黑胡椒的感動吧。

///

武漢人總說的“就是這個味”到底什麼味?

學做魚糊粉之前,雪梅曾有過猶豫,她感覺武漢吃這個東西的人越來越少了。

其實不是吃的人越來越少,是正宗的越來越少。我就吃過湯裡面挑得出麵粉坨子的魚糊粉,一根油條做四份賣。

雪梅曾對胡椒配方有過小小改良。曾經全部用黑胡椒,熬出來的湯顏色太深,沒有賣相。

她跑去調料批發市場挑了一種白胡椒,磨成粉子和黑胡椒混著用,湯的顏色好看了,味道也更溫和了。

武漢人總說的“就是這個味”到底什麼味?

改變胡椒配方時,雪梅專門給師傅打電話,一半黑胡椒粉一半自磨白胡椒,這樣改合不合適。

師傅回答:

只要你買的是好胡椒,武漢人就認你這個味。

原產地在海南、印度、印度尼西亞、巴西等熱帶地區的胡椒,漂洋過海來到武漢,成了武漢人的心頭好。

這讓我想起《漢陽門花園》的作者馮翔說過的話:

“人來了,把各自的文化繼續帶過來,走的時候,把武漢的文化帶走。這才是我心裡的武漢。這個地方好像很多東西都是外面來的,離開了你才發現它是獨一無二的。”

EDITOR

編輯

PHOTO

攝影

DESIGN

設計

汪龍翔

minshawkwan/Path

陳丹妮/黃大頭

Ed

TOPIC

今日話題

武漢給胡椒的小吃茫茫多

你最喜歡哪一種?

EDITOR'S PICK

編輯 PICK

武漢人總說的“就是這個味”到底什麼味?

武漢人總說的“就是這個味”到底什麼味?

CONTACTS

來找我玩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