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母嬰 > 正文

不獎不罰怎麼管?——如何讓難管的孩子擁有自控力?

2021-12-19由 深圳商報 發表于 母嬰

讀創/文化廣場記者 楊青

不獎不罰怎麼管?——如何讓難管的孩子擁有自控力?

這屆父母太難了,小時候當孩子的時候,父母說了算,好不容易熬到當了父母,才發現這回輪到孩子說了算,兩頭靠不上。管孩子吧?不用說動手,懲罰都不行,好吧,那就放下所有身段,學著獎勵誇讚,不是說好孩子是誇出來的嗎?得,這回專家又發話了:不獎不罰。這屆父母徹底暈了,不獎不罰,佛系管娃,熊孩子怎麼辦?自控力難道會自動上身?

這次由資深媒體人兼育兒專家凱瑟琳·雷諾茲·劉易斯寫作的這本《不獎不罰:如何讓難管的孩子擁有自控力》給中國父母支了個大招兒。她

花費五年時間走訪調研,以堅實的神經科學、心理學研究為依據,以大量家庭、學校、社群、教育機構的案例為佐證,提出了一種以培養孩子自我控制能力為核心的“學徒型養育模式”(The Apprenticeship Model),即透過與孩子加強聯絡、增進溝通和提升他們的能力來消除不良行為的根源。如果相信孩子能夠面對後果,他們將提升自信,並學會適應和自我節制。在此基礎上以家庭為單位共同制定規約,混亂的家庭變得平和,困惑的老師獲得進步,作者自己的家庭親子關係也在這些新理念的指引下獲得極大改善。該書讓作者成為“2018年“35名35歲以上優秀新作家”得主,“瓊斯母親”網站極受歡迎、被世界各地讀者追捧的熱門作者,作品獲得

2019年美國記者與作家協會傑出非虛構類圖書獎,入選美國“社群共讀書”。

不獎不罰怎麼管?——如何讓難管的孩子擁有自控力?

凱瑟琳畢業於哈佛大學物理系,曾任紐豪斯新聞社和彭博新聞社的全美通訊記者。長期為《大西洋報》《財富》《美國今日》《華盛頓郵報》《職業母親》《彭博商業週刊》《紐約時報》等報刊撰稿。她創作的源起,是要解決自身面對的難題,她的大女兒25歲,從小立規矩從來不是什麼難事,另外兩個小孩子卻讓凱瑟琳吃盡了苦頭。小女兒 3 歲半以後,洗完澡不穿衣服,不按時上床睡覺,不刷牙,甚至不肯穿鞋出門上學……無論是罰站、數三個數還是獎勵小紅花,統統對小女兒不管用。家裡14歲的老二也絲毫不讓人省心,經常直截了當地拒絕參加學校的學習,其他安排好了的活動也不出席。在和其他家長聊天時,凱瑟琳發現,她的感受並非個例:“雖然時間分配相關的研究表明,

現代社會以來,我們這一代是為孩子花費時間和精力最多的父母。但我很疑惑,為什麼現在教養孩子變得如此艱難。

擁有二十多年記者經驗的凱瑟琳開始著手研究這個問題。她重拾在哈佛讀物理學的勁頭,翻閱了數以百計的科研文獻,採訪家長和教育工作者,探尋有效的教養方式。她發現社會的快速變化和電子產品的密集使用,導致問題孩子越來越多:據統計,美國18歲以下的孩子當中,每兩個就有一個會有情緒或行為失調、藥物濫用、菸酒依賴等問題。在全球範圍內,青少年焦慮症、抑鬱症、行為失調以及濫用藥物的比例都呈現攀升趨勢,孩子們正在面臨一場前所未有的自控力危機。

2015年7月,凱瑟琳將她的第一批調研報告發表在《瓊斯母親》雜誌上,並同步更新在網站,主題是“如果你所知道的管教技巧都是錯的”。幾天之內,這篇文章就獲得了 400 萬閱讀、79 萬臉書分享、6000 封推特轉載以及 980 條評論,成為該網站有史以來閱讀量最高的文章。凱瑟琳大吃一驚,她原本只想為自己混亂的育兒生活尋找新的出路,卻無意間切中了普遍的社會痛點。

面對如此種種,世界各地的家長們絕望地發文:怎樣才能讓孩子聽話呢?而凱瑟琳不無悲哀地發現,是我們關注的焦點錯了。

我們更應該問的是:為什麼孩子們不聽我們的話?

凱瑟琳將她的調研成果寫成了一本書《不獎不罰:如何讓難管的孩子擁有自控力》,呼籲家長和教育人士們從源頭重新認識“難管的孩子”,用新的教養模式幫助他們提升自控力。

自控力危機:成長之路上最危險的攔路虎

2003年,兩位俄羅斯心理學家斯米爾諾娃和古德瑞娃在莫斯科的一家幼兒園裡複製了1948年心理學家馬努伊連科“驗證孩子們是否在遊戲時更有自制力”的著名實驗。他們發現,2003年的孩子們自控力與55年前相比大幅度下滑。在遊戲中扮作哨兵的時候,四五歲的孩子所能維持不動的時間是 1948 年同齡孩子的三分之一,而六七歲的孩子現在能夠靜站的時間僅僅是1948 年同齡孩子的四分之一。事實上,坐不住、不聽話、不專注、沒毅力,這些只是缺乏自控力的淺層表現。

更令研究人員擔憂的是,在孩子們對自己的行為逐漸失去控制的同時,他們的心理問題也日益嚴重。

在美國,將近1/3的青少年有焦慮傾向和相應症狀;18 歲以下的孩子,每兩個當中就有一個會有情緒、行為失調或是藥物、菸酒依賴的問題。

2012年,一項對中國大陸25個地區2679名10-25歲青少年的調查顯示,青少年抑鬱比例達到20。3%。也就是說

大約5個孩子中有1個有抑鬱傾向。

北醫兒童發展中心釋出的另一項資料則顯示,中國每年有約10萬青少年死於自殺,平均每1分鐘就有2人自殺死亡,有8人自殺未遂。無法控制自身衝動、情緒、想法和行為的未成年群體,正在面臨嚴峻的成長挑戰。

大腦研究是理解孩子不聽話的第一步

面對不聽話的難管孩子,腦科學家們試圖回答:在他們身上到底發生了什麼?前額皮層是大腦管控執行功能的中心,負責執行高位任務,如:思考、情感控制、計劃和解決問題等等。研究表明,那些具有攻擊性或者叛逆心理強的孩子們,前額皮層要麼沒發育,要麼就是發育得比普通的孩子緩慢許多。這意味著,

這些難管孩子可能壓根就沒有發育出能夠幫助他們管控自身行為的大腦功能。

幸運的是,人類具有比其他哺乳動物更長的幼年時期,在近25年的發育期裡,人類大腦都具有很高的可塑性,可以形成新的神經元,發展出解決問題的能力、應對社交活動的能力和適應新環境的能力。而在這個過程中,親子關係的質量對大腦發育有著重要影響。匹茲堡大學心理學教授王明德研究了孩子處在青春期的將近1000個家庭中言語訓斥規約的情況。他在 2014年發表論文,指出將近一半的父母會使用言語訓斥的規約方式,但是這對於管教孩子並沒有什麼用處,而且這些孩子更有可能行為出格或是出現抑鬱症的症狀。在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吉爾·胡利的實驗中,有過抑鬱症病史且至少6個月沒有發病的被測試者,在聽到母親的批評性話語時,他們大腦中掌控執行功能的前額皮層的活力就明顯減弱,意味著自我管理的能力下降。

基於科學家們的研究,凱瑟琳終於明白了自己管教孩子的手段為什麼常常失效:“

畢竟,

當一個孩子根本沒有發育出控制自身行為相關的大腦功能時,罰他休學或是獎勵他一顆五角星,有什麼意義呢?

學徒型教養模式,讓孩子學會自控和負責

讓難管的孩子“聽話”,與其說是要求孩子對大人言聽計從,不如說是為了讓他們明白大人苦口婆心背後的道理,從而逐漸發展出自我管理和自我負責的能力。實現這一點,

需要依靠親子聯結和同理心來幫助孩子的大腦溝壑發育得更深,逐漸靠近認知的基點

然而,大多數現成的教養方法都無法有力地迴應這一要求。80後和90後的父母,往往是在鐵腕型父母的教養下長大的,他們成長過程中家規嚴格,親子關係相對疏遠,所以他們想要彌補這個缺憾,可惜似乎矯枉過正了。事實證明,從長期效果上講,寬容型的教養模式甚至比鐵腕型的更糟糕。

對此,凱瑟琳決定採取中間路線,她形成了自己獨創的“學徒型”教養模式,旨在建立親密但有權威的親子關係,培養能夠自我管理和自我負責的孩子。透過以下三個步驟,最終在父母與子女之間設立下有益的規矩,劃清恰當的界限。

(1)真誠聯結

(2)積極溝通

(3)培養技能

學徒型”教養強調不獎不罰的規約方式,因為人為設定的獎勵和懲罰與行為本身無關,也永遠無法窮盡孩子可能會遇到的挑戰,因此不能幫助孩子們理解行為與後果之間的自然邏輯。

無論是為了獎勵去做某件事,還是為了避免懲罰而不做某件事,孩子都缺乏行動的內在動機,如果他們不知道為什麼行動,他們又將如何控制自己、為自己負責?

凱瑟琳這樣定義“立規矩”:

在孩子學著瞭解世界執行的種種模式、同時探索自身行為的種種後果以便學會慢慢掌控自身的時候,家長應該要付出的那些時間和需要經歷的實踐過程。

對於孩子的不良行為,家長們不必糾結自責,而應視為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必經階段,你和你的家庭更因此獲得了操練新型教養工具的好機會。通向獨立自主的成長之路,必然包含了一次又一次的試煉。家長的任務不是讓孩子永不犯錯、永不受傷,而是成為能夠給孩子提供資源的人,助力他們成長為獨立、堅強、有擔當的自己。

頂部