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母嬰 > 正文

讓孩子做自己?家長混淆了認識自己的概念,並不是讓孩子隨心所欲

2022-05-30由 活出的模樣 發表于 母嬰

如今越來越多的人提倡釋放個性,做最真實的自己,不為了他人委曲求全。

畢竟大家都是第一次做人,在世間都只有短短的數十載光陰,為什麼要忽略自己的內心,一味的迎合他人呢?

於是父母開始對孩子放手,讓孩子自己去選擇他們喜歡的人生,比如穿什麼衣服,上什麼興趣班,或者節假日怎麼安排。

這些都交給孩子全權做主,認為這樣就能夠讓孩子做自己,因為凡事都遵從了他們的內心。

於是這些孩子確實變得很有主見,但是隨之而來的卻是一系列的弊端。

讓孩子做自己?家長混淆了認識自己的概念,並不是讓孩子隨心所欲

他們在學校裡成為了自由散漫的學生,老師說什麼,他們充耳不聞,和其他同學相處的也不融洽,總是高高在上想要控制他人。

這時家長會覺得難以理解,他們明明想讓孩子做最真實的自己,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後果呢?

這是因為家長混淆了認識自己的概念,真正的認識自己是讓孩子知道他們究竟想要什麼,以後想成為什麼樣的人,要做什麼樣的事,努力成為最好的自己。

而不是一味的放縱他們,讓他們隨心所欲,為所欲為。

真正認識自己的孩子,他們對自己的人生會有著明確的規劃,也會有著清晰的目標,更會為目標而付出努力。

如果家長對孩子放縱,只是讓他們享受片刻的悠哉生活,卻無法讓孩子很好的認識自己,甚至會讓孩子因為沉迷於當下而失去自己。

讓孩子做自己?家長混淆了認識自己的概念,並不是讓孩子隨心所欲

家長混淆了做自己的概念,不清楚什麼是真正的做自己

雖然我們一直提倡做自己,但在很多人的認知裡,做自己其實是一種自私自利的表現,完全不考慮他人的感受,這當然是錯誤的想法。

但是有的家長把自己和充分自由劃上等號,顯然也是對做自己的錯誤理解,究竟什麼才是真正的做自己呢?

根據弗洛伊德的理論,人的意識分為三部分:本我,自我和超我,它們共同構成了完整的人格。

讓孩子做自己?家長混淆了認識自己的概念,並不是讓孩子隨心所欲

1、本我

人們剛來到世上,展現最多的就是本我,這是一種無意識的狀態,是人的一種本能,它不需要經過任何的學習,而是人們剛生下來就掌握的技能。

比如情緒不好時會哭鬧,對食物有本能的需求,天生就有吮吸的能力等等。本我是所有驅力能量的來源,是潛意識狀態的表現。

2、自我

自我是從本我中分化出來的一種表現,和本我的無意識不同,自我是一種有意識的行為,本我逐漸發展之後,自然就會形成自我。

自我是人格的執行者,主要負責調節本我與超我之間的矛盾,來處理現實生活的事情,以合理的方式來滿足本我的要求。

3、超我

這是一種理想化的狀態,它是人們觀念所產生的一種想象,可以說是道德化的自我。

由社會規範、倫理道德、價值觀念內化而來,其形成是人格理想化的結果,有著抑制本我衝動,進行自我監督,追求最高境界的作用。

讓孩子做自己?家長混淆了認識自己的概念,並不是讓孩子隨心所欲

沒有存在價值,是自我弱小的一種體現

自我能力強大的孩子會有更強的幸福感,因為他們能夠更好的滿足本我的需求,在超我的監督下,以不能違反社會倫理和道德為原則,讓自己的生命力變得更深,體驗度更強。

但不是每個人都能很好的調節自我,如果孩子的自我能力比較弱,那麼當本我和超我發生衝突時,就無法起到很好的調節作用。

當本我的需求無法被滿足時,就很容易引發孩子的內心疾病,讓他們有無助感。

如今患抑鬱症的人越來越多,因為他們找不到最真實的自己,所以才會覺得活著沒有任何的價值。

就如同很多人活著猶如行屍走肉一般,只是單純的為了活著而活著,根本不明白活著的意義,這樣的人自然很難做到自我實現。

讓孩子做自己?家長混淆了認識自己的概念,並不是讓孩子隨心所欲

如何讓孩子做自己,喚醒內心意識?

1、正確面對孩子的叛逆期

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有三個明顯的叛逆期,父母要正確對待孩子的每一個叛逆期,幫助孩子順利度過。

千萬不能對孩子大發脾氣,也不能對孩子不管不問,而是要採取最合適的方法,引導孩子走出叛逆期。

第1個叛逆期出現在他們的兩歲左右,這個時期孩子剛剛萌發了自我意識,喜歡否定他人的意見,自己去探索。

這時家長要給孩子足夠的耐心,在確保孩子安全的前提下適當放手,讓孩子能夠儘早的接觸社會,找到自信。

第2個叛逆期是在7歲之後,這時孩子已經進入了學齡階段,所以父母可以嘗試和孩子溝通。

學會用心和孩子交流,設身處地的為孩子著想,做到真正的理解孩子,才會讓孩子更進步。

第3個叛逆期是在孩子的青春期,這時他們很有自己的主見,特別想要有自己的空間。

作為父母,應該學會尊重孩子,儘可能的鼓勵孩子,對孩子有著足夠的信任,向孩子傳達父母願意和他們平等相處的訊號,從而才能讓孩子願意和父母交流。

讓孩子做自己?家長混淆了認識自己的概念,並不是讓孩子隨心所欲

2、尊重孩子的成長規律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長規律,家長一定要學會觀察和尊重,而不是無視孩子的成長規律,或者是強行拔苗助長,這些都會對孩子的成長不利。

父母要知道不同年齡段的孩子最大的特質是什麼,這樣才能更好的引導孩子,把握他們成長的關鍵期。

對於學齡前的孩子,父母要給他們自己動手和獨立探索的機會,這時孩子對身邊的很多事情都非常好奇。

只要能夠確保孩子安全,那麼就靜靜看孩子們的表演,也許會有意外的驚喜。

上學後的孩子最重要的是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這能對他們以後學習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所以父母不妨從尊重他們的興趣愛好下手,讓孩子漸漸愛上學習,愛上生活。

而青春期的孩子則需要父母多傾聽他們的聲音,否則孩子的情緒無處傾訴,自然很容易走上叛逆之路。

讓孩子做自己?家長混淆了認識自己的概念,並不是讓孩子隨心所欲

3、讓孩子具有社會化意識

父母應該多讓孩子接觸社會,多和小朋友玩耍,在這個過程中,孩子能夠更好的瞭解自己。

他們不僅能夠懂得凡事都有規則,而且也能夠逐漸提高與人交往的能力,面對和小朋友的爭執時,也能夠及時調整自己的行為,從而變得更加強大。

西塞羅曾說:世界上沒有比一個既真誠又聰明的朋友更可寶貴的了,朋友對一個孩子的心理發展是十分重要的。

所以多讓孩子結交朋友,能夠讓他們逐漸具有社會化意識,成為一個真正獨立強大的人。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