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母嬰 > 正文

父母做到“二不管,三不慣”,孩子長大後更有出息

2022-03-23由 優秀爹媽成長營 發表于 母嬰

父母與孩子的關係,用一句話概括:

“父母是孩子人生的指南針,而不是掌舵人。”

在孩子做錯事情、迷茫的時候,父母有義務給他們一些建議和引導。但孩子的路終究需要他自己去走,有些地方,父母必須學會放手。

養育孩子是一門藝術,需要我們收放自如,該管的地方要管,不該管的地方不要管。

李玫瑾說,

“現在很多家長該管孩子的時候不管,不該管的時候卻使勁管。”

父母做到“二不管,三不慣”,孩子長大後更有出息

孩子身上大部分問題,其實都來源於,父母對「

什麼該管,什麼不該管

」的問題拎不清。

在教育這件事情上,父母做到“二不管,三不慣”,孩子才能更好地成長。

01、二不管

1、孩子能自己解決的問題,不要管

孩子的獨立性是在實踐中逐步養成的。

隨著孩子的大腦和自我意識的發展,他可以在大人的幫助下,逐步學會自己穿衣服,自己睡覺,自己收拾玩具等。

父母做到“二不管,三不慣”,孩子長大後更有出息

這個過程中,他必定會經歷從不會做,做不好,到逐步做好的過程。

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會一點點形成

“我能行”

的自我感覺,這很重要。

這種感覺是孩子

產生自信的基礎

是發展獨立性的動力

當孩子遭受失敗時,家長應該多鼓勵他再去做,而不是動不動就說“我說你不行吧,就會逞能”,更不能見孩子做不好,就衝過去代勞。

2、孩子自己能做的選擇,不要管

養育孩子的終極目標是培養一個“自立”的人。

“自立”的一個重要標準是,孩子能獨立做出判斷和選擇。

這種能力是需要從小鍛鍊的。

如果一個孩子小時候,穿什麼顏色的衣服、鞋子,穿不穿秋褲,吃飯吃多少,玩什麼玩具都要由父母來決定,試想當他面臨“選擇哪所中學,選什麼專業,高考志願填報,選什麼樣的工作和伴侶……”這些人生課題時,他又能有什麼底氣做選擇呢?

父母做到“二不管,三不慣”,孩子長大後更有出息

即便孩子的選擇是錯的,也請父母忍住不要管。

因為從錯誤中學習,是一個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技能。

02、三不慣

1、孩子對他人不尊重,不能慣

現在經常看到一個孩子成為家裡的“老大”,對家裡的大人呼來喝去,沒有絲毫敬意。

一位媽媽哭訴,說自己的孩子竟然打她,“我那麼疼他,他居然打我,沒良心啊!從小到大,他要什麼我就給他什麼,他想去幹嘛我都順著他,最後卻落得這個下場。”

孩子為什麼會這樣,其實正是家長自己過度溺愛孩子,讓他變得以自我為中心,稍不如意,就把怒氣發洩到家長身上。

父母做到“二不管,三不慣”,孩子長大後更有出息

這樣不懂得尊重為何物,活在“唯吾獨尊”中的孩子,是很危險的。

當他走入社會,很容易讓人敬而遠之。自然也會感到孤獨和內心扭曲。

《少有人走的路》書中說,“

真正的愛,不是單純的給予,還包括適當的拒絕、及時的讚美、得體的批評、恰當的爭論、必要的鼓勵、溫柔的安慰和有效的督促。”

2、孩子沒規矩,不能慣

雖然愛與自由的教養方式很好,但在一些事情上仍然要給孩子樹立規則。

比如損害他人利益的事情,公共場合不能大聲喧譁,動手打人咬人,偷竊撒謊等。

孩子終將成為一個社會人,必要的規矩必須要遵守。

社會行為規範,小可體現家規,大可體現到國法中。既然每個人先在家庭中成長,後進入社會,那家規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可以做的父母可以默許,不可以做的,

父母需要第一時間制止孩子,並告訴他為什麼

父母做到“二不管,三不慣”,孩子長大後更有出息

3、懶惰的習慣不能慣

人的天性是懶惰的,但人的成長,其實就是一個克服天性的過程。

一個從小就不愛做家務,不愛勞動的孩子,長大後想要突然變得勤勞,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父母過分溺愛,包辦代替,不但會降低孩子的幸福指數,還會讓孩子形成“巨嬰”和”媽寶“等不健全的人格。

父母做到“二不管,三不慣”,孩子長大後更有出息

讓孩子承擔一定量的家務,是培養孩子的堅韌、合作精神的最佳途徑。

這對他以後的學習、生活和工作都大有裨益。

寫在最後的話:

管教孩子是一門藝術,多一分、少一分,都是截然不同的結果。

愛孩子,就去幫助他成為更好的人,而不是任由孩子自由發展下去。

該管的時候就去管,不該管的時候就放手。

歡迎點贊關注,轉發!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